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心理

目录导航

特点

1、普遍性

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病、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这一现象。过去有所谓"清士"、"遗民",当今有孤独无友之人。

2、非沟通性

正常人都有相互沟通交往的需求。据统计,人除了八小时睡眠外,一天中其余70%的时间被用来交流信息与情感。而有封闭心态的人,则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被动型,后者属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

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波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4、有孤独感

因为自我封闭才把自己与世隔绝,他也就没有什么朋友,时常感到很孤独。

成因分析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还有些人受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如"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出头椽子先遭烂",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会交往与自我表现的程度。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能传递情感,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则人为地剥夺了这项需求,使得信息狭窄,情感隔绝,孤独感、隔世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心理活动病态化。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同一性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换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如果他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从中年人来讲,艾里克森认为一个健全的中年人应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人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动,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从老年人来讲,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人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例如住在医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绪才能平稳下来。

可见,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表现与危害

社交恐惧

这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者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于是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

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例如偷过东西,看过黄色录像片,违反过交通规则等,他们也许并未受过别人的惩处,但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消极自我暗示

有些人因为个子特别矮小,或者特别高大,或者有某些身体缺陷,或者容貌丑陋等等,于是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自我调适

乐于接受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面对许多挫折,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总是自怨自艾。他们十分关注别人的评价,遇事忐忑不安。我们应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曾经一个长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见人,后来他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如聪明、成绩好等。优点发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

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谁敢于开放,谁敢于表现,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封闭状态。

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消极体验中,就会闭目塞听、思维狭窄、阻碍自己去积极行动。故有的心理学家将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称为"自我监禁"。

精神转移法

即将过份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有一位异嗅恐怖症的女孩子。身上本无异味,但总是心怀疑虑,认为有味,如口臭、狐臭、屁臭、汗臭等。只要精神一紧张,自己就能"闻到"臭味,由此害怕见人,但精神放松或转移注意力,这臭味便消失了。这种情况可用精神转移法缓解,例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系统脱敏法

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如:写信→打电话→上街→外出见朋友→参加集会,邀朋友来家做客→在电台为朋友点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公开场合讲演→担任某一群体负责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