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Director
苏里 Li Su
影片海报 编剧 Writer
马烽 Feng Ma
演员 Actor
梁音 Yin Liang .....曹茂林
李亚林 Yalin Li .....高占武
金迪 Di Jin .....孔淑贞
孙羽 Yu Sun .....王二狗
刘增庆 Zenqing Liu .....李克明
摄影 Cinematography
郭镇铤 Zhenting Guo
苏里 .... 导演
尹一青 .... 导演
马烽 .... 编剧
李华 .... 导演助理
刘文华 .... 副导演
郭镇铤 .... 摄影
刘春海 .... 特技摄影
阙敬修 .... 录音师(收音)
祖述志 .... 剪辑
童景文 .... 美工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华克 .... 场记
张棣昌 .... 作曲
长影乐团 .... 伴奏
尹升山 .... 指挥
乔羽 .... 作词
郭兰英 .... 演唱
刘仁羿 .... 服装指导
王成栋 .... 道具
姚玉宝 .... 化妆
周茂文 .... 灯光(照明)
萧永生 .... 置景
白天民 .... 特技设计
孙明珠 .... 剧务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剧照高占武复员回乡,立志改变山村面貌。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劈山引水,凿通山洞,两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才能完成的工程计划。在建设家乡的奋斗中,高爱上了中学毕业生孔淑贞。队里的青年曹茂林也爱上了她。曹请高为他帮忙。高占武埋藏起自己对孔的感情,诚心诚意地去成全他们。孔的同学李克明原与刘小翠是一对恋人,李抛弃了刘,也来追求孔淑贞。孔心里爱的却是高占武。后来,茂林和小翠在劳动中产生了爱情。高占武向孔表白了心迹。李克明也在劳动中提高了觉悟,决心留在家乡建设农村。
高占武带领青年人劈山引水后,接着要在村中修建水电站,得到了公社赵书记的支持。村里办起电气化训练班。李克明完成了水电站图纸的设计任务。并在工作中与外村女青年冯巧英建立了爱情关系。孔家庄修起了水电站,又派克明和淑贞支援邻村电站建设。一天,高占武突然接到淑贞从周村寄来的退婚信。人们认为这是克明搞的鬼。后来才知道这是淑贞在工作中伤了腿后,怕连累占武而写的退婚信。占武得知消息,忙赶去探望淑贞,消除了误会。不久淑贞伤愈回村。秋天来了,孔家庄人喜获丰收,村里的年轻人也在劳动、学习、友谊和爱情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经过一夜的苦战,图样完成了。大家一看,无不称赞。心直口快的冯巧英说图样太阔气,不符合需要。李克明一听就火了,两人话不投机,便争吵起来,幸亏高占武和曹茂林走来,鼓励了李克明,说服了冯巧英。两人心服口服,敬佩高占武的见解,李克明决心重新设计。冯巧英并不是孔家庄的姑娘,她是别村派来学习的。这件事本来与她关系不大,而且又是与李克明初次相见,可是她的性格就是这样,有意见就提,因此这次争吵,不仅没有妨碍他们的同志关系,而且成了他们爱情的开始……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剧照“你知道电这玩艺儿一斤能称几个?”这是刘会计问孔阴阳的话。孔阴阳张口结舌半天,回答不出:“是啊,‘电’这玩艺儿到底是股气?还是股油?咱也闹不清。”他们对于“电”确实是一窍不通。全村只有孔淑贞和李克明刚学成回来,就是这些年轻人要建起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对于思想保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异想天开。然而,这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在赵书记的支持下,成立了电气化训练班,高占武担任训练班主任,孔淑贞和李克明担当教员,全村掀起了学“电”的高潮。他们晚间上课学,休息时学,走在路上学,句句话不离“电”,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就连孔阴阳也是那么积极。
胖大嫂叫他赶着毛驴车去拉菜,孔阴阳躺在车上看着“用电常识”的书,二狗和小亮把他的车赶回原路,他也不知道。胖大嫂出来见状,又好气又好笑。周村请求支援一个技术员,高占武决定派技术比较高的孔淑贞去,引起大家反对。孔淑贞也想不通,担心去支援别人,自己完不成任务,与高占武吵起来。但是回到家里,孔淑贞认识到思想不对头。第二天早晨当高占武去找她时,孔淑贞却早已动身到周村去了。水电站试车失败,发电室被水淹没了。老社长又有了借口,反对继续再试,把失败的责任归于高占武把孔淑贞派去支援周村。但是曹茂林和李克明终于找出了失败原因,原来是自制的水轮机在旋桨和倒水叶的角度计算上出了差错。老社长只好答应继续再试。
水电站建成了,试车成功,全村装上了电灯。高占武和曹茂林本来约定在水电站建成后一起办婚事。可是高占武突然接到孔淑贞从周村寄来的一封退婚信。这时李克明也被老社长派去支援周村。村里年轻人都以为是李克明搞的鬼。李克明从周村回来,大家便把他扭住不放,质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把李克明弄得莫名其妙,幸好曹茂林赶到,仔细一问,才知道李克明的对象是冯巧英。闹出了一场误会。原来孔淑贞自从去周村支援之后,工作非常积极,但在一次工地劳动中腿被砸伤,情况非常严重,被送进医院。老社长前来看她,回村后没有把情况告诉占武,随即又派李克明前去支援周村。孔淑贞怕连累占武,便写了退婚信。占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医院去看孔淑贞,解除了误会。不久,孔淑贞伤愈回村。秋天到了,孔家庄大队获得了大丰收。水电站的建成,使村里实现了电气化,不仅解决了缺少劳力的困难,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2]
李亚林
Yalin Li
李亚林(2)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在长影厂制作的影片《虎穴追踪》中扮演重要角色。后相继主演《水库上的人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烽火列车》等影片。1969年,被下放到农村。1972年,调回长影。不久,参加了影片《钢铁巨人》的拍摄,这是其在十年动乱中第一次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接着又拍摄了《车轮滚滚》,饰演人民解放军某部后勤高政委。1975 年,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饰演了《春潮急》、《孔雀飞来阿佤山》、《柳暗花明》等影片。1980年,开始转入导演工作。参与导演的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分别获文化部1981年、1984年优秀影片奖。此外,还曾导演电视剧《最后一百天》。1987年,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井》,获意大利第十九届意大利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三等奖。
入选影展
2021年10月,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入选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十月片单”。[4]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新生活的赞歌。影片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大胆地采用被弃置多年的多角恋爱模式--高占武、曹茂林、李克明同时爱上丁孔淑贞。但创作者者处理这个传统叙事模式时,不落陈套,表现和歌颂了利他主义的恋爱观。创作者还以一种乐观轻松的审美心态来审视与处理那个特定时代(大跃进)人群之问的思想冲突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纠葛的,使得影片整体上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所有年轻人的向往。
影片将社会主义农村沸腾的生活,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结合,真切、充分地展示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导演较好地体现了山西作家马烽作品特有的朴素、幽默、热情的风格,使这部影片饶有情趣、别开生面,具有轻喜剧格调。而且影片采用民间乐曲和地方风味的旋律来烘托情绪、气氛,语言、风俗也都充满山西独特的地方色彩。主演李亚林和金迪也一跃成为新中国22大影星。
作为很有口碑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续作,这部电影虽仍然是将落脚点放在了年轻人的奋斗之上,但比起来,续作远没有第一部来的情真意切,尽管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热忱是一以贯之的。
电影延续了前作人定胜天,发挥人力的精神内核,所不同的是人物主角由高占武换到了李克明。前一集中的相对落后青年,在这一集中成长成了核心人物,他将自己的性格缺陷面加以转化利用,从而让其更好的为自己服务,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对于李克明这个人物来说,他在上一集中的胆小、莽撞,通过修建水渠中所遇到的事,已经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收获。而且,也正因为他的不完美,才有了完美的可能。所以,续集将主角转到李克明身上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开画其实还是上一集中炸山造渠的画面,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热情和能耐在凿山、挥锤的机械动作中显露无余。这一集中村庄里的水显然已经非常够用了,镜头里就是长流不息的山泉水的特写,在人力开发的水渠中奔流向村庄。李克明和孔淑珍远远的骑了自行车过来,他们从县城学发点技术归来。这是很顺理成章的思维方式,没水了找水,有水就要开发水,继续造福一方百姓。在那个年代人们大搞生产建设的背景之下,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丝毫不能被困难所阻挡。
比如上一集中老封建的阴阳先生,这一集就已经开始说起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话语,人物的转变虽然前后动机并不鲜明,但在当时的艺术氛围中,农民这个阶层注定要被塑造成艰苦朴实的良好代表,没有彻底意义上的坏人。所以我们在当时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这类人物,要么就是高大全的完美精神领袖,要么就是背负有缺点,但本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大好青年。在那段日子当中,农民这个角色所承载的精神意义和政治气质,决定了艺术表现的方式。
比如在村里准备建水电站的计划,在整个过程当中,有主建派,但也仍有阻力的一方,老社长还是如前作中一样的有点保守有点顽固,但影片对其的表现更多的将其描写成一个从大处考虑,谨小慎微的老社长。他热爱自己的村庄,但作为领导者,他亦有自己所需要维持和考量的内容,整个村庄生产建设的进行都需要他来做一番定夺。所以,双方的角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二元对抗,更像是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力量的相互制衡,当然,拥有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进步派肯定是占据上风的,因为社会主义农民是一群接受了先进思想意识洗礼的新式农民。这因为如此,在电影中我们眼见的几位不那么赞同建设水电站的人物,也只是出于对青年们技术的不信任。而且,在之后所遇到的困难当中,当初反对建站的老社长还贡献出自家的木头,这种奉献精神大家都是一样的。于是,这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2》就以建立水电站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为题,以不同人的不同态度碰撞来推动故事的进展。
作为男主角李克明,他摇身一变成了掌握先进技术理念的先进青年。身份的变化,让他走上了一个“领导者”的位置。优势在手,李克明用的是满腔热情来推动村子里电站的建设,甚至用一晚上的时间去画电站建设的草图。但问题又出来了,他画的草图虽好看,但不实用,花费太大显然不是村子可以负担起的。这其中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反应了理论脱离实践的缺憾,为其进一步放下身段努力学习做基础,同时李克明在之后迅速的致歉,更是凸显了这个青年从自傲到谦逊的变化。这样的美好品质自然是要赢得美人的青睐,于是在上一集中落单的李克明,在这一集中也和另一个村子来的能干女青年幸福的走到了一起。
这一集中,电影发展的不只是村民们能吃苦善劳动的精神,还弘扬了互帮互助、舍己为人的时代主题,为了其他村的水电建设,宁愿将自己技术最好的淑珍派去支援。这里面的道理显而易见,先进带动后进,携手进步的美好局面,在影片里成为了现实。
但比起第一部来说,这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2》虽然仍然有对感情的描写,但不同于上一集中比较复杂的纠葛,这一集显然纯粹的多。以李克明的感情为主线,其他的小打小闹只是调味品。当然,孰好孰坏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只是第二部作品在感情细节的探讨上显然没有第一部那样精致,而且对事业追逐上的起伏曲折亦没有第一部那般生动,也难怪其延续不了第一部的受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