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

作品名称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
作品出处 傅斯年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中国人知识普及的阻碍物多的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这两桩事不特妨害知识的普及,并且阻止文化的进取,因为他俩都是难能而不可贵,许多时间与精力用在学他俩上,自然没有许多余力谋智慧的进取。假使西洋人至今还用埃及、巴庇伦的象形文字,希腊、罗马的古语,断断乎不能有现代西洋的文化。从此可知现在中国的文化不在水平线上,都是他俩的功德了。幸而近一年来,代死文言而兴的话,发展迅速的很,预计十年以内,国语的文学必有小成。稍后此事的,便是拼音文字的制作。我希望这似是而非的象形文字也在十年后入墓。我这篇文章久已想做了,只是贪懒不曾把笔,到了《新潮》第三期发稿的时候,才来弄这个“急就章”,定是不能满意的。至于这篇文章里意见的大纲,先用问答的话说出,请读者理会:

(1)汉字应当用拼音文字替代否?

答:绝对的应当。【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出处收录

此文出自于《傅斯年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13—1919年在北京大学预科、本科学习。北大毕业后,赴英、德留学七载。1926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及历史、中文两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该所所长达二十三年之久。1930年代在北大兼任教授。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中研院总干事、西南联大校务委员等职,并同时出任第一至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炮轰孔祥熙、宋子文,震撼朝野,有“傅大炮”之誉。抗战胜利后,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主持繁重的北大复员工作。1948年底被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最终“归骨于田横之岛”。编者简介欧阳哲生,1962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等处访学。主要著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严复评传》、《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寻胡适的精神世界》、《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等。编有《胡适文集》(12册)等多种文集。[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