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话

常德话

中文名 常德话
别名 常德方言、德语
所属语片 西南官话-湖广片
目录导航

简介

何谓常德话?常德话属于官话,虽地处南方,但仍属于北方方言。常德地区方言归属,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变化:最先划分为上江官话,后来又归入江淮官话-常鹤片,1988年又归入进了西南官话-常鹤片,直到2008年最新版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出版后,重命名片属为西南官话-湖广片

从西汉初年开始,直到1949年,常德所辖的区域一直就是现在的常德、张家界、自治州以及怀化的大部和现属于岳阳的华容、益阳的南县(部分乡镇)与沅江等地。其间各个朝代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大致范围还是差不多的。现在的“常德”几经变化,已经是历代以来所辖面积最小的时期了。不过常德话的范围还是没有变的,流行于沅水、澧水中下游。

狭义的常德话是指常德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常德郊区县的方言。广义的常德话,即常德地区所属的西南官话覆盖面包括的整个常德市管辖沅水流域、澧水流域部分地区,更广义的常德话还覆盖原来归属常德的地区,比如慈利,华容等地,这些地区的话也有人称其为常德话,然而这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这种歧义,可以以流经常德地区的沅澧两水作为区分的标志;沅澧两水将常德方言分成两大片,沅水流域流传方言以常德话为代表,澧水流域以澧州话为代表。

一般认为,常德话以武陵区(常德市区)的语音为标准音——武陵区老城区(老常德市城里地区)以及往北些许地区。澧州话以津市话、澧县话为代表。

方言调值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武陵区(常德市区) 55 24 21 35 归去声
鼎城区 55 213 21 35 33 24 归阳去
汉寿县(仅官话) 55 213 21 35 33 24 归阳平
临澧县 45 213 21 24 33 35 归阳去
澧 县 55 13 21 归阳平 33 35 归阳去
津市市 55 13 21 归阳平 33 35 归阳去
安乡县(西边话) 55 13 21 归阳平 33 45 归阳去
石门县 44 13 42 213 33 545 归阳去
桃源县 44 23 21 213 33 55 归阳去

分支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武陵区(常德市区) 55 24 21 35 归去声
鼎城区 55 213 21 35 33 24 归阳去
汉寿县(仅官话) 55 213 21 35 33 24 归阳平
临澧县 45 213 21 24 33 35 归阳去
澧 县 55 13 21 归阳平 33 35 归阳去
津市市 55 13 21 归阳平 33 35 归阳去
安乡县(西边话) 55 13 21 归阳平 33 45 归阳去
石门县 44 13 42 213 33 545 归阳去
桃源县 44 23 21 213 33 55 归阳去

常德话

鼎城话

常德作为非省会地级市,人口流动相对稳定,移民对常德方言影响较小,常德话受到最大的冲击来自普通话,导致市区方言分新、中、老派。

市区老派方言大致指今55至75岁或以上土生土长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旧常德市域,即东门城门口至大小西门地区的口音为准。老常德话称之为“后河话”,与丹州东江芦山一带的“郊区话”、沅江以南的“前河话”均略有区别。

市区中派方言大致指30岁至55岁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50至60岁之间的居民语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征。市区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岁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区的口音为准。市中心区处于今沅江北岸的常德大道和桃花源路的包围之中:东以常德大道为界靠近东江街道,南为沅安路,西面是以桃源园路为界限,北面是以常德火车站为界限的常德大道。

事实上,市区中派、新派方言在环线外仍有些分布,亦通行于鼎城区城区、鼎城区灌溪镇以及德山城区。

市区中、新派方言流传范围市区中、新派方言流传范围

所以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好当地方言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毕竟方言所代表的是历史的传承和沉淀。

老派 (括号内为普通话类似对应字) 新派 (直接用常德话的语调融合普通话读音) 普通话释义
jin zhao (今朝) 今天 今天
men zhao (门朝) 明天 明天
you yun (游运) 游泳 游泳
wu ling guo (武陵过) 武陵阁 武陵阁
ngen bei (硬背) 硬币 硬币
shou yu (兽于) 属于 属于

澧州话

老派 (括号内为普通话类似对应字) 新派 (直接用常德话的语调融合普通话读音) 普通话释义
jin zhao (今朝) 今天 今天
men zhao (门朝) 明天 明天
you yun (游运) 游泳 游泳
wu ling guo (武陵过) 武陵阁 武陵阁
ngen bei (硬背) 硬币 硬币
shou yu (兽于) 属于 属于

形成特点

鼎城话即鼎城区所辖地区的方言,旧称“前河话”,鼎城区原名常德县,方言大体上保留了常德话的主要特征,但由于鼎城区在沅江两岸皆有属地,造成了区域内部语音不统一,但临近各个郊县的乡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其郊县方言影响,如:靠近汉寿的谢家铺镇受到汉寿话影响较多;然而,鼎城区城区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区靠拢,年轻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学习和模仿市区的声调。

语音特点

澧县话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保留了古代的入声。现代汉语早已废除了这一音调,不过在澧县话里遍地皆是,入声与阳声(第二声)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而澧县话的去声(第四声)很少,往往都用阳声和入声代替。

津市话和澧县话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是否翘舌,津市话多为平舌音,但调值用词和澧县基本相同,这是因为津市在上个世纪是较为发达的码头和商埠,移民多,在行政上和澧县几分几合,最后独立成县级市,方言保留了当时移民的特征,但近年来,津澧融城趋势加快,两地城区仅相距10多公里,澧县人口众多,两地交往非常密切,津市城区讲澧县话的人也越来越多,两地方言有随着津澧融城同化的趋势。

临澧话因在常德和澧县之间,又处于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为主,如:翘舌音。但在调值方面,入声调值归为了35调,这一点应该是受到了常德的影响。

方言岛

常德话的形成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徙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迁徙规模大,人数多,地域集中,使其语言不仅难以被本地土著语言所同化,反而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另外,从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归入以荆州(江陵府)为中心的政区,客观上促使了常德话与北方话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说,常德方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话的浸润、冲刷,最后终于与之融为一体。尽管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居民迁至常德,但由于规模较小,地域、时间不够集中,因而并没有对常德方言产生大的冲击,最终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史料记载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常德市东北六十华里)、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大庸、桑植县地)” ①。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节选自《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根据记载常德现在所管辖的地区在汉代为武陵郡辖,武陵郡在汉代所属湖北荆州,所以常德话和湖北话的渊源可追溯到汉朝乃至更久远。这是常德方言不属于湘语的原因。

而根据调值我们可以知道,常德地区方言的特点的中平调去声(仅阳去)33——这个调值非常突出(武陵区除外),在相邻的湘语地区这个调值便被降为了21。这一点可谓是泾渭分明。

从这一点来看,更加证明了常德一带的方言明显是受到了北方方言的影响。

语音拼音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常德方言里古今浊塞音一律清化;古来母、泥母混读,n与l不区别意义(鼻边音不分);fu与hu音节混读为f,“府”与“虎”同音;合口呼韵母字少,合口多变为开口,“端”duan念dan,与“单”同音;古平声一律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全浊上声均归人去声,古人声大多未产生分化,调类一般有5个;古蟹摄见母、匣母开口二等字均存在文白异读。

常德方言儿化一般需要重叠,并且都有相同的助词 “哒” “倒” “起” 等等,以及复杂的连读变调,如语流中单次调职会趋平,或会拉大调值差距,规律不是很明晰;还存在入声归去声的情况。

当然,常德方言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流经常德市区的沅江将常德市分为武陵,鼎城两区。沅水以北旧称为后河,为武陵区所辖;沅水以南旧称为前河,为鼎城区所辖。前后河方言大致相同,主要存在区别的是声调和发音位置。鼎城方言(前河话)受汉寿等地影响较多发音位置靠前以及颚化严重,些许发音声母不同,去声多为33调值。这些调值在常德市区(武陵区)方言(后河话)为35。

在流域方面,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汉寿)和澧水流域(石门、临澧、澧县、安乡、津市)的方言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而从语音上看,沅水流域方言(主要指常德市区)均无翘舌音,与开口呼相拼声母为tStS‘2,与合口呼相拼声母为t?t??,且韵母为撮口呼。澧水流域方言翘舌音和平舌区分清楚(和普通话的翘舌不太一样,可以称之为卷舌),这种现象不包含津市、安乡;沅水流域x与合口呼相拼,声母均为f,“唤”念f加,与“饭”同音,澧水流域f与x除在u前混读外,其余与普通话同(石门方言例外)。

安乡、津市方言属于澧水流域,但也呈现出沅水流域方言的特点,如无翘舌音tSt2‘S;石门与湘西接壤,其方言也呈现出湘西方言的特点,如上声调值为42。安乡方言有西边话与南边话之分,西边话属于官话,占主导地位,南边话属于湘方言。这是因为湘语区近百年来有移民迁至安乡,他们的后代大多保持祖先湘语的特征,同时也能说官话,形成官话与湘语并存的局面。

然而,沅水流域去声分化情况复杂,桃源话分化为阴去与阳去,但分ZIj独立,不与其他调类合流,汉寿方言阴去与阳平合流,武陵方言去声没有分化;澧水流域方言去声均产生分化,且阴去均归人阳平,如“明”与“盖”声调同。去声分化问题以及举例还可以参见 ‘方言调值表’ 以及 ‘方言岛’。

声母

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即是通常所说的“方言岛”。

常德地区也存在所谓的方言岛现象存在,这种现象不是特别地突出,因为常德地区方言大致音调都具有很明显的西南官话的特点,在个别的发音上存在这种现象。

在常德地区,去声分化问题比较突出,几乎所有所辖地区的去声都分阴阳去,均以阳去中平调33比较突出,但是在常德市武陵区(即常德市中心城区)恐怕是常德所辖区县里最别具一格的了;武陵区方言听起来清晰,阴阳上去四个调分明。这主要是因为武陵区方言中没有入声,以及不存在去声分化问题。

武陵区去声、入声全部归为35这个调值(即无去声分化问题)——这也是区分武陵方言和常德其他地区方言的代表调值,所以武陵区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去声、入声全部归为35调,也是因为在这个原因,使得大量在常德其它地区方言中不读35调的字词,武陵区方言中读35调,所以35调在武陵区的方言中就显得特别突出,这种独特的发音在常德地区中就像一个方言岛,读音和其他地区33完全不一样,反而和武汉话完全一样,去声均为中升调35。(如:‘梦’、‘四’、‘饭’、‘会’、‘上’、‘病’、‘坐’这些字在其他地区读阳平33调值或因阳入归为其他调值,而在武陵区方言中均读35调,读音和在整个常德地区都读35调的代表字 ‘一’ 相同。)。

据分析,在与常德接壤的湖北拥有去声上扬35调的调值有武汉话,沙市话,宜昌话,这是因为武陵区,沙市,宜昌在上个世纪水运发达时,三地皆有发达的码头,相对发达的商埠受武汉这个更为发达的商埠影响,很多汉口人来到三地进行贸易往来,从而从古至今和武汉市交流密切。常德市也有小武汉之称。

武陵区方言作为常德的标准音和它的政治经济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这也并不是完全由武陵区在常德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导致,而是由于武陵方言和普通话一样只有四个声调,易于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成为主流。随着普通话的影响以及城镇化的加快,常德郊区去声分化情况正向着武陵区靠拢,变得35调值占为主导甚至完全没有分化,这种现象在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出现,如:德山镇,鼎城区武陵镇。

所以,武陵方言成为常德话的标准音不仅仅是因为武陵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因为社会以及历史演变的必然情况。

韵母

以下所介绍的常德话声韵母以及语法仅限于常德市城区使用(武陵区,德山以及鼎城区部分地区)。

声调

b p m f
d t n(l)
g k ng h
z c s(r)
j q x

注:

鼻音和边音不分,n 与l 是不具备辨意作用的 (如:nan13男=lan13兰 li21里=ni21你)

ng为舌根鼻音,普通话中声母为零声母还有部分y开头的古疑母字读ng(如:岸ngan33 牙nga13)

读r的音多读y 和ng (如:yu13如 yong13容 ngan21染 ngen13人)

r为s相对应的浊音,用于书面语读音(如:ri35日 ro35若)

普通话中翘舌音都变成相对应的平舌音(如:zi21纸 zang55张 zen55真)

部分声母是j q x 的字由于保留古音,所以读g k h ( 如:gan21减 kao55敲 han13咸)

在传统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fan35饭=huan35换 hui55灰=fei55飞)是很突出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语文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这种现象已经很少出现,而是多保留于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的口音中。

语法

b p m f
d t n(l)
g k ng h
z c s(r)
j q x

常德话举例

uu i u ü
a ia ua üa
e ie üe
o io (wo)
ai uai üai
ei uei üei
ao iao
ou iou
en in un ün
an ian uan üan
ang iang uang üang
ong iong (wong)
er

注:

uu为u的不圆唇音。在常德话中,与之相拼的仅有guu55(低)guu35(锯) kuu35(去)三个音

i 在z c s(r)后的读音同于普通话中的读音,即舌尖高元音

e读做ê,即普通话中ie后的那个e的音

wo wong只单独出现,不与其他辅音相拼

舌尖中音和舌尖前音不与合口呼相拼,元音裂化u→ ou:

(如:sou35素 dan35段 ten55吞 nou35怒)

普通话中舌尖后音与合口呼相拼的音,读舌面音与撮口呼相拼(如:ju35住 qun55春 xuang55双)

普通话中eng ing的音读en in (如:gen55更 jin35竟)

l,n不与ü相拼,而读成yu (如:yu21女 yu21旅)

普通话里一部分ie、ye、iao韵母的古入声字,方言韵母为io(如:qio35确 jio35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