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东汉末年,天下只有十三州,分辖一百多个郡。经过三国割据,南方荆、扬、益、交等州有较大发展,到西晋统一时增加到十九州。但是此后的二百多年内,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天下分裂,各地各代统治政权大量增置、侨置州郡,到隋朝取代北周前的大象二年(580年),天下已经出现了211州、508郡、1124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政府与人民的负担。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改变了存在近700年的州郡县体系。隋炀帝登基后,并省了一部分州,并且很快在大业三年(607年)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隋朝实际实行州县二级制的时间略长于郡县二级制,但是由于此后《隋书》记录的是隋炀帝改制后的郡县情况,隋文帝的州县体系的很多细节已经遗失。
虽然隋朝实行的是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与西汉的架构,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秦时的36郡、48郡,达到了鼎盛时期的190郡,朝廷并无法同时高效管辖近两百个一级行政单位。隋廷无法同时兼顾近两百个郡级行政区,所以隋炀帝效仿汉武帝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职务,监察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当时隋朝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监察州。
隋朝行政区划随着王朝灭亡后,后继的唐朝、北宋等逐渐又提出了“道”、“路”作为新的一级区划,恢复三级制。宏观上,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沿革中重要但是相对不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35)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所以,隋朝主要实行的还是实施了24年的州县制。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的过渡阶段。
据《隋书·地理志序》记载,北朝的周朝末年,计有州210,郡580,县1124;隋文帝平定南朝的陈朝后,又得南朝30州、100郡、400县。(36)因此,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而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的行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可见,比隋初刚统一全国的时候减并了很多,南北朝滥置州、郡的情况在隋朝已不复存在。
隋朝在各诸侯王封国置国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等。称州时,各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称郡时,各郡置太守,辅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州郡下有县,各县置县令,辅官有县丞、县尉、县正等。
隋朝效仿九品官人法,在行政区划上也按照各郡(州)县情况划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级别不同职官人数品级等都有区别,但是其具体情况记载不多。此外,雍州、京兆郡、长安县等由于政治因素比较特殊的区划,其长官名称、职官配置也有所区别。
隋朝鉴于晋朝后的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在地方官任命上试图强制实行外地人为官、地方官常规轮换等规则。不过相对于隋唐科举制度,这些措施对于门阀的影响要小得多,而之后的唐朝仍然陷于地方上节度使世代掌权、割据一方的困扰。
隋文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仿效汉制,又设郡制,分全国为九州,实行分部巡察(监察区),对郡县进行整编和并改,以适应其政治需要。至大业四年,全国有190郡、国,1255县。其行政区划体制为:隋文帝至炀帝初期(583-607年初),中央—州—县,607年中其改州为郡,成为中央—郡—县。到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时,上述190郡已发展至190余郡,郡县的等级,根据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地域大小、人口多少、封位高低,由九等渐渐改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隋大业三年(607年)所辖内地九州(监察区)为[1]
计28郡146县。地域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夏陕西、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南部。
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
冯翊郡:治所在冯翊县(今陕西大荔县)。
扶风郡:治所在雍县(今陕西凤翔)。
安定郡:治所在临泾县(今甘肃泾川县)。
北地郡:治所在安定县(今甘肃宁县)。
上 郡:治所在洛交县(今陕西富县)。
雕阴郡: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
延安郡: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
弘化郡:治所在合水县(今甘肃庆阳)。
平凉郡:治所在平高县(今宁夏固原)。
朔方郡:治所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
盐川郡:治所五原县(今陕西定边县)。
灵武郡:治所在回乐县(领悟宁夏灵武西南)。
榆林郡:治所在榆林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
五原郡: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
天水郡:治所在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
陇西郡:治所在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金城郡:治所在金城县(今甘肃兰州市)。
枹罕郡: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县西南枹罕镇)。
浇河郡:治所在河津县(今青海贵德县)。
西平郡:治所在隍水县(今青海乐都)。
武威郡: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
张掖郡:治所在张掖县(今甘肃张掖市)。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
鄯善郡:治所在鄯善城(今新疆差羌县)。
且末郡:治所在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附近,一说即今且末县城)。
西海郡:治所在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西北黑马河镇东北)。
河源郡:治所在赤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
计16郡57县。地域相当于今河南、安徽北部、陕西东部。
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
荥阳郡:治所在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市)。
梁 郡:治所在宋城县(今河南商丘)。
谯 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
济阴郡:治所在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
汝南郡:治所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
上洛郡: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州)。
襄城郡:治所在承休县(今河南汝州市东)。
颍川郡:治所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市)。
南阳郡:治所在穰县(今河南邓州)。
弘农郡:治所在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
淅阳郡:治所在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南)。
淯阳郡:治所在武川县(今河南南召县东云阳镇)。
淮安郡: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
计31郡221县。地域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京津地区、山东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南部。
信都郡:治所在长乐县(今河北冀县)。
清河郡:治所在清河县(今河北清河西城关)。
魏 郡:治所在安阳县(今河南安阳市)。
汲 郡:治所在卫县(今河南浚县西南卫贤)。
上党郡:治所在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
河东郡:治所在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江蒲州镇)。
长平郡:治所在丹川县(今山西晋城市)。
河内郡:治所在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
临汾郡: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临汾市)。
龙泉郡:治所在治隰川县(今山西隰县)。
西河郡:治所在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
文城郡:治所在吉昌县(今山西吉县)。
绛 郡: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县)。
涿 郡: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城西南)。
离石郡:治所在离石县(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
雁门郡:治所在雁门县(今山西代县)。
马邑郡:治所在善阳县(今山西朔州市)。
定襄郡:治所在大利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城西北)。
恒山郡: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
博陵郡:治所在鲜虞县(今河北定州市)。
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
上谷郡:治所在易县(今河北易县)。
赵 郡:治所在平棘县(今河北赵县)。
武安郡: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
楼烦郡:治所在静乐县(今山西静乐县)。
太原郡:治所在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南)。
襄国郡:治所在龙冈县(今河北邢台市)。
北平郡:治所在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
安乐郡:治所在燕乐县(今北京密云县北半城子)。
渔阳郡:治所在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
辽西郡:治所在辽西县(今辽宁义县东南),后移治柳城县(今辽宁朝阳市)。
计6郡57县。地域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
东 郡:治所在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东南旧滑县)。
东平郡:治所在郓城县(今山西郓城东张营)。
济北郡:治所在卢县(今山东东阿县西北)。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勃海郡:治所在阳信县(今山东阳信县西南)。
平原郡:治所在安德县(今山东陵县)。
计4郡36县。地域相当于今山东东北部。
北海郡:治所在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
齐 郡: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
东莱郡: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
高密郡:治所在诸城县(今山东诸城市)。
计5郡40县。地域相当于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
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
琅邪郡:治所在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
东海郡:治所在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下邳郡:治所在宿豫县(今江苏宿迁东南之泗阳)。
计44郡269县。地域相当于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上海、安徽、江苏南部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区。
江都郡: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
钟离郡:治所在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临淮关)。
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
蕲春郡:治所在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县)。
庐江郡: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同安郡: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怀宁县)。
历阳郡: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丹阳郡:治所在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市)。
宣城郡:治所在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
毗陵郡:治所在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
吴 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会稽郡: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县(今浙江杭州市)。
新安郡:治所在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县)。
东阳郡:治所在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
永嘉郡:治所在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
建安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市)。
遂安郡:治所在雉山县(今浙江淳安县驮花坞附近)。
鄱阳郡: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波阳县)。
临川郡:治所在临川县(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
庐陵郡: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吉水县)。
南康郡:治所在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宜春郡:治所在宜春县(江西宜春市)。
豫章郡:治所在豫章县(今江西南昌市)。
南海郡:治所在南海县(今广东广州市)。
龙川郡:治所在归善县(今广东惠州市)。
义安郡:治所在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
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今广东阳江市西)。
信安郡:治所在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市)。
永熙郡:治所在泷水县(今广东罗定市)。
苍梧郡:治所在封川(今广东封开县)。
始安郡:治所在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市)。
永平郡:治所在永平县(今广西藤县)。
郁林郡:治所在郁林县(今广西贵县东津)。
合浦郡:治所在合浦县(今广西合浦县沙河东北)。
珠崖郡:治所在舍城县(今海南海口市琼山区)。
宁越郡:治所在钦江县(今广西钦州市北久隆西)。
交趾郡:治所在交趾县(今越南河内市)。
九真郡:治所在九真县(今越南清化)。
日南郡:治所在九德县(今越南荣市)。
比景郡:治所在比景县(今越南广平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
海阴郡:治所在新容县(今越南承天省广田县东香江与浦江合流处)。
林邑郡:治所在象浦县(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茶桥)。
计22郡122县。地域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广西、广东、贵州等各一部分。
南 郡: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
夷陵郡: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平善坝)。
竟陵郡: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
沔阳郡:治所在沔阳县(今湖北仙桃市沔城镇)。
沅陵郡:治所在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
武陵郡: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西)。
清江郡:治所在盐水县(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徕河)。
襄阳郡: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
春陵郡:治所在枣阳县(今湖北枣阳市)。
汉东郡:治所在隋县(今湖北随州市)。
安陆郡: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
永安郡:治所在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州区)。
义阳郡:治所在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
九江郡:治所在湓城县(今江西九江市)。
江夏郡:治所在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
澧阳郡:治所在澧阳县(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镇)。
巴陵郡: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
长沙郡: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
衡山郡:治所在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市)。
桂阳郡: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县(今湖南永州市)。
熙平郡:治所在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
计34郡222县。地域相当于今四川、贵州、湖北一部分,陕西、甘肃南部。
汉川郡: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南郑县)。
西城郡:治所在金川县(今陕西安康市)。
房陵郡:治所在光迁县(今湖北房县)。
清化郡:治所在化成县(今四川巴中市)。
通川郡:治所在通川县(今四川达县)。
宕渠郡:治所在流江县(今四川渠县)。
汉阳郡:治所在上禄县(今甘肃礼县雷王乡)。
临洮郡:治所在临潭县(今甘肃临潭县)。
宕昌郡:治所在良恭县(今甘肃宕昌县)。
武都郡:治所在将利县(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白龙江北岸)。
同昌郡:治所在同昌县(今重庆南岸区南坪)。
河池郡:治所在梁泉县(今陕西凤县)。
顺政郡:治所在顺政县(今陕西略阳县)。
义城郡:治所在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
平武郡:治所在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南坝)。
汶山郡:治所在汶山郡(今四川汶川县)。
普安郡:治所在普安县(今四川剑阁县)。
金山郡:治所在巴西县(今四川绵阳市)。
新城郡:治所在郪县(今四川三台县)。
巴西郡:治所在阆内县(今四川阆中市)。
遂宁郡:治所在方义县(今四川遂宁市)。
涪陵郡:治所在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区)。
巴 郡: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市区)。
巴东郡:治所在人复县(今重庆奉节县)。
蜀 郡: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临邛郡:治所在严道县(今四川雅安市)。
眉山郡:治所在龙游县(今四川乐山市)。
隆山郡:治所在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
资阳郡:治所在盘石县(今四川资中县)。
泸川郡:治所在泸川县(今四川泸州市)。
犍为郡:治所在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
越巂郡:治所在越巂县(今四川西昌市)。
牂柯郡:治所在牂柯县(今贵州瓮安县东北部)。
黔安郡:治所在彭水县(今重庆彭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