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校本部在职教职工5635人,专任教师2416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1名,其中11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88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4名。[1]
西安交通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丰富、完整的档案、资料。1957年3月成立了党政联合档案室,1982年10月改名为综合档案室,1987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档案馆。
档案馆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校档案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与指导,对学校各类档案和资料集中统一管理,并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档案查询服务。负责溯源馆和西迁历史纪念馆的接待和维护等工作,参与校史的科研工作。
档案馆下设收集指导室、保管利用室、档案编研与技术保护室和西校区档案室。现有工作人员21人。馆舍总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配有智能密集架、库房智能化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器、档案馆网站服务器、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等设备,馆内安装有自动监控报警系统。
馆藏档案分为7个全宗:①南洋公学—交通大学(1897—1959年);②商船学校(1912—1915年);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48—1956年);④西安动力学院(1955—1957年);⑤西安医科大学(1937—2000年);⑥陕西财经学院(1960—2000年);⑦西安交通大学(1959至今)。截止2009年底,共有档案139739卷(册、盒),其中清代和民国档案四千余卷,资料4918册;另有声像档案照片77187张,档案排架长度两千余米。真实记录了学校百余年的发展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档案馆将努力建设成为永久保存学校档案的基地、校史研究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为学校与社会高效服务的现代化档案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