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嘭鼓又称“牡丹花调”,属莲花落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福建闽东的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等县。
清末(1890)年间,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流传到福鼎、霞浦等地。这一曲种逐渐与福鼎秦屿一带的闽南语歌谣相结合,形成现今用闽南话演唱的嘭嘭鼓。因每段帮腔中都衬词“牡丹花”,所以也叫“牡丹花调”。
解放前多为民间艺人谋生之技。建国后,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业余作者运用嘭嘭鼓形式,创作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模范的新书目。
1964年福安专区举行曲艺观摹会演,福鼎县蓝天、万永成合作的嘭嘭鼓《刘瑞蓉寻亲记》、彭新民创作的《虎岗青松》与《南山劲松》参加会演,受到好评。
1965年,《北京曲艺杂志》发表了嘭嘭鼓《队长搬家》。
1972——1975年,福安地区曾两次组织文艺观摹演出,每次都有嘭嘭鼓等曲艺品种参加。其中蓝天和丁献芝合作的《李逵》在地区获奖后,又选送省参加文艺会演,并被选定为参加全国会演的节目。
1976年丁献芝参加福建省曲艺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
1978年,地区曲艺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武夷之春》,嘭嘭鼓《一双鞋》获演出奖。
1980年,黄光裕、丁献芝合作的嘭嘭鼓《万紫千红披彩霞》参加福建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综合演出,获奖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嘭嘭鼓仍有演出。
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一截长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的毛竹筒,一端空着,另一端蒙着用猪油浸过的薄膜。以前鼓长是3尺3(约1米),后来才改为2尺8。与之相配套的是一对拍子———两只10厘米长的竹片,类似于小型快板,有加强节奏感与增强气氛的作用。
唱时以四指轻拍鼓,发出“嘭嘭”的声音,演奏时,左手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嘭嘭鼓唱和表白都用闽南话,以唱为主,念白不多。唱词基本是七言句,但押韵不严格;曲调高昂雄浑,尾声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