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阳戏是正月阳春演出的歌舞小戏,曲调唱腔都从山歌小调发展演变而来。音乐丰富多样,技巧通俗简单。表演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凤凰阳戏具有当地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是湘西具有很大影响的地方剧种。
凤凰阳戏创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最初来源于民间流行的民族歌舞、说唱表演艺术。到清道光年间凤凰阳戏发展成“二小阳戏”、有小丑、小旦两种角色,剧情非常简单,小丑发型类似“冲天钻”,鼻画“蛤蟆图”,以轻快、俏皮、风趣著称;小旦则男扮女装,妆饰妩媚娇艳,以活泼、俏丽、风韵驰名。到清咸丰年间,凤凰阳戏进一步发展成为“三小阳戏”,有小丑、小旦、小生三种角色,表演开始形成固定剧目,技艺明显提高。到清同治年间,凤凰阳戏开始使用服装、道具,并形成更复杂的折子戏剧种。至清朝光绪年间,三小戏有了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在角色的创作上发展为三生、三旦、一丑、一净共八种角色扮演的戏剧,称为“八顶网子”行当,现当代凤凰阳戏已基本成型,并流行影响于整个湘、鄂、川、黔边区。
民国时期,凤凰阳戏已成为在湘西具有很大影响的地方戏剧种,著名阳戏艺人谭子发、刘益龙各自组团结社,在湘黔边境流动演出,使阳戏成为拥有雄厚实力的本家政子。1957年,凤凰县正式成立了阳戏剧团,凤凰阳戏得以保存下来。
凤凰阳戏角色齐全,套路完整。有老生、正生、小生等“三生”,有老旦、正旦、小旦等“三旦”,有小丑、有大花脸或三花脸等“净”角,服装、道具齐全。
凤凰阳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第一是具有地方性,它的唱腔道白是当地的口语,土气十足,打击音乐还有酬神还愿的痕迹。第二是现实性,反映了地方群众的生产。第三是群众性,阳戏产生于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它的唱腔朴质粗犷。
凤凰阳戏词曲通俗易懂,唱腔节奏明快,剧情诙谐有趣,充分表现了凤凰的风土人情,深刻展示了粗犷朴质的民族风格,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凤凰阳戏剧目繁多,内容非常丰富。最流行的主要有《嫁嫂失妻》、《收租抢亲》、《上天梯》、《捡菌子》、《打猪草》、《盘花》、《江边洗》、《丁狗八讲书》、《化子盘学》、《磨盘山》、《三仙传道》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