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液(lympha)或称淋巴。指在 淋巴管内流动的透明无色液体。组织液进入淋巴毛细管即为 淋巴液。淋巴毛细管以稍膨大的 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淋巴毛细管除在无血管结构( 上皮、 角膜、 晶状体、 软骨等)以及脑、 脊髓、脾髓、骨髓等处缺少外,遍布全身各处。管壁由单层 内皮细胞组成,无基膜,相邻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可以向管腔内飘动,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内皮细胞间的间隙大,组织液以及悬浮其中的微粒,如大分子 蛋白质、 细菌、 红细胞、 癌细胞等都可通过这种活瓣进入淋巴毛细管,但不会倒流。进入淋巴毛细管的组织液,约占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的10%。促使组织液进入淋巴毛细管的动力是组织液和淋巴毛细管内 淋巴液的压力差。因此,任何可增加组织液压力的因素都能加速 淋巴液生成,如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中蛋白浓度升高,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等。在 淋巴循环中, 淋巴器官产生的 淋巴细胞,抗体等也进入 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经汇合而成集合 淋巴管,后者管壁中有平滑肌,可以收缩。此外, 淋巴管内有许多活瓣,其方向均指向心脏方向。因此,淋巴管中的 瓣膜使 淋巴液只能以外周向中心的方向流动。 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 瓣膜一起构成了淋巴管泵。除了 淋巴管壁平滑肌收缩外,由于淋巴管壁薄、压力低,任何来自外部对淋巴管的压力都能推进 淋巴液流动。例如骨骼肌收缩、临近动脉的搏动,以及外部物体对身体组织的压迫和按摩等,都可成为推动淋巴回流的动力。
此外,肠道的淋巴回流有别于其它部位的淋巴回流:①肠道的 淋巴液来源于肠道吸收 食物营养后产生的大分子脂肪和蛋白、其外观呈牛奶样,因此医学上称之为乳糜液;②乳糜液由肠 淋巴管吸收后经集合淋巴管汇合成肠干,经 乳糜池、胸导管,汇入左侧的颈静脉角,进入 静脉回流,这一过程称为乳糜回流。
临床上有一种较少见的病状: 胸腔、 腹腔、 尿液、四肢皮肤、 阴道、 阴囊、甚至足趾会出现牛奶样的液体流出,有的患者被诊断为化脓性炎症,甚至性病,其实流出的牛奶样液体是乳糜液,而该患者发生了乳糜液回流障碍。这是由于 淋巴管先天发育缺陷或后天的创伤、手术、肿瘤、 丝虫病、结核等原因,造成乳糜液倒流或外漏,乳糜液会出现在 胸腔、 腹腔、肾、 阴道(子宫)、下肢等部位,形成 乳糜胸、 乳糜腹、 乳糜尿、乳糜子宫阴道漏、下肢及外生殖器乳糜返流性 淋巴水肿、这一 病理过程医学上称之为乳糜返流。
乳糜返流实质上是 淋巴管系统的疾病,是目前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之一。
在诊断上,我们采取直接淋巴系 造影,结合 核素显像、 B超、 CT、核磁共振等综合诊断方法,一般能明确病变部位。
由于临床医学对乳糜返流认识的局限,乳糜返流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常采取保守治疗、 静脉营养、引流、 淋巴管结扎等治疗方式,对乳糜返流轻者有一定疗效。
淋巴液由远端经纤细的 淋巴管流回静脉,主要依靠通畅的管道、肌层的收缩和良好的瓣膜功能。当某一局部淋巴回流发生困难时,大量的 淋巴液滞留在组织间,富含 蛋白质的淋巴液造成组织增生、纤维化,这一局部便会发生肿胀、皮肤增粗、增厚、这种性质的肿胀称之为淋巴水肿。淋巴管先天发育缺陷,造成淋巴回流障碍,医学上称之为原发性淋巴水肿, 当一些后天的因素(创伤、手术与放射治疗后、感染、 丝虫病、肿瘤等)导致淋巴回流障碍,称之为继发性淋巴水肿。 淋巴液的潴流较易继发丹毒,丹毒又会加重淋巴水肿的发展。
据估计中国患淋巴水肿的总人数即有四百万,仅乳癌术后淋巴水肿需外科治疗病人每年新增三万人。大多数医疗机构目前尚不能提供系统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服务,许多病人长期辗转就医却得不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淋巴管损害加剧而使治疗更加困难。我中心开展 淋巴水肿的治疗已十六年,积累了许多经验,对各种类型的淋巴水肿均有准确的认识,并且采取B超、CT、淋巴核素现象、 淋巴管造影等现代化的综合诊断手段予以确诊。手术治疗:①显微外科手术:宜早期手术,疗效较为满意。适合于肿胀轻或休息后肿胀减轻者。②整形手术:适合于肿胀重、皮肤象皮肿者。
保守疗法:循环驱动、微波理疗、烘绑疗法、弹力袜及吸脂等方法。
宜早期手术,疗效较为满意。
回收组织间液的 蛋白质是淋巴回流的最重要的功能。因为由 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的 血浆蛋白分子,不可能、逆浓度差从组织间隙重新吸收入毛细血管,却很容易从 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淋巴液,所以组织液中的 蛋白质浓度能保持在低水平。如果体内的主要 淋巴管被阻塞,则组织液中的 蛋白质必将积聚增多,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这又进一步增加毛细血管液体的滤出,引起严重的 组织水肿。另外,淋巴回流还具有运输 脂肪以及其他营养物质、调节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等作用,淋巴结对机体起防御屏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