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2月1日)
精装: 244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21504985X
条形码: 9787215049857
尺寸: 24 x 17.3 x 14.1 cm
重量: 4.2 Kg
《河南通史(套装共4卷)》主要内容简介:河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几十万年之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东周,直到北宋,许多王朝建都于此,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孕育和集中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上河南吸收了全国各地域、各民族包括边远少数民族的好东西,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同时,河南也对全国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
《河南通史(套装共4卷)》并不是把河南从全国整体中割裂出来,孤立地写河南,而是把河南放在全国整体中来把握,写全国整体中的河南,是和全国、邻省乳水合一中的河南。全书写出了从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几千年、几十万年的历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科技等方面。从纵的方面说,它是史;从横的方面说,它又是志。
序
绪论
第一卷
第一章 中原早期人类的拓荒活动
第二章 原始农耕社会
第三章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的变革
第四章 龙山时代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夏王朝在河南的兴亡
第六章 商王朝在河南的盛衰
第七章 西周在中原的统治与中原诸侯国
第八章 春秋时期的中原诸国
第九章 战国七雄中原逐鹿
第十章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附录一 先秦大事年表
附录二 本卷所引甲骨文原书简称与全名对照表
附录三 插图目录
第二卷
第十一章 秦、西汉时期的河南郡县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的司、豫地区
第十三章 秦汉时期河南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的司、豫地区
第十云章 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地区
第十六章 民族的流徙与融合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第十八章 隋至唐前期的都畿、河南道
第十九章 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到五代的更迭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时期河南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附录一 秦汉魏晋隋唐大事年表
附录二 插图目录
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北宋时期的河南政治
第二十二章 北宋时期的河南经济
第二十三章 宋代的河南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第二十四章 金代的河南社会
第二十五章 元代的河南社会
第二十六章 金元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第二十七章 明代的河南政局
第二十八章 明代的河南经济
第二十九章 明代的河南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第三十章 清代煎中期的河南政政局
第三十一章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十二章 封建末世河南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附录一 宋金元明清太事年表
附录二 插图目录
第四卷
第三十三章 近代史的开端
第三十四章 席卷中原的农民起义怒涛
第三十五章 19世纪末叶的社会经济与人民斗争
第三十六章 20世纪初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第三十七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
第三十八章 辛亥革命的风雷
第三十九章 民国初年的政局和社会
第四十章 国民革命的开展与北洋军阀统治的覆亡
第四十一章 十年内战时期
第四十二章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第四十三章 解放战争与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第四十四章 1928—1949年的社会经济
第四十五章 近代教育文化的变迁
附录一 近现代大事年表
附录二 插图目录
后记
《河南通史(套装共4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一二十位史学工作者,历时十几个寒暑,撰写的四卷本近300万字的《河南通史》,近日终于杀青,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梓行。
撰写《河南通史》是我省史学工作者的夙愿。早在1958年,河南省历史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前身)创建伊始,就把编写《河南通史》教科书列入该所五年规划纲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没有实现。
198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将撰写《河南通史》再次提上日程,由副院长张文彬、所长陈振主持其事,并被列入河南省“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但编写进入实施阶段时,觉得条件尚不成熟。张文彬同志旋调省委宣传部,陈振同志也于1988年调南京师大。
《河南通史》,是河南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参加编著的人员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为主,也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史学家参与,可谓集中了河南省史学界才华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部大著。
河南,古九州之豫州,向有中州之称,文化源远流长,为之写史,很有意义。
中国是有写地方史志的传统的。《华阳国志》是现在存世的一部较早的地方史志了。宋元以下,地方志发展以至大盛。清代出现了修志的大家、大学者章学诚,他著有《湖北通志》、《亳州志》、《和州志》、《永清县志》等,体例周严,为后世所称道。他还总结了一套修志的理论,如修志要求其实用,“志乃史体”等。大学者修志,提高了志书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清及其前的各级地方志,据说有6000多种,大部分是清朝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