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旧址 姓名:迦陵性音
性别:男
出生年月:死于1726年
国籍:中国
朝代:清朝
籍贯:沈阳
民族:汉族
身份:大觉寺的住持
石刻纪念 迦陵禅师俗姓李,是沈阳人,二十四岁时在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剃度受戒。 后到北京柏林寺修行,并在那里遇见了雍正皇帝,当时还未登基,为雍亲王。 雍正曾向迦陵禅师印证过佛法。康熙59年(1721年),雍正推迦陵禅师主持西山大觉寺。在大觉寺的四宜院内,迦陵禅师栽下一棵玉兰,至今仍花容叶茂。
雍正登基后,迦陵法师被放逐至江西庐山隐居寺。迦陵禅师于雍正四年(1726年)圆寂于庐山隐居寺,两年后被追赐为国师, 敕封圆通妙智大觉禅师。乾隆十二年(1747年)御赐在大觉寺内建一覆钵式舍利塔,称为迦陵舍利塔。
迦陵禅师著作共有120卷之多,其中有语录20卷著有《宗鉴法林》73卷,《宗统一丝》12卷等。
骨灰塔 迦陵和尚以一介禅僧,结识并受知于雍亲王胤禛,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其原由前文已略略述过:当时雍王府举办法会,胤禛欲召高僧论道,有人举荐了迦陵。可能几番谈辩之后,互觉机缘相契,于是,在雍亲王未登大位前,迦陵便成了雍王府的一位常客。雍正在其后来编写的《御选语录》中,有对迦陵的一段追忆:“……壬辰(康熙五十一年)春正月。延僧坐七(即约请和尚们静坐七天),二十、二十一随喜同坐两日(雍正也坐两日),共五枝香(点燃五枝香的时间)即洞达本来,方知惟此一事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而迦陵性音乃踊跃赞叹,遂谓已彻元微……”即可窥见他与这位亲王关系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迦陵与雍正除了参究辨难禅理外,是否参与了夺嫡继位的策划和密议,已不得而知,但迦陵在此期间,编撰过《宗鉴语要》(上、下两卷,镌板于柏林寺宗鉴堂)一书,书中以语录体多处记载了雍亲王充溢机锋和隐喻的禅语,对于了解康熙末年胤禛的内心思想,有启示和参考价值。如:
雍亲王千秋,竖如意云:威音那畔不假,炉韝钳锤不假,雕凿裁培,直教遍尘遍刹,无不赖其辉。若有一法过于此,光明过于此,寿量过于此,我此如意端直作如意用。击一下云:今日化为轮王髻中宝珠,照耀四天下去也,为人一一点出。是眼司见,是耳司闻,是鼻辨香,是舌谈论大地人争。敢道他不知,只是不敢承当,未免辜负尊贵。一路只得借此为标准,普令遍法界,一草一木,尽截以为筹,贮于石宝中,以满其寿之量。且道,法界还赴也未?欲知赖及万方,只因化被草木。遂放如意云:不见道,尧舜之君,犹有化在。
寺庙旧址 北京西山大觉寺内有一处覆钵式白塔,矗立于寺庙中轴线的最高点,塔旁有一松一柏将其环抱,这一景观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松柏抱塔”。“松柏抱塔”作为该寺庙的一处人文景观,多年来被游客广为关注,记载的文章也不胜枚举。然而,对于此塔的来历,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甚少,以讹传讹者甚多。此塔多被后人认定为清代雍正初年大觉寺著名禅师迦陵和尚的舍利塔而广为传颂。迦陵和尚,讳性音,号迦陵,别号吹馀,生于康熙十年(1671),圆寂于雍正四年(1726),曾任杭州理安寺、北京柏林寺、江西归宗寺和北京大觉寺等多处寺庙住持。因大觉寺是迦陵禅师最后住持的一所寺院,所以后人多认为大觉寺内白塔就是迦陵的舍利塔。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法有不同意见。那么这座塔到底是不是迦陵禅师的舍利塔呢?如果不是,这座塔是一座什么样的塔?为何被后人所一再误传?那么迦陵禅师的舍利塔又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翻看一下史料中比较有代表性意见的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