槚山皮影

槚山皮影

中文名 槚山皮影
遗产编号 Ⅳ-37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槚山皮影槚山皮影  所属地区: 湖南 · 株洲 · 攸县

  文化遗产名称:槚山皮影

  遗产编号:Ⅳ-37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株洲市攸县

  遗产级别: 省

历史渊源

  皮影,别名影戏、纸影戏,在北宋初年,由说书演变而成,属于傀儡艺术,全国流行的皮影都是宋人影戏的继承和发展。清朝末期,皮影从湘潭传入攸县槚山,慢慢在全县繁衍发展。民国初期,槚山皮影队有8个以上,演出地区已遍及全县和相邻县域。百年来,皮影在攸县大部分地区繁衍发展,形成了攸县槚山皮影这样一个品牌。

风格特点

  槚山皮影与河北皮影风格近似,用纸壳或牛皮雕制的人物和动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身形浑厚,抽象简洁。槚山皮影采用湘剧和花鼓戏的唱腔,以地方方言道白和串词,夹杂许多俗话俚语,很贴近当地百姓生活,因而受到欢迎并传承下来。

传承方式

  槚山皮影技艺的传授大部分是父教子传、承师学艺的形式,从最初槚山农民曾秋和家族式传承,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以宁曾伟雄为代表的第五代。

面临问题

  由于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络等传媒文化的冲击,现在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只有逢年过节、娶亲、过生日才有人请场戏,观众大多也只是中老年人。皮影艺术渐渐走向衰落。

保护措施

  为让 槚山 皮影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 攸县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抢救性保护,2008年又成功地申请了 湖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槚山皮影的传承人也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片熟悉的沃土上顽强生长, 恋恋不舍地操纵着曾经盛行的咫尺舞台。第五代传人宁曾伟雄领导的 槚山乡皮影演出一队不仅配备了摩托车,演出范围更加扩大,而且还添置了麦克风和音响等设备,观众也能更加清楚地听到戏中人物的对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