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格侠副所长讲话1996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导师:张广学院士)
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硕士(导师:郑哲民教授)
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硕士
2001,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997-2001年,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996-1997年,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987-1992年,讲师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蚜虫分类[1]系统发育、区系与动物地理学、分子系统学与进化、蚜虫与植物关系及害虫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课题、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际合作等项目20余项,主要参与项目10项。
已发表论文13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7篇;科学专著4部;科普专著1部。系统研究中国蚜总科昆虫,鉴定描述400余种,重新记述国外40多种的模式标本;建立4属18种的新异名;对32属蚜虫进行系统厘定,澄清了对有些类群的错误记载。利用支序系统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扁蚜科等3科蚜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亚科的界定和系统地位提出独到见解。利用支序生物地理学方法,研究了扁蚜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特有分布区之间的祖裔关系。利用GIS技术,对中国斑蚜科和斑蚜科侧棘斑蚜属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刺蚜亚科的系统演化关系,为建立合理客观的分类系统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研究了扁蚜亚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扁蚜亚科蜡片、虫瘿等重要形态特征的演化;基于分子数据,研究了五节根蚜族和瘿绵蚜族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别探讨了虫瘿在两个族内的起源和演化。基于物种信息库,利用GIS技术和PAE分析方法,探讨了青藏-喜马拉雅地区蚜虫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提出了该地区5个蚜虫的特有分布区,并分析了格局的主要成因;利用相似系数,研究和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岛屿的蚜虫区系的相似性与差异,讨论了台湾与中国大陆蚜虫区系的历史渊源;对横断山区蚜虫的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历史渊源。在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同时,重点开展蚜虫DNA分类、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分子系统学与分子进化方面的研究。
1. Huang Xiao-Lei, Lei Fu-Min, *Qiao Ge-Xia, 2008. Areas of endemism and patterns of diversity for aphid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Himalaya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5(2): 230-240. (SCI IF 2006 = 2.878)
2. Stekolshchikov, A.V. & *Qiao, G. X. (2008)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ribe Macrosiphini (Homoptera, Aphididae) from northeast China. Zootaxa, 1714, 37-40. (SCI)
3. Zhang HC, *Qiao GX. 2007. Systematic status of the genus Formosaphis Takahashi and the evolution of galls based on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of Pemphigini (Hemiptera: Aphididae: Eriosomatinae). Systematic Entomology, 32: 690-699. (SCI IF 2006 = 2.571)
4. Zhang HC, *Qiao GX. 2007. Molecular phylogeny of Fordini (Hemiptera: Aphididae: Pemphiginae) inferred from nuclear gene EF-1a and mitochondrial gene COI.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97(4): 379-386. (SCI IF 2006 = 2.046)
5. Zhang D, Qiao GX. 2007. Review of the subgenus Paragreenidea Raychaudhuri of Greenidea Schouteden with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Hemiptera: Aphididae: Greenideinae). Annales Zoologici, 57: 497-504. (SCI)
6. Zhang D, Qiao GX. 2007. The subgenus Pentatrichosiphum Basu, 1969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Hemiptera: Aphididae: Greenideinae).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41: 37-40. (SCI)
7. Huang XL, *Qiao GX, Lei FM. 2006.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aphid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Himalayas. Ecological Entomology, 31: 608-615. (SCI IF2005=1.808)
8. Qiao GX, Jiang LY, Martin JH. 2006. Notes on the genus Allotrichosiphum (Hemiptera: Aphididae: Greenidein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China. Zootaxa, 1225:57-68. (SCI)
9. Qiao GX, Jiang LY, *Martin JH. 2006. Notes on the genus Aulacophroides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the description one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China. Zootaxa, 1299:57-68. (SCI)
10. Qiao GX, Jiang LY, Zhang GX. 2006. A review of the genus Longicaudus van der Goot from China (Homoptera: Aphididae). Oriental Insecta, 40: 185-194.
11. Qiao GX, Jiang LY, Ren SS. 2006. Review on genus Akkaia Takahashi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a new species (Hemiptera: Aphididae). Entomological News, 117(1): 31-40. (SCI)
12. Qiao GX, Jiang LY, Zhang GX. 2006. Review of genus Ephedraphis Hille Ris Lambers (Hemiptera: Aphididae), with a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Pan-Pacific Entomology, 82(3): 105-112.
13. Qiao GX, Yang JY, Zhang LJ, Li YL. 2005. A new species of Cavariella (Cavariellinepicauda) (Hemiptera: Aphidid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ects, 39: 331-336. (SCI)
14. Yang JY, *Qiao GX, Zhang GX. 2005. A review of the genus Chaetosiphon Mordvilko (Hemiptera: Aphidid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ects, 39: 337-343. (SCI)
15. *Qiao GX, Guo K, Zhang GX. 2005. Review of genus Lithoaphis Takahashi, 1959 (Hemiptera, Aphididae, Hormaphidinae)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nnales Zoologici, 55(3): 433-436.(SCI)
16. Yang JY, *Qiao GX, Zhang GX. 2005. Tuberolachnus (Tuberolachniella) macrotuberculatus sp. nov. from China (Hemiptera, Aphididae, Lachninae). Annales Zoologici, 55(3): 429-432.(SCI)
17. *Qiao GX, Zhang GX. 2004. Record of Hormaphis Osten-Sachen (Aphididae: Hormaphid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8: 277-282.(SCI)
18. *Qiao GX, Zhang YC, Zhang GX. 2004. The genus Trichaitophorus Takahashi (Hemiptera: Aphididae: Chaitophor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8: 283-288. (SCI)
19. Qiao GX, Zhang GX. 2004. Review of the genus Takecallis Matsumura (Homoptera: Aphididae: Myzocallidinae)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52(2):119-124. (SCI)
20. Qiao GX, Zhang GX. 2004. Record of Hormaphis Osten-Sacken (Aphididae: Hormaphid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 Ins., 38: 277-282. (SCI)
21. Qiao GX, Zhang YC, Zhang GX. 2004. The genus Trichaitophorus Takahashi (Aphididae: Chaitophor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rient. Ins., 38: 283-288. (SCI)
22. Qiao GX, Zhang GX. 2003. Replacement name for the hemipteran genus, Ctenopteryx Qiao and Zhang, 2003.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79(3/4): 260. (SCI)
23. Qiao GX, Zhang GX. 2003. Ctenopteryx (Hemiptera:Hormaphidinae) , a new species.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79(2): 145-150. (SCI)
24. Qiao GX, Jiang LY, Zhang GX. 2003. Brevicorynella (Hemiptera:Aphididae), a newly recorded genus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Entomological News, 114(5): 267-277. (SCI)
25. Qiao GX, Zhang GX. 2003. A study on genus Macropodaphis Remaudière and Davatchi (Homoptera, Aphididae, Macropodaphidin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 37: 415-421. (SCI)
26. Qiao GX, Zhang GX. 2002. The Subgenus Nippocallis Matsumura of Tuberculatus Mordvilko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Homoptera: Aphididae: Myzocallidinae) Oriental Ins., 36: 79-86. (SCI)
27. Qiao GX, Zhang GX. 2002. A review of the genus Symydobius Mordvilko (Homoptera: Aphididae: Myzocallid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one new subgenus and three new species. Jour. Kans. Entomol. Soc., 75(4): 241-251. (SCI)
28. Qiao GX, Zhang GX. 2001. A taxonomic study of the genus Anomalosiphum Takahashi from China (Homoptera: Greenideidae). Proc. Ent. Soc. Wash., 103(1): 143-146. (SCI)
29. Qiao GX, Zhang GX. 2001. Study on the genus Yamatocallis Takahashi (Drepanosiphinae, Aphididae)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5:97-104. (SCI)
30. Qiao GX, Zhang GX, Cao Y. 2001. In the genus Neophyllaphis Takahashi 1920 (Homoptera, Aphididae, Neophyllaph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one new species. Oriental Insects, 35:91-96. (SCI)
31. Qiao GX, Zhang GX. 2001. Polytrichaphis (Homoptera: Aphididae), a newly recorded genus from China,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77(3): 156-160. (SCI)
32. Zhang LK, Qiao GX, Zhang GX. 2001. Study on Chinese Melanaphis van der Goot (Homoptera: Aphid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Proc. Ent. Soc. Wash. SCI 103(2):325-333. (SCI)
33. Qiao GX, Zhang GX. 2000. Study on the genus Cervaphis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Homoptera: Aphidoidea: Greenideidae). Oriental Ins. 34: 325-330. (SCI)
乔格侠34. Qiao GX, Zhang GX. 2000.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genus Delphiniobium Mordvilko(Homoptera: Aphididae) in China. Proc. Ent. Soc. Wash. 102 (4): 892-900. (SCI)
35. Qiao GX, Zhang GX. 2000. A new species of Sumatraphis (Homoptera: Aphidoidea: Greenideidae) from China. Oriental Ins. 34: 321-324. (SCI)
36. Qiao GX, Zhang GX. 2000. Allotrichosiphum Takahashi (Homoptera: Greenideidae), a newly recorded genus, and description a new species. Entomological News 111(2): 311-315. (SCI)
37. 张合彩,乔格侠*. 2006. 基因序列在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昆虫学报. 49(3):521-527.
38. 乔格侠, 姜立云 2005. 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 (同翅目, 蚜总科). 动物分类学报, 30(3): 584-589.
39. 黄晓磊, *乔格侠 2005.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特异性与历史渊源. 动物分类学报, 30(2): 261-265.
40. *乔格侠, 张广学 2004. 中国叶蚜亚科分类学研究(同翅目, 蚜科). 动物分类学报, 29(1): 130-134.
41. 黄晓磊, 冯磊, *乔格侠 2004. 台湾与大陆蚜虫区系的相似性分析和历史渊源. 动物分类学报, 29(2): 194-201.
4部
1. 乔格侠, 张广学, 钟铁森等编著. 2005.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同翅目 斑蚜科 第四十一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76pp. (Qiao GX, Zhang GX, Zhong TS. 2005. China Fauna. Insecta: Homoptera: Drepanosiphidae. Vol.41. Beijing: Sciences Press, 476pp.)
2. 乔格侠, 张广学, 钟铁森, 田士波, 姜立云. 2008. 河北动物志 蚜虫类.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印刷中)。
3. 张广学, 乔格侠等编著. 1999.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同翅目 纩蚜科和瘿绵蚜科 第十四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56pp. (Zhang GX, Qiao GX. et al. 1999. China Fauna. Insecta: Homoptera: Mindaridae and Pemphigidae. Vol.14. Beijing: Sciences Press, 356pp)
4. 张广学, 陈小琳, 乔格侠等编著. 1999. 西北农林蚜虫志 昆虫纲 同翅目 蚜虫类.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63pp.
1部
郑作新主编,雷富民, 乔格侠著. 1999. 《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 关心我们共同的朋友 动物卷册.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0pp.
已培养博士3名、硕士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生3名。
在研究生院参与《动物分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
访问学者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2001
访问学者美国农业部系统昆虫学实验室 2001
访问学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昆虫研究所 2005
访问学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04
访问学者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06
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委员
动物研究所党委 委员
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区系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昆虫学会 副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昆虫标本进出口审核小组 成员
《昆虫学报》第八届编辑委员会 委员
《河北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委员
2003年 “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 一等奖 (独立完成人)
2002年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第三完成人)
2002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第三届青年科学技术奖
2002年 北京昆虫学会第六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2001年 《西北农林蚜虫志》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
2000年 《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获得国家奖(与合作者完成了其中的一卷,《与我们珍爱的朋友》)
1996年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1996年 中国科学院首届“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乔格侠:侠客行,从蒙古高原到帕米尔
2018-12-06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张帆
从蒙古高原一直向西,穿过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塔,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2],3000年前,这条绵亘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草原人类迁徙流动的大通道和连接东西方的大陆桥。东西方文明在这条道路上汇聚交融,马背上的民族将中国的艺术品、印刷术、医药技术等传入中东和西方,又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地理引入中国。这条草原丝路,见证着东西方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的多重交流。
自承担“中亚毗邻区动物物种资源库构建与多样性研究”项目以来,在这10年中,从蒙古高原到天山,再到帕米尔高原,乔格侠和她的团队走遍了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山山水水。
苏联时期,中亚各国的动物学研究开展顺利,积累了大量的实物标本和系列研究成果。苏联解体后,尽管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但都由于人力、物理、财力都缺少稳定支持,其许多相关学科研究均处于停滞状态。而我国动物学基础研究则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资源收集(特别是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分类鉴定、资源保藏、农林害虫防控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中亚与我国新疆毗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区,对我国周边生物安全、对外经贸合作有重要影响。中亚地区的动物区系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相互影响,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中亚国家的生物安全也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林业的健康发展。
帕米尔高原西侧(塔吉克斯坦全境、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天山山脉西段(吉尔吉斯斯坦全境、塔吉克斯坦北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哈萨克斯坦南部)气候特殊、交通不便,每年适宜标本采集的时间非常有限。
乔格侠说:“最开始我们去的时候,对方合作者给我们安排的‘典型’生态环境大部分都是景点,他们以为我们就是看看环境顺带休闲一下。其实我们的目的是真正地实地考察——不仅要考察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采集动物标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很焦急,经反复沟通后,对方才给我们重新设计路线到真正的典型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我们扛着帐篷、带着睡袋和设备就下去了。对方这才明白,我们是真正来干活的。”
野外工作非常艰苦,乔格侠和她的团队却从没喊过一句累。能采集到大量标本的地方,蚊虫活动也异常活跃。乔格侠说,他们在野外工作时绝对不能裸露皮肤,长袖长裤是基本,袖口裤管也要扎紧,有些时候头上还要带上防蚊罩,这样的全副武装,干一会儿活身上还是会被叮咬至肿。但他们都不在意这些,采到标本后的开心和喜悦让他们忽略了一切难耐,那种全神贯注和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让合作方非常敬佩。
“每次采完标本回来后,大家的皮肤暴晒得一个比一个黑,蒙古国有位老科学家看到我们这种敬业、奋斗的工作状态,在对我们的科学家和年轻人大赞的同时,也一直在担忧他们国家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乔格侠特别强调说,“我们采集标本,真正是为了科学研究,为了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料,绝对没有占有资源之意。我们一定会将整理定名后的标本反馈给他们,包括很多实用技术和方法,都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一带一路”沿线西部和北部邻国(蒙、哈、吉)与我国北方地区毗邻,棉花、小麦、玉米、果蔬、马铃薯等是这些国家和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农作物。棉铃虫、棉蚜、麦双尾蚜等是这些国家和我国共同面对的重要害虫。同时,该地区也是农业基础研究薄弱、害虫发生频繁、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的重要区域。这些国家的生物安全也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林、牧业的健康发展。
农业是中亚国家的传统基础产业。但中亚国家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及生产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农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靠天吃饭”的粗放状态。
乔格侠说:“我们去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技术。从我的专业来看,需求最为迫切的就是害虫防治技术,这直接关系到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与农民的经济效益;而害虫的预警监测和防控,这正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的强项之一。”
“有一次当地的果农带我们到一片果林。看到果园的李子外观很好,外皮都是紫色的,还覆着一层薄霜,摘一个掰开一看,金黄色的果肉,特别甜,但可惜满地都是落果。跟我们同行的当地科学家非常无奈,他们不知道是什么虫子为害,也没有办法去解决。我们捡起地上刚落下的果子掰开,将为害状和虫子的图片通过微信发给国内的同行,被鉴定为梨小食心虫。这种害虫在当地造成的虫果率在75%以上。而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技术在中国已经非常成熟了”。乔格侠团队回去就给他们提供了免费的监测技术和防治产品,并在现场进行手把手地培训,直到教会了,用好了,才放心。
不仅在哈萨克斯坦,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乔格侠和她的团队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大棚里的番茄叶子被潜叶蛾啃食形成许多弯弯曲曲的虫道,城市行道树的叶子被网蝽吸食而失去绿色,不知道害虫怎么预防,害虫来了怎么监测,如何杀灭。每次看到这些,团队成员总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无到有总是最困难的。乔格侠说:“我们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对方还抱有一些怀疑态度,有时候不太积极。我都特别地体量和理解,人家不了解你要来做什么,凭什么要帮助你呀。”
“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为他们提供害虫防治的技术,传授天敌饲养的技术和方法;一些长期监测设备和防治产品,我们在野外作业后,都是无偿地赠送给对方,留给他们继续使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张一块多钱的粘虫板是田间监测和捕杀害虫的有效工具,简便实用又环保,在国内广泛使用。但合作国的这些科学家每次到中国来都要专门去采购,而且购买粘虫板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细心的团队成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次要去的时候,都专门采购一些带过去,送给他们。
除了对技术的渴求,人才也是蒙、哈、吉、塔、乌最为急缺的。乔格侠说:“我们有非常大一块精力是给他们培养人才,这么多年,我们做着做着都做成了朋友。”
乔格侠说,只要这些青年人表现出想要继续学习的意愿,他们团队都会尽力去给他们争取帮助。就在2018年9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各有一位学生来到怀柔雁栖湖报道,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在这个过程中,乔格侠团队不断地对这些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与未来“有亲缘”的合作者;并且还借助“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CAS-TWAS院长奖学金)、政府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奖学金等,不断积极推进这几个国家的青年人才到中国学习。其中塔吉克斯坦学生AbdulazizDavlatov毕业回国后,就职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动物与寄生虫学研究所。最早与乔格侠团队合作的一名塔吉克斯坦科学家,现已成为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的主要领导。在这个合作交流过程中,团队不仅为培育发展中国家未来科技人、科技领军人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知华、亲华、爱华的外国科学家群体。
“感觉走过去,就是敞亮、痛快!以前总感觉天山像是把我们挡住了一样,蒙古高原科考只能止步内蒙古,但不一样了,不仅是蒙古国,连帕米尔也一样能去,他们知道我们是真正的做科学研究,真心实意地与他们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对我们也变得非常友好”。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乔格侠团队也进行了很多次“走出去”的技术培训,专门派技术人员到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做与资源收集相关的专项培训,如动物标本制作技术、监测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在现场手把手培训当地科研人员,并把设备也留在当地,得到的监测结果可直接为当地的生产实践服务。
乔格侠说,以前只在自己的圈子里做,第一次出国门时,还不免心虚犯嘀咕,就这样去采标本,会不会被当地人抗拒。可当真正迈出去之后,想着他们的需求,带着我们的产品和技术,靠着一股子真诚,还有中国科学家这种敬业奋斗的精神,收获了理解,还收获了更多的合作。经历了这么多,这些国家理解了中国科学院利用科技优势,真切地在为他们的民生福祉服务。这也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真正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