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原社

莽原社

中文名 莽原社
成立时间 1925年4月24日
目录导航

成立原因

《莽原》 周刊是鲁迅团结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李霁野等青年作家共同创办的一个文学周刊。在《莽原》 周刊的创办过程中高长虹协助鲁迅 ,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莽原社是以 《莽原》 周刊为依托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鲁迅是其领袖与灵魂。

《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史料记载

荆有麟的 《鲁迅回忆断片》 中专门有一章 《 〈莽原〉 时代》,其中谈到 《莽原》 周刊创刊时的情形 ,有这样一段话:

第二天晚上 ,我们便聚集在鲁迅先生家里吃晚饭 ,当时到场的 ,我记得的有:许钦文、章衣萍、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等。在我报告了同飘萍接洽经过之后 ,当时便想到刊物的名称。最后还是培良 ,在字典上翻出 “莽原” 二字 ,报头是我找一个八岁小孩写的 ,鲁迅先生也很高兴那种虽然幼稚而却天真的笔迹 ,次一个星期五 , 《莽原》 第一期 ,就在京发刊了。除随 《京报》 附送外 ,另外 ,还由《京报》 赠送三千份 ,作为写文章的人的报酬 ,这被赠送的三千份 ,是交由北新书局李小峰发卖的。

当时 《莽原》 经常撰稿人有:鲁迅、尚钺、 长虹、 培良、韦丛芜、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 姜华、 金仲芸、黄鹏基 ,等等。

荆有麟的这一段回忆可说涉及到了 《莽原》 周刊创立时的各方面的情况。文中所说 “第二天晚上”,查 《鲁

迅日记》 应是1925年4月11日。这一天鲁迅的日记中有下面的记载: “钦文来。午后俞芳、 吴曙天、章衣萍来 ,下午同母亲游阜成门外的钓鱼台。夜买酒并邀长虹、 培良、 有麟共饮 ,大醉。 ”

此前一天荆有麟向鲁迅提到邵飘萍想请他为 《京报》 主持一种附刊 ,鲁迅爽快地答应了 ,这便有了 “第二天晚上” 的“买酒并邀长虹、 培良、 有麟共饮 ,大醉” 。这次聚会正是为了 《莽原》 周刊的出版事宜。

关于出席这次聚会的人员 ,鲁迅日记中的记载与荆有麟的回忆有些不同 ,不过两人一致提到高长虹。当十年之后鲁迅为 《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作序时专门谈到莽原社的情况 ,其中也说为 《莽原》周刊 “奔走最力者” 为高长虹。

发展与终结

《莽原》 周刊自1925年4月24日出版第一期 ,至同年 11 月 27 日因 《京报》 削减附刊而停止出版 ,前

后共出32期。鲁迅共在 《莽原》 周刊发表作品19篇 ,其中著名的有 《春末闲谈》 、 《灯下漫笔》 、 《我的 “籍”与 “系” 》 、 《答 K. S.君》 、 《评心雕龙》 等。在 《莽原》 周刊上发表作品最多的是高长虹,共 35 篇 ,其中诗 12首 ,散文6篇 ,杂文16篇 ,小说1篇 ,32期中26期有高长虹的作品。

除鲁迅外 , 《莽原》 周刊的作者主要是刚 “出道” 或是 “出道” 不久的文学青年。其中又可分为两个 “阵营”,一是以高长虹为主的狂飙社成员 ,如尚钺、 高沐鸿、 黄鹏基、向培良等人 ,一是以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等人组成的 “安徽作家群” 。所谓莽原社 ,即是以鲁迅为领袖、 由这两个作家群体而共同构成的文学社团。 狂飙社作家与 “安徽作家群” 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是后来导致高长虹与鲁迅 “决裂” 的背后原因。

“安徽作家群” 中都是安徽省霍邱县叶家集人 ,小学时为同班同学。四人中最早结识鲁迅的是李霁野 ,这是通过他们的另一小学同班同学张目寒的介绍。张目寒是鲁迅在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 ,因此和鲁迅相识。1924 年 7 月 ,李霁野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列夫(现译 “安德列耶夫” )的剧本 《往星中》,鲁迅喜欢安特列夫并受其影响 ,这是文坛上众所周知的事 ,大约因为这一点 ,李霁野非常希望鲁迅能介绍自己的译稿出版。受到张目寒所说 “先生喜欢年青人 ,常感叹少见青年的人翻译或创作” 的鼓励 ,他便托张目寒将译稿 《往星中》 转给鲁迅先生 ,并在张目寒的陪同下于1924年 “初冬的一个下午” 拜访了鲁迅。 此后不久 ,韦素园、韦丛芜兄弟及台静农都与鲁迅认识了 ,并开始了较频繁的交往。

《莽原》 周刊第一期上有李霁野翻译的 《马赛曲》 和韦素园翻译的 《门槛》,韦丛芜、 台静农的作品或是译作也自第二期起陆续出现在 《莽原》 周刊上。共出32期的 《莽原》 周刊上 , “安徽作家群” 一共发表作品含译作) 22篇 ,其中韦素园8篇 ,韦丛芜6篇 ,李霁野6 篇 ,台静农 2 篇 ,数量大约为 “狂飙社作家群” 的四分之一。如果说莽原社以鲁迅为领袖 ,以 “狂飙社作家群” 和 “安徽作家群” 为两大基本构成 ,那么 “狂飙社作家群” 确实在莽原社当中起到了比 “安徽作家群” 更为重要的作用。狂飙社作家高长虹和向培良参加了 《莽原》 周刊的创办 ,而高长虹在杂志的出版发行方面 “奔走最力”,而 “安徽作家群” 在 《莽原》周刊时期则只是刊物的投稿者。另外在 《莽原》 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数量的多少 ,也不能说不是衡量社团成员在社团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别是像莽原社这样的社团 ,它本身就是以刊物为基础、 由投稿关系而自然形成的文学同人组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