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作 者:李工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1日
ISBN: 9787100073585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元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内容简介: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
李工真,1952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1985年留校任教至今,曾两度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意志历史与文化,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全国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德意志道路一现代化进程研究》、《文化的流亡一纳粹日寸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等。主持国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研究
普鲁士的启蒙运动
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反犹主义
德意志“福利国家化”政策的起源及意义
德国魏玛时代“社会福利”政策的扩展与危机
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德国反犹主义
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纳粹主义
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居(1933-1941)
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来源
德意志知识界研究
“柏林大学模式”及其发展
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
“美国主义”与文化批评——魏玛德国文化批评运动浅析
纳粹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
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
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阿尔文·约翰逊与“流亡大学”的创办
纳粹德国知识难民在美国的“失语性”问题
者主要著述列表
后记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
1935年,在荷兰政府的允许下,由美国犹太人联合捐助委员会出资,在排干了海水的情况下,德国巴勒斯坦中央局在荷兰海岸边建立起第一个国外的职业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占地达140公顷,有来自德国的150名学生。1937年,它的第一批结业生共41人,其中30人去了巴勒斯坦,7人去了阿根廷,1人去了南非,其余3人去了其他国家。”④这类国外职业培训班很快也在毗邻的丹麦、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等地开办起来,1936年,它已在10个以上的欧洲国家中开办,并接受了1131名来自德意志的犹太青年男女。②这就为德意志犹太人的拓荒者联盟提供了一种“绕道”培训的可能性。拓荒者联盟的培训班实践是有成就的,巴勒斯坦托管政府接纳的来自德国的C类移民,即持工人证明书者的数字不断上升证明了这一点。仅在1935年,来自德国的C类移民就达2719人,占当年移居巴勒斯坦者总数的一半以上。1937至1941年间,通过合法途径移往巴勒斯坦的1.8万多人中,培训班的结业生同样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外,从1934-1939年3月底,共有3262名15至17岁的男女青少年作为“拥有确保收入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从德国移居到巴勒斯坦。“托管政府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了B3类证书,这类证书是与这种条件相联系的:即两年的安置费与培训费已得到确保。”
收入本书的这18篇论文,是从笔者研究德国史20年来发表的30余篇论文中挑选出来的。我从事德国史研究始于1988年。那年10月,我前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留学,在我的德国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at Duwell)教授指导下,选定了“德国现代化进程研究”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那次留学经历对我的学术生涯来说意义重大,从库尔特•迪威尔教授那里,我不仅认识了德意志人特有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勤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而且了解到德国史研究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收集到大量的相关史料和资讯。更为意想不到的是,库尔特•迪威尔教授还主动帮我与“德意志研究基金会”(DFG)建立了联系,这些年来,我先后免费地从这家德国著名的基金会获取了至少价值达10万马克以上的德国史料和书籍。对于一位立志于研究德国历史的中国学者来说,这是何等的幸运!
不过,我也有我的不幸。我属于“文革十年”中“被耽误的一代人”,属于“老三届”中最没有读到书的68届初中生,只读了一年中学,便逢“史无前例”的年代。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梗、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