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半径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对生活半径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交通工具。当没有自行车的时候,生活半径可能只有500米。当有钱了,买了自行车,生活半径就扩大到1公里以上,当有了汽车,生活半径就扩大到了5公里。当地铁、轻轨、高铁遍布的时候,生活半径也就扩大到了10公里,乃至成百上千公里。
一般而言,选择日常工作、生活在5公里为半径的生活圈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1]
生活半径一方面与需求和欲望有联系,另一方面的事实是人们实际的生活包括向往,用几何中的圆去涵盖它的范围,总会有一个半径的。生活半径,是一种设定。从表面上看,一生囿于一地,或走而不远,并基本上本土化供养自身,他们的生活半径就小;满地球跑,或者生存中的物质消费涉及全世界,他们的生活半径就大。事实上这种认知本身也有问题,所以不顾难以自圆其说而谈论它,目的是想说:半径的大小与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相反。
当代人无论作为心仪还是身体力行,把整个地球完全纳入自己的生活圈早已不是妄想。生活半径理论和实际上的剧速延展,使得一些并非从事科技研究的地球人日益滋生不满足被局限在地球上的无尽企望。化成亿的金钱搭乘飞船去一回月球每被认为是意义非凡光荣无上,正是人们盼望生活半径无限扩大的整体性诉求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