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

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

书名 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2216087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00年3月1日) 丛书名: 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 平装: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32 ISBN: 7562216088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中,紫华同志对悲剧主体、悲剧冲突、悲剧美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他提出,悲剧性并非仅指善良美好的人物的毁灭,事实上,善恶美丑的人都可以是悲剧人物。他从认识论角度对悲剧主体陷入悲剧的主观动因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悲剧主体往往都具有这样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审美特征:主体动机与行为结果完全悖反;主体陷于无从选择的“两难”绝境中。他列举大量历史与悲剧艺术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进行了证明。此外,紫华同志指明了,过去对于悲剧性范畴在理解上出现的混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较准确地界定崇高性、英雄性、悲剧性范畴之间的区别,而往往把英雄性等同于悲剧性。应该说,这些见解是正确的,也是较深刻的。我感到紫华同志这本书写得扎实,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方法论上的新颖性和启发性。

目录

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总序

题记

导论悲剧性·悲剧精神·民族意识

第一章 悲剧性——生命的本质

一、人类悲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二、对反生命反悲剧理论的批判

第二章 悲剧人物——超越中的毁灭者

一、超越——个体悲剧的主观根源

二、悲剧性超越中的善恶与美丑

三、悲剧性超越中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 扬弃——社会发展的悲剧性

一、悲剧性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二、历史人物的悲剧性发微

第四章 从认识论看悲剧主体的审美特征

一、悲剧性现象所显示的主体一般性特征

二、从认识论看主体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之奥秘

三、从原型批评看俄狄浦斯之谜

四、从认识论看陷于“两难”的悲剧主体的思想特征

第五章 决定民族悲剧观念的诸因素

一、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

二、生命的基本态度对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

三、民族的命运观和宗教意识对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

四、严酷的伦理规范对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

五、政体形式和严酷统治对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

第六章 希腊民族的悲剧精神和悲剧艺术

一、地理环境的挑战对希腊民族性格的影响

二、民族成分的构成对希腊民族精神的影响

三、政体结构形式对希腊民族精神的影响

四、松散的伦理规范对弘扬希腊民族自由抗争精神的作用

五、希腊民族对生命的态度给予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

六、希腊民族理性主义精神对悲剧精神的影响

七、希腊艺术悲剧的特点及成就

第七章 希伯来民族精神中的非悲剧性

一、希伯来民族精神的特点

二、宗教信仰中的屈从与妥协精神导致希伯来民族精神的非悲剧性

三、希伯来民族悲剧精神的独特显现

第八章 印度民族精神与艺术的非悲剧性

一、宽容性与容纳性--印度文化多样化统一的整体构架的基础

二、从政体形式和社会变革看印度民族精神的非悲剧性

三、宗教意识对印度民族精神非悲剧性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四、两大史诗的悲剧性特征

第九章 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及艺术悲剧

一、从开拓走向停滞的总趋势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二、宗法血缘伦理规范对民族悲剧精神的淡化作用

三、古典人生哲学对民族悲剧精神的消极影响

四、中华民族对宗教的态度

五、严酷的封建专制政体对民族悲剧精神的压制作用

六、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模式

七、“五四”悲剧精神与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

八、当代中国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民族性格

第十章 黑色幽默:20世纪西方悲剧创作的新趋向

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悲剧观念转向的思想背景

二、黑色幽默审美思想的哲学基础

三、黑色幽默与荒谬

四、黑色幽默对传统悲剧的消解

五、黑色幽默对传统喜剧的消解

后记

再版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本丛书的作者们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及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聚合在一起,撰写这一套丛书,其整体构想是,以文学批评论为中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在世纪转换时期文学理论的变革、更新。

关于文艺学研究的改革和开拓,早已为国内高校中文系教师以及教育界以外的学术同行所充分重视,并且已经有许多成果问世。粗略地说,人们的努力是在两个方向上,一是从一个个具体学科问题入手,诸如形象思维问题、悲剧问题、形式美问题、典型问题、文学语言的功能与性质问题……寻求新的看法、新的结论,而在此种寻求过程中间调整或改变旧的学科思维习性和思维方式,锻制新的研究方法;一是设计新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包括确立新的逻辑起点、新的核心概念,重组基本范畴与命题。显然,后一种工作难度要大得多。我一直觉得,从事这种工作的时机还远不成熟,因为,它还缺乏强有力的哲学的支持,还有待一系列重大学科问题的突破性进展作基础。眼前,我们的文艺理论界甚至没有一个迥异于古代的与西方的、为大家共同接受并在理解上少有歧义的。

后记

本书出版不觉已逾十年,本书居然还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现在已有不少的著作把本书列为写作的参考书,也有不少学者的论文引用本书中的论点,我以为这就是本书能够给予社会的微薄奉献。近年来,我曾多次受邀给武汉和国内的一些高校讲《悲剧美学》。华中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讲坛》还将我的演讲稿《悲剧精神与人生态度》收入了《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一书中,得以广泛流传。本书几年前就已脱销,至今还有读者来信,要求我帮忙购买,有的读者还希望我赠送此书,还有热心的青年朋友上门索取。面对他们的热情和真诚,不得已,我把留作纪念的十来本书也陆续分送给了读者,现在手中仅剩两本,其中一本还作为再版时修改的依据。我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王先霈教授支持本书再版,并收入他所主编的《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中,感谢文科编辑室主任陈昌恒教授对本书再版的支持。

文摘

例如,安提戈涅必须在血亲情感、伦理习俗同法律之中作出严峻的选择,并因这种选择而毁灭。安德罗玛克必须在自己贞洁和儿子生命中作出选择;程婴必须在忠臣赵氏的遗孤和自己亲子之间,实际上也是在忠仁和血亲情感中作出选择;梁山伯祝英台和罗米欧朱丽叶一样,必须在爱情与家族名誉、利益之间作出可怕的选择;高乃依的《熙德》中女主人公施曼娜必须在爱情和杀父之恨之间作出选择等等。中国悲剧主体大多是弱小人物,因而也是被动地卷入“两难”命运之中而毁灭的居多。这一特征也是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中外古今的生活中和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这类悲剧性人物。

第二,悲剧冲突不同于通常的社会冲突。悲剧冲突是生命的、思想的、意志的生与死的搏斗,不可避免,不容退让。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其一,悲剧冲突是指形成悲剧矛盾的诸方都以消灭掉、否定掉对方的生命、思想、意志的存在为目的,因此,悲剧冲突以其尖锐性、残酷性著称。其二,悲剧性冲突都直接导向苦难与毁灭,直接引起主体或他人灵魂的痛苦情绪,产生惊心动魄的震撼效果。所以,由悲剧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结局,不应当是矛盾的调和,不应当是平静的美满与和谐,而只能是苦难与毁灭。可以认为,任何调和或外力促成的和谐都是反悲剧性的,反悲剧精神的,悖理的。例如古希腊悲剧中的机械降神,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的国王干预,中国悲剧中的大团圆结局都只能是对悲剧精神的淡化。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对美学悲剧性作这样的界定:

美学悲剧性是指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他们往往处于无从选择的“两难”或“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灾难里,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人的意志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