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是指婴儿出生2天无粪便排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大便不通,伴腹胀,面赤唇红,烦躁啼哭,甚则呕吐,或兼神情疲惫,气息微弱,哭声低而无力为主要特征。
初生儿大便不通,古代医家燥有记载,如明·《证治准绳·幼科·生下胎疾》:“不大便俗称锁肚,由胎中受热,热毒蕴盛结于肛门闭而不通,元复滋润所以如此。”对于大便不通之病因,历代医家认识一致。随·《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大便不通候》记载:“小儿大便不通者,脏腑有热乘于大肠故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微化为气血,其糟粕行于大肠,若三焦、五脏不调合,热气归于大肠,热实故大便燥涩不通也。”由此看来,隋唐之前已认识到热湿初生儿大便不通的主要原因。
先天性巨结肠由于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近端结肠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之一。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
胎热蕴结、禀赋不足
1、胎热壅结:孕母过食辛热煎炒,致热邪蕴积,或产时婴儿吞入羊水秽浊之物,壅结肠胃,均形成胎热。胎热蕴结大肠,灼阴耗液,肠道失于濡润,大便秘结阻于肠道不下面闭。
2、禀赋不足:由于孕母素虚,或未足月而早产,致婴儿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虚惫,形体怯弱,气血俱虚,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机不降;血虚则肠道失濡养,粪燥不下,而见便闭腹胀。
1、婴儿出生后24小时无胎便,兼腹部胀满,呕吐粪水等症。
2、腹部X线、B超等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
本病须与肛门内合、谷道闭锁相鉴别。肛门内合症见大便不通,或便出如线如带,或肛门以外异位排便,或粪尿混杂不分;谷道闭锁则粪便由尿道排出,并伴腹胀呕吐等属先天发育畸形,均需手术治疗。
1、辨病因
初生大便不通,由于孕母素体蕴热,或由于婴儿出生时吞入恶血秽露者,属胎热蕴结;由于孕母素体虚弱或婴儿早产者,属先天禀赋不足。
2、辨轻重
本病初起伴呕吐不甚,多起于第一次喂乳之后,呕吐物为乳水,腹微胀,病情较轻,若逐渐加剧,呕吐剧烈而频繁,呕吐物为绿色胆汁或粪便样水液,或带咖啡色粘液,并见婴儿面色苍白,眼窝凹陷,哭声无力,皮肤干燥,腹部胀满喘促,尿闭等症,病情危重。
3、辨虚实
初生大便不通伴呕吐,腹胀,唇红面赤,啼哭烦躁,舌苔黄腻属实证;若伴神疲气弱,啼声无力,唇淡面白者属虚证。
清热散结行气,或益气培元
1、胎热蕴结
主证:大便不通或只排出少量灰绿色粘液样物,腹胀呕吐,啼哭烦躁不安,面唇红赤,小便短赤,苔黄腻,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通下。
代表方:
(1)生大黄单昧,开水闷泡数分钟,取汁加蜜适最,徐徐喂下。便下l~2次以量多而通畅为度,不再服。
(2)银花6克,甘草1.5克,黄连1.5克,煎水,调入适量自蜜,多次分服,适于轻证者。
(3)一捻金(大黄、槟榔、炒黑白丑、人参各等分,研细末,蜜水调服)水煎取汁加蜜适量,少量频喂,便下通畅即可停用,不必尽剂。适于重证。
(4)沆瀣丹(川芎、大黄、黄芩、黄柏、炒黑牵牛子、薄荷叶、滑石、榔槟、枳壳、连翘、赤芍)
2、胎禀不足
主证:大便不通,腹胀呕吐,神情疲惫,气息微弱,啼哭声低,面自唇淡,指纹淡红。
治法:培补元气(不可骤用攻下)。
代表方:
(1)先进独参汤以益气扶元,继用罨脐法(葱白七茎,生姜一大块,淡豆豉100克,食盐30克,同捣烂,作成饼锭子,热掩脐上,以纱布裹扎之,但必须注意避免脐部感染及烫伤皮肤),以温通行气。
(2)腹胀明显伴有呕吐时,宜理气通腑,暂治其标,方用加减正气散(大腹皮、藿香、厚朴、茯苓、陈皮、杏仁、麦芽、神曲、茵陈)
1、大黄末、生甘草少许,加水少量,煮沸,调入适量自蜜,多次分服,治疗肠热腑实大便不通者,并可外用蜜导法;或用生甘油栓塞入肛内通便。
2、推拿疗法:胎热蕴结者,清大肠,退六腑,动内八方,摩腹,揉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揉天枢等;胎禀不足者,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等。
3、针灸:取天枢、支沟、上巨虚,采用轻刺手法以通三焦气机,恢复传导功能。若腹胀气促者加轻泻行间以理气和中;若气虚者加脾俞、气海针灸并用,以温脾益气。
及时治疗,则预后良好,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当,则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甚至伴发小肠结肠炎。
做好孕母妊娠期的保健,以及产前、产时母婴的保健护理
1、孕母妊娠期间要保证营养.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忌辛热炙煿之品,避免遗热于胎儿。
2、粪便排出如线如带不绝,以及粪尿不分者,要随时清洗外阴部,以保持排便通畅,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