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公共汽车客运和兴办实业
公司名称 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员工数 16000多人(2009)
总部地点 深圳市
目录导航

成立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规模和人口急剧膨胀,深圳原有的公交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而这时的特区政府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而财力有限。因此, 深圳公交便走上了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即:政府指导、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该模式积极鼓励 民间投资,主要采用线路招投标的形式授权公交线路经营。它使深圳公交在政府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快发展。
  至2007年,全市共形成了38家公交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 民营企业。他们为特区内外的公交服务做了大量工作,较好满足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为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该模式的弊病也逐渐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交覆盖率较低,偏远地区公交服务缺乏或不足。
  2.营运秩序混乱,主要体现在客流量较大的区域。
  3.事故率较高, 交通安全缺乏保障。
  4. 服务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特区外。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 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公交公益性需求的严重背离。深圳公交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不享受或少量享受 财政补贴),主要以盈利为导向,不可能很好地兼顾市民的公益需求。因此,要改变上述公交乱相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化这一运作模式。
  同时,随着燃油等公交 经营成本的上升,深圳公交票价的降低、广大市民对公交服务质量的不满和整个社会要求政府便民、利民、惠民的 大趋势,原有的市场化 经营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当然,还有一点原因是深圳市财力的增强。
  2007年下半年,深圳市终于决定将特区内已成功实践的公交 特许经营制度推广至特区外,在全市范围建立公交区域 特许经营制度,将特区外原有的分散公交企业进行重组专营改革。该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原来的38家公交企业整合为国资 相对控股的3家企业( 巴士集团、西部公汽、东部公交),分别负责特区内、宝安和 龙岗的公交专营,跨专营区域的线路实行3家竞标,形成一个既相对统一又相对竞争的公交经营新格局。与之相配套的是政府对这3家企业实行以“ 成本规制”为基础的财政补贴,实行微利经营。2010年1月26日,深圳市公交 资源整合正式完成。
  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便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经营规模

  2007年9月,西部公汽成立时授权拥有160多条公共大中小巴线路、2800多台 营运车辆。
  至2009年底,拥有190多条公共大中小巴线路、3911台营运车辆,员工16000多人。

管理架构

   西部公汽采用“本部-分公司-车队”的三层次管理架构。四个分公司分别是:
  一分公司,又称 新安分公司,负责新安、西乡片区的公交经营;
  二分公司,又称 沙井分公司或 福永事业部,负责沙井、福永、 松岗片区的公交经营;
  三分公司,又称光明分公司或石岩事业部,负责石岩、 公明、光明片区的公交经营;
  四分公司,又称龙华分公司,负责龙华、 观澜片区的公交经营。

经营理念

  西部公汽 核心价值观:“诚信服务、开拓创新、和谐发展、注重效益”
  经营理念:“规范运作、高效运转、安全营运、 优质服务”
  经营目标:立足深圳宝安,对外拓展,通过构建设施均衡、管理统一、运行协调、适度竞争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一体化公交服务。 
  参考词条: 深圳公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