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开本 16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 7546313961、9787546313962
类型 人文社科
目录导航

版权信息

书名: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作者:牟宗三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5月1日)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平装: 22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定价:23.7 元

ISBN: 7532543366, 9787532543366

条形码: 9787532543366

商品尺寸: 22.8 x 15 x 1.2 cm

商品重量: 322 g

ASIN: B001BOQ9WC

内容简介

本书为牟宗三先生长期疏解、消化西方哲学之一结晶。牟宗三先生不但十分准确地分判出中西哲学文化的异同并揭示其理性的根据,且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指出两种文化相会通的哲学基础。其学说绝非是泛泛而论,而是建筑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的。本书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与会通处。本书附录有新儒家研究专家罗义俊教授特为本书撰写的导读文,亦可资诸进一步认识牟宗三先生哲学思想和他的著作。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年-1995年),宇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宗三于1927年进入北大,先后师从张申府、熊十力诸先生。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主要著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该三本书以“新外王三书”著称)、《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圆善论》等,另译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纯粹理性之批判》、《判断力之批判》等。

目录

出版前言

分判与会通——读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二讲 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

第三讲 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罗素传统以及康

德传统:从莱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

第四讲 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

第五讲 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

第六讲 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极或积极

第七讲 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

第八讲 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

第九讲 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

第十讲 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

第十一讲 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

第十二讲 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

第十三讲 “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

第十四讲 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辨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附录

一 谈民国以来的大学哲学系

二 从西方哲学进至儒家学术

——“王阳明致良知教”引言

三 黑格尔与王船山

四 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民主精神之汇通与相济问题

五 鹅湖之会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大综和与中西传统的融会

编辑推荐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文集

文摘

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
我的讲题是“中西哲学会通的分际与限度”,这是个大题目,在此只能长话短说,把大题目做简单地叙述。讲这个题目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要通学术性。一方面要通时代性,要关联着时代。
中西哲学之会通是核心地讲。由此核心扩大而言也可说是中西文化之会通。文化之范围太大,可以从各角度、各方面来看,但向内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当该是哲学。哲学可以做庞大的文化这一个综合体的中心领导观念。故欲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始时可以散开地由各方面来看,从各方面向内凑,如从文学、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凑到核心,还是个哲学问题,这一种讲法可以说是归纳的讲法。哲学地言之,也可说是一种现象学的讲法,即南文化各方面做现象学之分析与描述。但我们现在不采取这种讲法,而直接地由核心讲,故就落在哲学上。
哲学从关联着文化来讲,哲学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或智慧,也即指导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智慧。假若内在于哲学专就哲学本身而言,哲学有很多种定义,我们现在不谈。关联着文化讲,哲学就是文化发展的指导方向。这一个原则,无论应用到中国,西方与印度,同样适用而有效。
中国文化由尧舜起经夏商周而一直发展到现在,为什么是这一个形态呢?西方文化由希腊、罗马经过中世纪而到近代文明,为什么是那个形态呢?印度文化为什么又是这样呢?各文化形态之所以如此这般,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哲学的观念在领导着,总而言之,人类世界之各文化系统皆是如此。

媒体推荐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序言

此讲辞是十年前在台大继《中国哲学十九讲》后而续讲者。《十九讲》早已出版,而此讲辞则因当时诸研究生俱已出国深造,无人由录音带笔录为文,遂成蹉跎。后由林清臣同学独自担任笔录,联贯整理,共十四讲,先发表于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后复转载于《鹅湖》杂志。
清臣是台大老同学。原读化工系,后学医,专精脑神经科,现在日本研究老人科。彼一生副习哲学,从未间断。三十年前,吾之《认识心之批判》由友联出版时,唯清臣读之甚精。后凡吾在台大、师大所讲者,彼率皆由录音听习。彼之笔录此十四讲并非易事。平素若不熟练于西方哲学之思路与辞语,则甚难着笔从事。故其录成文字,功莫大焉。盖吾课堂之讲说并无底稿。若不录成篇章,则纵有录音,亦终将如清风之过耳,一瞬即逝,无由得以留传人间,广布社会,此岂非大为可惜之事乎?
又彼笔录之时,每成一讲。必由其夫人正楷誊写寄吾改正,改正后,复由其夫人再誊清一遍,然后始交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发表。如此慎重将事,当今之世,何可多得!值兹付印之时,略发数语以识其贤伉俪好学之真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