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四先生

北山四先生

中文名 北山四先生
时代 南宋至元
目录导航

名称来历

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是南宋至元年间,金华的四位理学大家,而四人也是递相传授的师生关系。

元时,金华建有四贤祠。[1]

明代章一阳的《四书正学渊源》概括四人成就为:“孔孟未发奥得朱注而朗于日星,朱注未尽意义又得四先生阐明殆尽。”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中,将“何王金许”四先贤自成一派的递相传授,命名为“金华学派”,全祖望后续更名为“北山四先生学派”。[2]

在学界逐步形成了“北山四先生”这一称谓。

学术传承

“北山四先生”是朱熹的嫡传。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朱熹具有特殊的地位。到了朱熹这里,儒学成了理学。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儒家学说,常称之为宋明理学。朱熹是宋朝最大的儒家。

朱熹最重要的弟子叫作黄干,既是大弟子,也是其女婿。黄干在世时,他对朱熹学说的解释,代表了朱学的正宗。黄干的后学主要又分为三派:江西一派、北方一派和浙江一派。浙江一派,黄干传给了何基,朱熹的学说从此在金华生根发芽,而后何基传给王柏,王柏传给金履祥,金履祥传给许谦。

首屈一指的是何基,他开的宗立的派,何基曾被特荐授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但他太谦虚,没有就任。山长相当于校长,能被推荐做山长的,得是道德学问、朝野声望都出类拔萃的人物。宋代的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是高等学府,而丽泽书院相当于现今的北大、清华。南宋有“四大书院”: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张栻主讲的岳麓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吕祖谦主讲的丽泽书院。

之后,王柏继承了何基衣钵,他曾担任过丽泽书院的山长,也曾去台州上蔡书院担任山长。

婺学后来的传人,经历了金履祥、许谦,朝廷认为他们是朱熹的嫡传弟子,他们虽然传授的是朱学,但没有默守朱学,许多地方都有创新见解,对朱学有一定的发展。

宋元朱子后学主要分三支,皆因黄干而上承朱子。江西的一支是由黄干传给饶鲁,饶鲁再传给程若庸,并由程若庸传给吴澄。北方的一支是赵复、姚枢、刘因、许衡之学,实出自黄干。浙江的一支是由黄干传给何基,何基再传给王柏,由王柏传给金履祥,由金履祥传给许谦,此即“北山四先生”,也称“金华四先生”。

北方一脉,章句之学气息颇重;而江西一脉则染于象山心学。所以,宋元时期的朱子学,以“北山四先生”最为纯粹,成为朱学正宗和嫡脉。

北山后学,重要的有柳贯,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受业于金履祥,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许谦学侣,元代文学家、诗论家。此外,浦江方凤、吴莱,义乌黄溍等均与北山四先生及其后学处于师友之间。明初史学家、文学家宋濂、王袆、戴良师从柳贯、黄溍,其中宋濂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人物简介

何基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号北山,今金华罗店后溪河人。终身讲学著述,隐居北山盘溪。墓葬金华城南油塘,2010年迁后溪河村山后垅回田。后裔有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何炳棣,法学家何德奎(人称何氏三杰)。何基是北山学派的开创者,他亲受黄干而笃信朱子学,曾辑录《朱子语类》和《朱子文集》的相关条目以作《易启蒙发挥》、《大传发挥》、《太极通书西铭发挥》、《大学发挥》、《中庸发挥》、《论孟发挥》、《孟子集注考》等书,疏解《朱子斋居感兴诗二十首》以发明朱子理学。 其理学强调朱子——黄干一系之道统,纵论太极阴阳说、理气论及理一分殊说,他毕生读《四书章句集注》而涵养心性,终成为知行合一、学修并重的醇儒,开启了北山学派之先河。

王柏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号鲁斋,婺州金华人。出生于金华王氏世家,堂伯父王淮官至丞相。祖王师愈、父王瀚问学于朱熹、吕祖谦。王柏墓于2011年末在浙师大对面金华御园工地内发现,2015年迁至金华秋滨街道王五元村。王柏从学于何基,是“北山学派”第二代中坚,宋元之际朱学传播的重要桥梁。在道统论上,他罗列了从孔孟到周敦颐、二程、杨龟山、罗从彦,李延平、朱子、黄干、何基的道统世系图,并把朱子的“理一分殊”作为该道统的法门。在天道观上,他批判性地继承了朱子“无极而太极”的命题,并把朱子的“太极说”与邵雍的“元会运世说”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宇宙演化论,并强调了朱子的“天地生物之心”及理气合一说。另外,在继承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基础上,提出了“王柏版”的《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

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家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南宋婺州路兰溪县纯孝乡循义里桐山(今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人。其墓葬于兰溪芝堰乡铜山后金村,是四先生中保存最完整的。19岁时摒弃举子业,向慕濂洛之学,从学王柏,又因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元军围攻襄樊,他曾向朝廷献“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可惜未被采用。一生不仕,执教钓台书院、齐芳书院、丽泽书院。金履祥是何基、王柏的高弟,“北山学派”第三代中坚, 他与王柏都是宋元之际朱学传播的重要桥梁。在《濂洛风雅》理学诗选中,金履祥便以二程、杨时、罗豫章、李延平、朱子、黄干、何基为正宗的道统观。他系统阐发了朱子的“天地生物之心”及“格物致知”说, 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及“理之气”“气之理”的命题,并撰《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对《四书章句集注》进行补正和阐发,促进了朱子学的发展。

许谦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金华人。2011年初,许谦的家族墓葬群在浙师大区域现身,许谦当年就住在十里牌楼附近,故有“城北十里许”的说法。但已看不到许谦的墓了,只有菜地,许谦后人只好扒了两块砖头回去,建墓东阳八华山。其祖父时由金华迁东阳。许谦31岁时从学金履祥,是“北山学派”的第四代传人, 隐居东阳八华山讲学。许谦他与北方的许衡并称为”南北二许”,更是元代朱子学的重镇,对朱子学的传播和官方认可贡献至大。其理学发挥朱子的“格物致知说”,疏解《四书章句集注》,且屡屡有创新。如他论命,提出了“天理之命”和“气数之命”的范畴;论鬼神,则提出了“大的鬼神”和“小的鬼神”的范畴;论太极,则提出“太极生阴阳非如母生子”之命题,皆深造自得之语,发朱子之所未发。四先生中,许谦弟子最多,影响最大。“出于三先生(何、王、金)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道至许公而益尊。”[3]

著作观点

理学化的文学观

受朱子文学的影响,北山四先生重视文学。他们秉持“道本文末”“文以载道”的文论,崇尚自然平实、条分缕析的文风。

何基解释《斋居感兴诗二十首》,王柏编《濂洛文统》、《诗可言》、《朱子诗选》、《勉斋北溪文粹》、《文章指南》、《文章复古》、《文章续古》,金履祥编《濂洛风雅》等文选诗集,并以理学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诗文,把理学与文学结合,使文学理学化。

理学化的史学观

北山四先生既标举理学,又兼及史学。如王柏的《续国语》、《资治通鉴纲目凡例后语》,金履祥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乃至许谦的史学著作,都聚焦于《春秋》、《资治通鉴纲目》的史学观:即辨正统、明顺逆、严篡弑、别善恶、理治乱得失,以扶植纲常名教而正人心。这就是四先生的理学史观,它明显受到朱子历史哲学的影响。

历史地位

学术认可

勉斋之学,既传北山,而广信饶双峰亦高弟也。双峰之后,有吴中行、朱公迁亦铮铮一时。然再传即不振。而北山一派,鲁斋、仁山、白云既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正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是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
何、王、金、许一脉,以朱子学为宗,并以传承朱学为己任,他们师门兴盛,硕儒辈出,学脉不断,其后学延至数百年,成为宋元时期传播朱子理学的重镇,明代初年朱子学的重要倡导者。

国家认可

清雍正二年(1724),清廷议裁决,孔庙增祀包括北山四先生在内的二十人,其中何基、王柏列东庑先儒,金履祥、许谦列西庑先儒,标示了国家学术权威对他们的认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