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
丛书名: 京华学术文库·乐府诗集分类研究
平装: 37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156711
条形码: 9787301156711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5 x 1.8 cm ; 481 g
ASIN: B002OOVBE4
《相和歌辞研究》讲述了:相和歌是汉乐府歌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其流风遗韵至唐代而不绝,对魏晋六朝乃至隋唐诗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凡是治汉代诗歌者,莫不对相和歌给予特别的关注。细究起来,有关的研究大致又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是对相和歌曲音乐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相和歌辞文学方面的研究,各自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和歌辞研究》为京华学术文库·乐府诗集分类研究之一。
第一章滋生相和歌艺术的汉代新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一员,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与转型发生着演变。经过自春秋战国至秦以来几百年的血火洗礼,汉代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的封建大一统专制帝国。这是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中继西周之后,又一次更加深刻、影响更加久远的大变革与转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开创,汉代音乐文化也顺应历史潮流,承前启后,形成了新的音乐文化体系。那么,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作为乐府俗乐歌诗艺术之代表的相和歌,其赖以滋生的新音乐文化环境有何特点?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歌诗生产条件?这是全面深入地研究相和歌艺术首先要进行探讨的问题。本章主要拟从汉代音乐艺术生产的雅俗变化特点和器乐文化的变迁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节汉代音乐艺术生产的雅、俗取向之变
早在西周初期,周人在继承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完整、成熟、地位崇高、功能完备的“雅乐”文化体系。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略加修订而成的。
2002年9月,蒙赵敏俐师收录,我从大连来京,从师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半年后,在赵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以《相和歌辞研究》为博士论文选题。然而说实话,当时我对“相和歌辞”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对于这个并不新的题目到底该如何创新研究,心里还比较模糊。此后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树立了信心,打开了思路。论文最终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的肯定与好评。我深知没有赵师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术思维等方面的精心指导与训练,没有赵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理论、方法论指导和论文涉及问题的学术解疑与引发,我是不可能完成博士论文的。可以说本书的字里行间都铭记着赵师的辛劳付出。四年间,每一次聆听教诲,每一次师生交流,总有颇多感悟与收获,这让我倍加珍惜。老师言传身教的为人为学精神,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终生受益,终生难忘。心中的感恩,实非语言所能表达得尽。
论文定题后,有幸被吴相洲老师列为他主持的“《乐府诗集》研究”项目子课题,这对我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与督促。吴老师的宽和与热情,也无疑消解了我做课题期间的一些心理压力。在论文的写作、答辩过程中以及本书的出版上,吴老师曾给予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关照与帮助,在此深表诚挚的谢意!
总序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滋生相和歌艺术的汉代新音乐文化
第一节 汉代音乐艺术生产的雅、俗取向之变
第二节 汉代主流器乐文化的金石、丝竹之变
第二章 乐府相和歌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从唱奏方式的相和到汉乐府相和歌
第二节 从汉乐府相和歌到魏晋清商三调曲
第三节 乐府相和歌发展过程的动态理解
第三章 《乐府诗集》著录相和歌辞的得失
第一节 《乐府诗集》之前的相和歌辞著录
第二节 《乐府诗集》著录相和歌辞的得失
第四章 深受歌诗生产影响的相和歌辞艺术
第一节 歌诗生产与相和歌文本的生成及演变
第二节 音乐、表演标志与相和歌辞艺术特质
第三节 相和唱奏方式与歌辞语言的复叠现象
第四节 服务于歌场演唱的相和歌辞叙事特点
第五节 歌诗表演与相和歌辞理解的潜在视阈
第五章 魏、晋相和歌辞的转型
第一节 魏、晋时期相和歌艺术生产的新变化
第二节 曹魏相和歌辞对汉代相和古辞的继承
第三节 曹魏相和歌辞的功能转向与歌辞新变
第四节 荀勖订乐与汉、魏相和歌辞的经典化
第六章 文人相和歌辞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文人相和歌辞的歌诗传唱背景
第二节 历代文人相和歌辞的数量考察
第三节 文人相和歌辞发展中的拟与变
结语
附录存世相和歌辞补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乐府诗集分类研究》是我主持研究的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和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2003-2005)“《乐府诗集》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即将面世之际,作为项目主持人,有许多感想。这些感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建构现代意义上的乐府学是当代学人的重要学术使命。
《乐府诗集》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总集,囊括了赵宋前除《诗经》、《楚辞》以外的绝大多数歌诗,其价值完全可以和《诗经》、《楚辞》等典籍相媲美。如明人毛晋在翻刻《乐府诗集》时就说该集“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辞,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然而,有关《诗经》、《楚辞》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早就成为专门之学,唯独对《乐府诗集》的研究,学人关注远远不够,更不用说成为一个专门之学了。这一情况说明,人们对乐府学的概念还很不清晰。笔者不揣浅陋,愿将有关建构乐府学的思考贡献给大家,吁请更多学人加入乐府学研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