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

中文名 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
代表人物 段锡朋、何葆仁、陈宝锷
成立时间 1919年6月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是五四运动中成立的全国性学生爱国组织。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立即响应,爱国热潮席卷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全国性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在各地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都起了先锋、带头作用。随着运动的发展,各地学生先后建立了学联组织。为使各地学生运动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学生们感到有进一步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学生运动领导机关的必要。

1919年6月1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及留日的学生代表,在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召开全国学联筹备会,议决名称为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并致电各地联合会,请于两星期内,各派代表工人来沪,商订章程及办法。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大东旅馆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学生代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个省市,留日学生也派代表出席了大会。与会者有许德珩、黄日葵、段锡朋、陈宝锷、何葆仁、凌炳等57人。会议开始后,仍有许多学生代表陆续到达上海。北京学生代表段锡朋主持会议并发表演说。上海学生代表何葆仁报告全国学联筹备经过,并说明学联的主旨,指出:中国社会不良,卖国贼必不能止绝。故本会以改良社会、正人心、敦风俗为主旨,当与中华民国终始。大会章程确定组织名称为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其宗旨为“联络感情、昌明学术、促进社会、辅卫国家”,目的是加强各地学生联合会之联系、以扩大爱国运动。6月18日,全国学联召开会议,选出36名全国学联职员,北京学生代表段锡朋当选为会长,上海代表何葆仁为副会长。全国学联下设评议、执行两部,会址设在上海。评议部评议长由北京学生代表陈宝锷担任,执行部干事长则照章程由会址所在地(上海)的学生会评议部选出。

全国学联成立后,立即号召和组织各地学生,在学生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投入了拒签和约运动,频繁地在各报刊上就山东问题、对日交涉、列强借款、批判北庭等发声,并多次号召和组织了罢课、游行、抵制日货行动。然而由于学生们一些过激的罢课和排货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之不满,学生组织内部思想分化严重,同时又受到北京政府的威压,从1921年至1923年初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以及整个学生运动都陷入了低潮。经历了一年多的低潮之后,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的发展迎来了转机。1922年底北大学生领导的“驱彭”“挽蔡”运动使各地学生意识到建立全国学生统一组织的必要性,纷纷要求召开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恢复和加强全国学总,此后4年便是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复苏与振兴的时期。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政党日益活跃,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给学生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在反对军阀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下继续领导学生运动,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从而备受政党的关注。1923年3月25日位于上海法租界的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遭强制驱逐,被迫关闭,故而第五届全国学生总会于8月15日在广东高师召开。随着时局变化,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变。从五四运动的“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演变为“打破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建立民治政府”,从“只问外交、不问内政”及“只读书求学不做社会运动”演变为积极参与革命。1924年8月4日于上海复旦中学举行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第六届大会,参会人员和会议内容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共产主义色彩。此次大会延续了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的主张,受国民党改组的影响,孙中山所提倡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也融入其中。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骤然拉近了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距离。1925年6月26日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对学总的宗旨和构架等均作了调整,体现出学总的思想和组织明显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影响。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与中国共产党及共青团已密不可分。1925年5月北京学联会的分裂和五卅事件、学总第七届代表大会和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临时代表大会均证明了当时的学生运动和学生组织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1925年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对学总和学生运动的影响达到了巅峰,不过当时并未有人察觉学总临时大会和北京学联的分裂实际是学生组织背离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之开端。

1926年7月23日于广州召开学总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国共两党对青年学生的争夺。第八届大会是最后一次完整且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会议,虽然国民党加强了控制力度,但许多干事仍由共青团员或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其影响力、号召力不容小觑,如委员长唐鉴在五卅时期就已加入共青团。之后由于政治局势急转直下,本就不甚稳固的学总便也四分五裂了。学总自分流后就已逐渐褪去党派色彩,在全国学生组织分崩离析的情况下,1928年由上海学联召集了第十届全国大会。此次大会决定修改学总的总章程,提出反对戴季陶提出的青年运动理论的议案,并对近几年学生运动的失败作出检讨。然而,学总已是陷入了无可挽回的境地,1929年第十一届全国大会在筹备过程中就被责令停办。至此,活跃了近十年之久的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暂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历史影响

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既是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产物,同时又引领着全国学生运动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催生了学生爱国运动的新高涨,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与各地分会互通信息、一致行动,统一了全国学生运动的步骤,加强了全国学生的团结,巩固和发展了学生运动统一战线。作为全国学生运动的指挥中心,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革命统一战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学联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青年学生,为抵御外来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历任领导

1919年6月18日,全国学联召开会议,选出36名全国学联职员,北京学生代表段锡朋当选为会长,上海代表何葆仁为副会长。全国学联下设评议、执行两部,会址设在上海。评议部评议长由北京学生代表陈宝锷担任,执行部干事长则照章程由会址所在地(上海)的学生会评议部选出。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