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车系统概论

速车系统概论

作者 刘本林,赵勇
开本 16
书名 速车系统概论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4302498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目录章节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真空管道交通的特点与应用定位

第3章 承载-密封分置真空边界

第4章 速 车

第5章 速车的支撑、驱动与导向

第6章 速车线路

第7章 速车车站

第8章 速车系统运行

第9章 速车应急救援

第10章 速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展望

前言摘要

将真空环境应用于交通运输是人们由来已久的理想。多年来,将真空环境应用于交通运输这一新颖的构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众多的关注,其在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和论证。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这一具有极大应用潜力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相关技术的开发还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

几年来,经过反复的思索、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对于交通运输而言,真空环境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如果对其缺少充分的认识,则很难实现将真空环境用于交通运输从设想到实际应用的跨越。

在对真空作为交通环境的特点(包括优势与弱点)作了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发现,真空环境在交通运输中具有市场价值的应用应当着眼于长途的、超高速的旅客运输。至少在起步阶段,真空管道交通应当作如此定位。

作为真空环境应用于长距离高速客运的前提,大容积、具有恰当真空度的真空管道应当能够通过现有的工程材料与作业技术来完成施工与建造。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称为“承载一密封分置”的真空边界方案,从而将大规模、具有较高标准的真空管道建设工程转化为基于钢筋混凝土技术与塑料(或者橡胶)薄膜密封技术的、与现代土木工程中的建筑与装修相类似的工程,从而大幅度降低这类大型真空系统的造价。

如果“承载-密封分置”的目标是处理用于交通的真空管道“做得起”的问题,根据真空环境特点提出另一个称为“有速乘客交换”的设想之目标则在于使真空管道交通“用得起”。也就是说,真空管道交通应当具有恰当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在商业竞争中能够生存与发展。“有速乘客交换”对在真空管道中运行的车辆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比较幸运的是,在具有适当真空度的真空环境中,这些要求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在“承载-密封分置”真空管道中能够作“有速乘客交换”的高速长途客运车辆称之为“速车”。

为了实现速车的运行,除了真空管道以外,还必须设置轨道与驱动、车站与应急救援等设施。速车、以及这些所有保证速车能够正常运行的设施则构成“速车系统”。这也是本书的基本内容。

速车的轨道与驱动技术应当视为已经得到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尤其可以视为磁浮列车技术的推广与延伸。因此,本书对磁浮列车及其驱动等技术作了一个简短的综述,并且对延伸到用于高速运行的速车的可能性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速车的轨道和驱动技术与现有的轨道交通技术具有较高的兼容度。然而,速车的车站与现有的列车车站在概念上则具有很大的差异。书中提到的“气闸站”概念可以看成是空间飞船“气闸舱”的合理延伸;而“渡机-渡口”的概念则是为了避免速车系统中出现复杂的“道岔”问题而提出的,它是用于速车进入(退出)真空环境和速车轨道的简捷方案。

包括机械制造、计算机与电信等技术在内的现代技术为速车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可能性,这种技术在19世纪甚至在20世纪上半叶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讨论与表达方便,本书在提出速车系统概念的同时,也为建立与“速车系统”概念相适应的术语系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我们将“速车系统”的概念通过本书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后,对于真空管道交通的概念、技术、以及工程前景有所认识和启发,从而一起推动真空管道交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感谢张耀平、葛同勋、魏乐汉、王怀玉、张卫华、高仕斌、张勇、林国斌、何明旗、赵立明、张家铝、邹逸平、王正、王琼、刘溪清、凌厚庥、徐国友、杨华芬、陈董康等同志对于速车系统以及本书的写作给予的帮助或提出的宝贵意见。此外,我们感谢微软等公司为我们提供了物超所值的文字与图片处理技术,使我们得以在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作 者

2009年4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