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2014年,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一个国防科工委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建于1986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为国家首批 重点学科;建于1981年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博士点是我国 首批博士点,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由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计算机基础系组成。另外,与哈工大威海校区共建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共建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计算机学科部。
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以方滨兴教授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学者,以及一批有着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截止2014年8月,有教职工208人,其中专职教师15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多层次、综合型计算机人才。50年来,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培育出博士230余人)。
经过长期积累与发展,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在图文声计算机智能接口技术与多功能感知技术、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并行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高可靠性与容错计算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与系统集成技术、智能机器人、分布实时操作系统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近几年来,又发展了一系列新兴研究方向:可穿戴计算机系统、并行海量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感知网技术、计算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移动商务与商务智能、虚拟现实及应用技术、智能化农业信息工程、卫星星载计算机系统等。
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也很广泛,已与美欧亚洲10多个国家地区交流了密切合作关系,影响不断扩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被列入我国“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带动整个一级学科的良好发展局面。
学院继承和发扬以陈光熙先生为代表的哈工大计算机人的“光熙精神”,即“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诲人不倦、甘为人梯、追求真理、坦诚待人”,为世界一流计算机学院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陈光熙教授与中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 李仲荣教授与全国第一台会下棋专用机,洪家荣教授与示例学习计算机理论,胡铭曾教授与阵列并行计算机, 杨孝宗教授与可穿戴计算机,高文教授与人脸识别系统,方滨兴教授与国家信息安全重大工程,李建中教授与并行数据库系统,徐晓飞教授与我国最早的开放分布式CIM集成基础结构HIT-IIS系统,王晓龙教授与微软拼音输入……
2000年计算机学院成立以来,为实现建设一流学术队伍的学科建设目标,以徐晓飞教授为首的学院领导班子在全面总结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良好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了国内外著名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基础和发展建设的需要, 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方略。
截止2014年,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208人,其中专职教师1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首席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4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带头人8人,教授49人,副教授67人,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2人(含外籍)、跨(新)世纪人才12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
在推行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中,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利用各种关系和条件,在海外聘请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part-time professor)以及兼职博士生导师,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已成功聘请了 美国工程院院士、CMU大学 Siewiorek教授、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承恒达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张大鹏教授、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江博士等作兼职博士生导师。
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由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计算机基础系组成。
下设十二个研究中心(研究所)、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两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接口与人机交互研究中心
◆语言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移动计算研究中心
◆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数据库研究中心
◆多智能体与机器人研究中心
◆模式识别研究中心
◆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哈工大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教学基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实验中心)
◆计算机硬件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软件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语言基础教研室
◆生物信息技术教研室
◆信息安全教研室
◆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
◆信息对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组建于2003年3月,下设5个教研室和2个实验中心,包括 计算机硬件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软件基础教研室、 计算机语言基础教研室、 生物信息技术教研室、 信息安全教研室、 计算机硬件实验中心和计算机软件实验中心。
哈工大计算机学发展十分迅速,承担了数百项国家及各部委的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十多项国家级成果奖,数十项省部级成果奖,上百项专利与软件著作权,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0余篇。这里只列出国家科技进步奖。
序号 | 获奖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时间 |
---|---|---|---|
1 | xxx信息管理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2 |
2 | 数字视频广播编码传输与接收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0 |
3 | 个人计算与移动计算结合的算通机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2 |
4 | 基于多功能感知理论的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 |
5 | 大型晴纶装置智能自适应逆控制技术网络化操作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 |
6 | 大规模网络xxx信息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 |
7 | 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 |
8 | 人脸识别理论、技术、系统及其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5 |
9 | 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 |
10 | 探索一号立体测绘小卫星研制与飞行演示验证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 |
11 | 国家通信xxx管理系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7 |
序号 | 获奖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时间 |
---|---|---|---|
1 | xxx信息管理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2 |
2 | 数字视频广播编码传输与接收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0 |
3 | 个人计算与移动计算结合的算通机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2 |
4 | 基于多功能感知理论的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 |
5 | 大型晴纶装置智能自适应逆控制技术网络化操作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 |
6 | 大规模网络xxx信息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 |
7 | 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4 |
8 | 人脸识别理论、技术、系统及其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5 |
9 | 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 |
10 | 探索一号立体测绘小卫星研制与飞行演示验证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6 |
11 | 国家通信xxx管理系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7 |
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being strict in qualification making every endeavor in study
求实创新 探索进取
being factualistic and innovative exploring and progressing constantly
院徽轮廓:此院徽的轮廓有些像计算机的LCD显示屏幕,又构成学院的“S”字样。
彩色形状:院徽的三种颜色形状分别刻画出“C”、“S”、“T”等字样,表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字头字母。
白色形状:院徽反衬出的白色底色正好时哈工大中英文的首字母“H”。
院徽全称: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科与技术学院
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being strict in qualification making every endeavor in study
求实创新 探索进取
being factualistic and innovative exploring and progressing constantly
诲人不倦 甘为人梯
being tireless in teaching willing to be footstone of the others
追求真理 坦诚待人
pursuing the truth being magnanimous to the others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历史辉煌和颇具特色的高水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五十多年来,我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计算机杰出人才,而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受很高的声誉。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理念,趁国运昌盛之际,抓住机遇,迅速发展,突出特色,再创辉煌;解决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来自于能源、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