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性评价

中文名 总结性评价
应用学科 心理学
目录导航

含义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1]。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方法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2]

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关系

1.联系

评价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基本成分,三种评价并非彼此排斥,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工作都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无论是形成性评价或是终结性评价都带有诊断的性质;而且,由于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促进发展,所以任何评价都带有形成性的性质。没有诊断性评价不是真正的科学的评价,只是一种主观臆测,而没有形成性评价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每当教师采取其中一种评价形式时,都应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如何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2.对比

种类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目的 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采取补救措施 改进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判定最终学习结果,为甄别和选拔服务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情况,确定不利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诊断、分析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评定学业成绩
评价重点 素质、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结果
评价主体 教师 教师、本人、同学 教师
评价内容 必要的预备性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知识、技能
手段 特殊编制的测验、学籍档案和观察记录分析 日常观察、作业评定、问卷调查、自评/互评、访谈、平时测验、活动记录等 考试(如期终或学年考试、结业考试等)
实施时间 课程或学期、学年开始时,教学进程中需要时 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经常进行 课程或一段教程结束后,一般每学期 1-2 次
评价结果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记述是否达到目标的要求,指出缺点,提出建议 记分
主要特点 前瞻式 前瞻式 回顾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