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文名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属地区 江苏南京
邮政编码 211189
重点学科 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创办时间 1952年
现任院长 洪伟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个
简称 东大信息学院
目录导航

办学历史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该系设有电机制造、荷电铁道、无线电三个组。

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

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1936年起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无线电教育之先河。

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了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工科系科,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将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是无线电工程系的前身。

195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的电信系并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956年,三分之一的教师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1962年,电真空器件专业从无线电工程系分出,单独成立了电子器件系(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3月,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

2012年,学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八所高校以及中国移动、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大唐电信四家企业,组建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5年12月,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二级学科基础上设立二级系建制,设有通信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工程系、信息与信号处理工程系、电路与系统工程系、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系。

2018年4月,“信息安全”学科从学院分出,和相关学院组建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1]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2022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全院教职员工240人,其中,专任教师203人,教授/研究员6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7人,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152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IEEE Fellow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项目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防ZQ人才1人、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3人、江苏省“333”人才2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7人、江苏省双创人才6人。[1]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洪伟、尤肖虎、王志功、崔铁军、高西奇、金石、陆卫兵

国家高层次人才:王承祥

国家级教学名师:吴镇扬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金石、黄永明、蒋卫祥、程强、胡三明、余超、许威、蒋之浩、张川

国家“XX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蒋卫祥、马慧锋

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郝张成、赵涤燹、胡三明、蒋之浩、张婧婧、曾勇、梁乐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王志功、尤肖虎、洪伟、赵春明、崔铁军、高西奇

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孙忠良、陆佶人、洪伟、尤肖虎、崔铁军、高西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专家:崔铁军、高西奇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志功、孟桥、胡爱群、张在琛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邹采荣、陈明、周健义、宋铁成、高西奇、陆卫兵、裴文江、张在琛、程强、金石、黄永明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尤肖虎、洪伟、戎敖生、方世良、赵春明

网络安全优秀教师:胡爱群

双创人才:郝张成、赵涤燹、胡三明、蒋之浩、王承祥、曾勇

双创博士:张川、夏亦犁、余超、蔡龙珠、吴凡、李腾、无奇、凌昕彤、徐晓莉、张铖、王正[3]

学科建设

根据2022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A和A-。[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

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

学科 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1)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

2)宽带无线传输与多址技术;

3)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泛在网络;

5)信息理论与编码。[5]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1)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理论;

2)水声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

3)水声信号传输与多传感器信息一体化处理;

4)无线通信信号处理;

5)智能信息处理与大数据;

6)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情感计算;

7)复杂网络与社交网络。

电路与系统学科

1)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芯片;

2)光纤通信与光电集成电路芯片;

3)超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 ADC/DAC芯片;

4)生物体专用集成电路芯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

1)新型人工电磁材料与计算电磁学;

2)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3)无线通信射频与天线技术。[6]

教学建设

学科 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1)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理论及应用;

2)宽带无线传输与多址技术;

3)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泛在网络;

5)信息理论与编码。[5]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1)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理论;

2)水声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

3)水声信号传输与多传感器信息一体化处理;

4)无线通信信号处理;

5)智能信息处理与大数据;

6)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情感计算;

7)复杂网络与社交网络。

电路与系统学科

1)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芯片;

2)光纤通信与光电集成电路芯片;

3)超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 ADC/DAC芯片;

4)生物体专用集成电路芯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

1)新型人工电磁材料与计算电磁学;

2)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3)无线通信射频与天线技术。[6]

学术研究

  • 质量工程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实践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工程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字电路与系统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信原理(双语)、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系统[7]

国家级专业实践示范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践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

江苏省品牌专业:信息工程

江苏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信息通信实践教育中心

  • 教学成果

根据2022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2项;在2016-2020年的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本科生共获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江苏省一等奖21项,二等奖16项。[1]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根据2022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8]

学术交流

“十二五”期间(2011-2014年)学院科研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科研成果捷报频传:科研经费到款总计5.96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合计4.19亿元,约占70.4%。2014年,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2亿元,绝大多数为顶尖重大科研课题。“十二五”以来获纵向项目470多项,横向项目140多项。其中,973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863项目17项,国家重大专项3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0项,国际合作项目19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4项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二等奖2项(1合作),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合作),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合作)。发表SCI论文469篇,EI论文776篇,ISTP/CPCI论文375篇,表现不俗的论文123篇。申请发明专利859件,获得授权361件。尤肖虎教授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12年,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十年协同创新,攻克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世界性难题,院长尤肖虎教授及其团队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学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及系统,运用了联合开发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传输峰值速率达到当前业界最高水平,已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为国际标准,并在第1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3年,尤肖虎教授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与分布式组网”项目获得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该成果为分布式多天线技术这一新兴的组网方式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崔铁军教授课题组关于柔性可共形的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PNAS上发表学术论文。

2014年,崔铁军教授领衔的“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研究代表了当前物理信息领域前沿方向,深入研究了人工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理论、结构设计、实验验证及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构造新型材料的机制,相应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2014年IEEE 国际通信大会上,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篇题为“Semi-orthogonalpilotdesign for massive MIMO systems using successiveinterferencecancellation”的论文获得了大会最佳论文奖(BestPaperAward)。该论文作者包括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郑心如,张华教授,许威副教授和尤肖虎教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论文的第一单位且是唯一单位。高西奇教授、金石副教授发表的论文荣获2011年度IEEE 通信学会通信理论领域莱斯论文奖;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孙丹及其导师窦文斌教授荣获2010 年“IEEE Piergiorgio L.E. Uslenghi Prize Paper Award Award”奖,均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获得该项奖的学者。[8]

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

年份

颁奖单位/类别

等级

宽频谱高能效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

2019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一等

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

2018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XXX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无线传输技术及应用

2018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二等

智能电网终端通信接入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18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光通信网智能保护与连接装备

2018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

XXX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7

教育部科学进步奖

一等

物联网环境下面向服务的虚拟化协同网络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2017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一等

基于MIMO技术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天线研发与产业化

2017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三等

智慧交通载具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017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三等

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6

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

XXXXXX

2016

军队科学进步奖

一等

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20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基于无线专网全寿命周期的智能配用电测控保护计量集成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

多制式被动式XXX

201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

鲁棒人脸视觉特征的提取、建模与识别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015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

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多域多点协同传输理论研究

2014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分布式组网与协作传输理论及应用

2014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电磁场边值问题区域分解方法

2013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北斗卫星导航地面接收终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2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11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

微波段超材料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

2011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一等

XXX

2011

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奖

二等

XXX

2011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等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TD-SCDMA多模终端的研制及产业化

2011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无线多制式信号合路器研发及应用

2010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

XXX

2010

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奖

二等

宽带多载波普适MIMO传输与迭代接收技术

2009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一等

基于面部表情和情感语音的儿童情绪能力分析与分类的研究

2009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基于智能计算的仪表测试与计量技术

2009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情感特征分析与识别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8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宽带移动通信射频、天线与分集技术

2008

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一等

微纳CMOS在片无源器件(电感元件)的模型和参数提取

2008

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三等

进化计算与进化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

2007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XXX

2007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

小波与滤波器组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6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XXX

2006

公安部科技进步奖

三等

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

2006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基于WPAN的短距离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

公共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及产业化

2005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低功率无线接入系列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

2004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基于多径能量窗的CDMA移动通信接收技术

2004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2003

科技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射频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2003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XXX

2003

国防科技委科技进步奖

二等

基于Bluetooth技术的无线接入系统

2003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混沌神经信息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

2002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10千兆比特/秒0.25微米CMOS1:4分接器

2002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XXX

2002

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技术奖

三等[9]

文化传统

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

年份

颁奖单位/类别

等级

宽频谱高能效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

2019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一等

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

2018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XXX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无线传输技术及应用

2018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二等

智能电网终端通信接入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18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光通信网智能保护与连接装备

2018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

XXX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7

教育部科学进步奖

一等

物联网环境下面向服务的虚拟化协同网络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2017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一等

基于MIMO技术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天线研发与产业化

2017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三等

智慧交通载具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017

江苏省科学技术

三等

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6

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

XXXXXX

2016

军队科学进步奖

一等

卫星与无线通信融合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20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基于无线专网全寿命周期的智能配用电测控保护计量集成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

多制式被动式XXX

201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

鲁棒人脸视觉特征的提取、建模与识别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015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

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多域多点协同传输理论研究

2014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分布式组网与协作传输理论及应用

2014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电磁场边值问题区域分解方法

2013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北斗卫星导航地面接收终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2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11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

微波段超材料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

2011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一等

XXX

2011

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奖

二等

XXX

2011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等

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TD-SCDMA多模终端的研制及产业化

2011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

无线多制式信号合路器研发及应用

2010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

XXX

2010

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奖

二等

宽带多载波普适MIMO传输与迭代接收技术

2009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

一等

基于面部表情和情感语音的儿童情绪能力分析与分类的研究

2009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基于智能计算的仪表测试与计量技术

2009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情感特征分析与识别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8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宽带移动通信射频、天线与分集技术

2008

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一等

微纳CMOS在片无源器件(电感元件)的模型和参数提取

2008

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三等

进化计算与进化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应用

2007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XXX

2007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

小波与滤波器组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6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二等

XXX

2006

公安部科技进步奖

三等

射频\超高速与光电集成电路无生产线设计平台

2006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基于WPAN的短距离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

公共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及产业化

2005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低功率无线接入系列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

2004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基于多径能量窗的CDMA移动通信接收技术

2004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2003

科技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射频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2003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XXX

2003

国防科技委科技进步奖

二等

基于Bluetooth技术的无线接入系统

2003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混沌神经信息处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

2002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10千兆比特/秒0.25微米CMOS1:4分接器

2002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XXX

2002

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技术奖

三等[9]

学校领导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3)本科在读期间,可推荐赴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典、意大利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合作高校进行课程学习、暑期实习和交流访问。目前与学院有联合培养计划的境内外高校有:德国乌尔姆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汉姆利普斯塔特应用技术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富乐敦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林雪平大学、法国巴黎电子信息学院、法国高等电力学院、法国雷恩一大、法国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学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悉尼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其中,由国家留学基金委CSC 资助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有14项,为全校最多的学院。CSC审批参加的优秀本科生将获一次国际往返旅费及在国外生活费的资助。学院每年有超过10%的大四学生参与“3+2”等国际交流项目,他们在国外和境外大学完成第四年的课程学业和毕业设计,并且学分得到双方学校互认,实现了本硕阶段学习的无缝对接。已聘请多名海外教授和专家来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专题讲座和Seminar研讨课。学院鼓励优秀本科生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资助经费赴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8]

知名校友

校徽校徽院徽共有上下组合、左右组合两款。较为具象的描绘出健雄院建筑形象,整体容易识别;饱满的视觉效果使得LOGO更显稳重;蓝色代表理性、科学、官方与权威。相比于其他颜色,蓝色更显稳重,适合于信息科学领域,而蓝色渐变更增加LOGO的层次感。上下组合最小使用范围为15mm,左右组合最小使用范围为25mm。[10]

校区地址

职务

姓名

院长(兼)

陆军

党委书记

张在琛

执行院长

王承祥

副院长

黄永明、蒋卫祥、蒋之浩、余超

副书记兼副院长

王婧菲[2]

学校荣誉

职务

姓名

院长(兼)

陆军

党委书记

张在琛

执行院长

王承祥

副院长

黄永明、蒋卫祥、蒋之浩、余超

副书记兼副院长

王婧菲[2]

词条图册

类别

名单

院士

陈星弼、刘盛纲、张乃通、黄培康、李幼平、孙忠良、倪光南、韦钰、李德毅、黄如、吴柯、姚育东、王江舟、崔铁军、陈志宁、陈志璋、童文、陆军、李德毅、夏培肃、黄纬禄[11]

学界

陈章、何振亚、尤肖虎、洪伟、丁峙、李烨、刘陈、祝雷、高雨青、高西奇、邹采荣、章文勋

商界

李正茂、赵大春、周全、施雪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