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墟

高塘墟

中文名 高塘墟
建立时间 清朝中期
目录导航

溯源

高塘墟遗址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这个建于清朝中期的墟市曾经旺盛一时,对江高地区乃至整个禺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后来江高建镇,取当地江村之“江”与高塘之“高”,合并成为镇名。而“高塘”之意,传说是因为当地频出高中的读书人而得名。现在高塘墟已经彻底寥落沉寂,墟址剩下成片的骑楼,部分外地人与本地老人还在这里居住。

高塘市场牌坊高塘市场牌坊高塘墟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显赫,流溪河从墟市南面流过,京广铁路则在墟市的东面经过,以原粤汉铁路为界,东边是江村墟,西边便是高塘墟。现在的高塘墟遗址大致呈长方形状,一共有5条南北走向的商业街,时至今日,每条商业横街的南端仍保留建于流溪河边的码头。旧时的货船,通过水运,从流溪河行驶至此,在码头卸下货物,再由人力搬运上岸进入墟市。

江伟均老先生是江高本地人,大半辈子居住在高塘墟,曾经见证过高塘墟的旺盛。

“高塘墟大约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建的,前身是在江夏岭东边流溪河北岸一个小集市。开始的时候,这个小集市规模并不大,大约是五六十间铺面而已,也不叫高塘,而是叫集福街。因为交通太方便了,来赶集的人很多,生意就越做越旺。到了光绪年间,人们就集资购买了流溪河北岸数十亩填砂之地,用来兴建高塘墟。高塘墟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江伟均谈起高塘墟的过去无比唏嘘。

据介绍,当时募集资金的时候,得到了人们的踊跃参与,一共募得股份992股,每股为20两,因此,花费资金19840两白银,利用两年的时间就建成了高塘墟。建成之后的高塘墟,规定逢每月农历的一、六为墟期,经营的东西为竹器、木器、农具、猪、牛、鸡、鸭等产品。由于高塘墟地处流溪河的下游,来自从化、竹料、人和、蚌湖一带的船只都云集这里,经过高塘墟之后再转往广州市区、南海、花县一带,高塘墟于是成为禺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墟市。

沧桑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高塘墟曾惨遭战火的焚毁,但是很快就又在战火的废墟之中重新建设起来。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广州城,为了打通京汉铁路,日寇继续向北侵犯。当时,抗日名将伍观淇带领了禺北、花县一带的抗日自卫团在流溪河边对侵犯的日寇进行狙击,双方在此展开了近11昼夜的激战,日寇伤亡惨重。这场战争后来被称为“江高之役”,载入青史。日寇发现从正面难以渡过流溪河,于是采用迂回的战术,他们从从化渡河,再从背后包抄自卫军,自卫军被迫撤退,日军于是占领了高塘墟。

高塘墟当时乃是禺北地区的旺市,日军既占,江高受阻的怒火倾泻于这个百年旺市,一把火将禺北人民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墟市烧成废墟。江高地区的群众失去了这个贸易基地,被迫分流到其它地方做生意。高塘墟被毁,无意之中促成了均和墟的崛起,但是对于江高地区的群众来说,增添了许多不便。于是,一直到1943年,鉴于群众的的强烈需求,当地十八社董事会召集社会贤达,商议重建高塘墟。这一举措马上得到了群众的强烈反应,一下子就重新筹得新股2855股,依旧每股为20两白银,合计白银57100两,花了三年的时间,一个新的高塘墟在战火的废墟之中重新站立起来。

变迁

新建的高塘墟,均为两层楼高的骑楼建筑,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主街为东西走向,5条横街为南北走向,整个墟共有商铺250间。现在整个墟的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重建之后的高塘墟一直旺盛,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才逐渐沉寂。

谈及高塘墟的衰落,江伟均感慨地说:“最主要是现代化的发展,各地交通方便,并逐渐修建了小集贸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发达,新型的商场、超市乃至士多店的出现,无孔不入地进入城乡,人们基本上在附近就能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也不用专门赶到高塘墟来了。此外,高塘墟经营的主要是农业时代的东西,比如农具,受众只能是农村地区的农民,而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农民都洗脚上田,至于竹器、木器基本都被塑料制品代替。最致命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附近高塘市场的建成,彻底将高塘墟的客商带走,高塘墟就此逐渐沉寂。”

历经两百多年,高塘墟似乎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今只是静静地座落在流溪河边,看着时代的潮起潮落。

规划

骑楼,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提起骑楼,很多人都会想起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街道较为集中的骑楼街,然而,来到高塘墟,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也完好地保留着另外一个骑楼群。

高塘墟日高塘墟日高塘墟的骑楼群东至爱国西路,北至菜园街和交通路,西至广州市65中,南至流溪河边。记者从区规划分局了解到,为了对高塘墟骑楼商业区进行保护,同时促进骑楼街的更新建设与发展,白云区已经出台了《江高骑楼街保护更新规划》,对骑楼街进行保护更新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进行。据介绍,通过规划改造之后的高塘墟,将成为面向周边城市,集购物、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体活动及居住于一体的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骑楼区。借着亚运会的东风,市交委对白云区规划的5条交通线路之中就有市客运站至江高小塘的523路快线,实现了江高地区与市中心客运枢纽的快速连接,而窖心至江村墟路线的开通则加强了石井街与江高镇的公交连接。这些举措,都将为高塘墟骑楼区未来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走在寥落的骑楼街,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些建于40年代的骑楼,沿袭着30年代岭南骑楼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商店门外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走廊适合于广州的亚热带天气,可以遮阳挡雨,完美地兼顾了商住两用的建筑功能。江伟均说,经常有来自市区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这里拍摄,曾经还有电影剧组到这里来取景。

现在这些骑楼已经大部分关闭,沙县小吃、日本料理、修车店、糖水店等由外地人开张的小店零落在大街的两侧,据说消费者主要是附近的学生。老街上,行人寥寥,极其安静,想起这里曾是熙熙攘攘的闹市,一时恍若隔世。

文艺作品

广州文艺2006年第10期 作者:苏嘉莉

发源于从化的流溪河蜿蜒不断地流,在它下游地带的北岸有个古老的小镇,命名为“江高”。江高江高,据说是“江村”和“高塘”各取首字而得来的,而其中的高塘传说又是因为当地经常出高中的人,所以才被叫作高塘。尽管这可能只是当地读书人的臆想,但无论是古老的临街商铺、被丢空的大型墟落,还是至今仍洋溢在镇上居民生活当中的古老风尚和独特情趣,都无声而执著地诉说着一段属于高塘墟的辉煌历史。

流溪河畔一条绵延近1000米长的爱国西路,清一色骑楼式的临街商铺,构筑了整个高塘的中心地带。虽然沿街骑楼没有太多的复古修饰,但古貌犹存,一砖一瓦甚至一个商铺的名字都暗示着这些建筑所经历的时日。

但似乎身在其中的人却对此毫无知觉,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置身于这条古老的街道之中,在过去的商铺中贩卖着今天的货物。镇上的人哪一天鞋子破了,依然常常光顾这条古老的商业街上的鞋街,因为鞋街上聚集了数十家鞋店,成行成市;乡下的老人哪天要镶上一副锃亮的金牙,那么坐上儿子的摩托,来到这条爱国西路上素有口碑的牙医诊所,这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殊不知,这样的生活其实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

清朝嘉庆年间,禺北士绅在江夏岭山脚兴建新墟,命名为集福街,当时只有店铺五六十间。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在光绪年间,高塘十八社召开董事会,商议发动各村集资股份,于是买下高塘数十亩地,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成高塘墟,并规定一、六为墟日。自此之后,每逢墟日,禺北、花县和南海一带的乡民纷纷涌到高塘。他们一方面要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或手工业品卖出,一方面又在墟市中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就是所谓的“趁墟”了,也就是“赶集”的意思。加上后来又陆续兴建的江村墟、双岗墟,热闹之致,足使江高之地成为当年禺北一带的商业中心。

高塘墟的名字不变,但经过两百年的风风雨雨,它的墟址已历经多次的变迁。嘉庆和光绪年间兴建的所谓“高塘新墟”早已毁于战乱,就连后来在废墟上重建的第三个“高塘新墟”(位于现爱国西路旁边)也因为空间的狭窄而被更新的“高塘新墟”(位于今天的珠江村)所取代,而这个大型墟落的旧址也就成为江高之地商业蓬勃发展的一大见证。它寂寞的落空既是对新时代新发展的适应,更是对昔日客似云来的墟市盛况的返照。

徜徉于古风十足的商业街上,虽然不怕日晒雨淋,但赶上风和日丽的天气,最写意的莫过于绕到南边商铺的后面,在流溪河边上的沿河走廊逛一逛。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每走100来米就会有青石板砌成的梯子可供下河,不过现在大多已长满青苔。当年从化、竹料、人和、蚌湖一带的船只通过流溪河云集高塘,而这些可供下河的石板梯子就是当年搬运商品上岸的重要工具――水脚,相当于一个个小型码头。这些商品经由高塘,又转往广州及南海、花县一带。因此,这些密布的水脚又在无声地言说着地处流溪河下游的高塘墟当年也是禺北一带水上运输的中心。

沿着河街散步,让人赏心悦目的不仅有两岸旖旎的风光,而且还有在此岸饮茶下棋的居民渲染出来的闲适的生活气氛和对岸河心洲传过来的悠悠乐韵。古老而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风和歌谣,更为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墟镇增添一层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百年风雨,两百年的高塘墟。即使它不一定是高中之地,至少也是一个高年之墟了。但愿它辉煌的历史能被更多的有心人留意并记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