种中文名:肥皂草
种拉丁名:Saponaria officinalis Linn .
种别名 :石碱花
科中文名:石竹科
科拉丁名:Caryophyllaceae
属中文名:肥皂草属
属拉丁名:Saponaria
国内分布:黑,吉,辽
国外分布:欧洲、地中海沿岸
中国植物志:26:429
英文植物志:6:108
肥皂草(4)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原产地 :欧洲
是否栽培:栽野
湖北分布:武汉
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全株绿色无毛,基部稍铺散,上部直立,叶椭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15厘米,宽5厘米,具光泽,明显三脉,密伞房花序或圆锥状聚伞花序;花淡红、鲜红或白色;径约25厘米,花瓣长卵形,全缘,凹头,爪端有附属物,雄蕊5,超出花冠,萼圆筒形,长2-25厘米,花期6-8月。
原产欧洲及西亚,我国部分地区有栽培。生长强健,喜光耐半荫,耐寒,易于栽培,在干燥地及湿地上均可生长良好,对土壤的要求不严。
秋季分株或春季播种繁殖。
肥皂草(4)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主根肥厚,肉质;根茎细、多分枝。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常无毛。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基部渐狭成短柄状,微合生,半抱茎,顶端急尖,边缘粗糙,两面均无毛,具3或5基出脉。聚伞圆锥花序,小聚伞花序有3-7花;苞片披针形,长渐尖,边缘和中脉被稀疏短粗毛;花梗长3-8毫米,被稀疏短毛;花萼筒状,长18-20毫米,直径2.5-3.5毫米,绿色,有时暗紫色,初期被毛,纵脉20条,不明显,萼齿宽卵形,具凸尖;雌雄蕊柄长约1毫米;花瓣白色或淡红色,爪狭长,无毛,瓣片楔状倒卵形,长10-15毫米,顶端微凹缺;副花冠片线形;雄蕊和花柱外露。蒴果长圆状卵形,长约15毫米;种子圆肾形,长1.8-2毫米,黑褐色,具小瘤。2n=28。花期6-9月。
地中海沿岸均有野生。我国城市公园栽培供观赏,在大连、青岛等城市常逸为野生。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根入药,有祛痰、治气管炎、利尿作用。同时因含皂甙,可用于洗涤器物。[2]
1.花可以拌沙拉,在啤酒的酿造过程中添加使产生泡沫
2.全株皆含皂素,可以软化硬水
3.可作为温和的洗涤剂,用于皮膏及头发
4.用于清洗珍贵的衣料/织品
园林用途:绿化应用上春季定植做花坛,花境,庭院,路边,丛植,片植,背景材料、地被植物均佳。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根和种子毒性较大。人误服根的水浸液在几小时后出现瞳孔散大、神志昏迷等症状。家畜大量采食后主要出现以呕吐、疝痛和下痢等为主的肠胃道刺激作用,基本症状与麦仙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