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分布九华山区的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色厚层灰岩、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细砂岩等,它们都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它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岩体接触面大多数外倾,倾角40-50°,与围岩接触发生接解变质,其宽度为数百米。该岩体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可划分三个相带。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分布面积最广;边缘相不发育,一般宽约数米至500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还含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
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九华的奇峰、怪石也多分布于此。青阳岩体分布于九华山的外围,形成于晚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岩体本身为九华山岩体侵入破坏而不完整,侵入围岩为下古生界,接触面外倾,接触带发生明显变质现象。根据岩石成分和结构,可分三个岩相带,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占岩体出露面的70%以上,边缘相以细粒花岗岩为主,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及角闪石等。它组成的地貌景观以低缓的丘陵和低山为主,与九华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中山地貌,构成鲜明的对照。
九华山在漫长的地质长河中,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与皖南广大地区一样,处于稳定的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地壳稍有升降就显得海水进退频繁,但基本上没有超越海域环境,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变。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地史上发生了印支运动,它对九华山区的影响很大,不仅发生强烈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而且沧海也随之成为陆地。中生代中、晚期,九华山又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样就奠定了九华山的胚胎。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喜马拉雅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殆尽,深处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新生代晚期以后,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急剧隆起,并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因此九华山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
九华山原先为伏于地下坚固的岩体,后被肢解成各种的山石奇峰。花岗岩体虽很坚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冲刷,逐渐把它分解开来。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000至13500万年间,是地下深处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浆,沿断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处凝固,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即岩浆外部冷却,内部温高,胀缩不均,形成岩体中的原生裂隙——节理;岩体形成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构造节理;岩体经风化作用过程产生一些次生节理,即片状节理。
九华山主要节理的组别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数组。加之,岩体又为北北东向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铁家冲断层、狮形——窑头断层、北东向陵阳镇——岭上苏断层、五溪桥断层、岔泉岭断层切割。九华山花岗体虽很坚硬,但大小岩隙众多,遍体鳞伤,十分有利于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悬瀑和峰间的深涧幽谷。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4.4米)[1]、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九华山河流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九华山山地风光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州;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7°43′-118°80′,北纬30°24′-30°40′之间。
●概况
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九华山山区气候,既有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总体特征,又有受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2]
●气温
九华山从山脚到山顶全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天门15.3℃,龙池庵14.4℃,九华街13.4℃,百岁宫12.5℃,拜经台11.5℃,天台10.6℃,十王峰9.9℃。
●降水
九华山地处皖南,是安徽省多雨地区之一。九华街从1956至1987年记录统计,年平均降水量2167.8毫米,最大降水量1983年达到2715.6毫米;最小降水量1978年仅1278.6毫米。九华山降水量受下列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一是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青阳县城年平均降水量1721.3毫米,九华山药材场为2247.4毫米,降水量随高度增长率为48毫米/100米。二是汛期雨量集中。5至9月,青阳县城降水量1019.9毫米,九华山药材场为1401.7毫米,比山下约多400毫米。三是降水的四季分配也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随海拔高度而增加,其他三季随海拔高度而减小。四是局部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百岁宫比九华街位置高,但降水量反而少。这是因为百岁宫地处突出的山脊,风速比低凹处九华街较大,小雨滴被风吹走不易下降,故而九华街降水量比百岁宫多。
●环流
九华山是由南北走向、一字形延伸的中低山所组成的山体,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坡向的不同,因此九华山区各地的风向变化比较混乱。青阳县城以东北到东北偏东为主要风向;桥庵多北风到东北风,其次是南风;九华街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因而风向混乱;百岁宫多东风和西北风;药材场以东北到南风为主,北风的频率也较高。
九华山无风时间很少。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年年都有。九华山还经常出现规模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风,其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热力原因,山坡暴露于太阳光下,形成空气的辐合与辐散所致。白天风沿山谷向山顶吹,称为谷风;夜晚风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称为山风。
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3]
九华山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600米以下发育着淋溶作用强、脱硅富铝作用较明显的红壤,因粘粒的硅铝率略高,游离氧化含量略低,故应属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海拔600米~1000米,发育着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000米~1300发育着山地酸性棕壤。在1300米左右的地形低平处,发育有部分山地灌丛草甸土。1000米以上,裸岩面积大,可用的土壤资源面积甚少(裸岩占总面积的70%)。该地段,土壤常残存于岩石缝隙之间,形成特有的岩隙土壤类型,连片分布的土壤不多。[4]九华山化城寺
天柱峰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
莲台峰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
芙蓉峰又名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900米,芙蓉峰北起九华之首,上、中、下三座莲花峰,连绵拔起,石色青紫,状如莲花。清人汪管诗云:“群峰可自五丁开,剖就芙蓉可乱栽。常怪九华山上客,纷纷不为看山来。”
插霄峰插霄峰即东崖,又名东峰,海拔817米,九华山名峰之一。该峰峻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汇于龙池。西南为化城盆地,东北为闵园峡谷。每当云雾从龙池涌起,触该峰则分成两股云团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谷地。
十王峰(2)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海拔1344.4米[1],为九华山第一高峰,由花岗岩构成。峰上植被繁茂,有杉木林、黄山松,并有珍稀动物猕猴、穿山甲、鹰嘴龟、娃娃鱼等。[5]
天台峰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该峰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
罗汉峰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
●耕地
九华山区域范围内有耕地面积约1027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3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平畈和冈丘地带。河谷平畈土地较平整连片,质量较好。分布在山冲、冈丘的耕地零散、坡陡、耕层浅,保肥保水性能差,有“碟子田,筛子塘”之说。耕地中水田以水稻为主
●园地
九华山周边园地的面积约262公顷。主要有桑园、茶园和果园。桑园主要分布在东部乡镇,茶园主要分布在九华山周围。
●林地
九华山林地面积约7900公顷。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8.5%,林地主要土壤类型为砂砾岩、石灰岩(页岩发育所形成)。大部分林地土层浅、肥力水平低。
●居民社会用地
九华山区域内居民社会用地约600公顷,人均用地182平方米。周边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河流两侧,依山傍水而建。山区受地形限制,傍山脚散落而建,有很大随意性。
●其它用地
九华山区域内其他用地还包括交通与工程用地(约800公顷)、水域(约1467公顷)、草地(约320公顷)、未利用土地(约100公顷)。草地主要在酉华、新河等地,表土层浅。裸岩地主要分布在笔架山脉及东部的酉华、丁桥等地的石灰岩地区。
九华山竹海九华山中自然分布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珍稀树木有银杏、香果、青檀、红豆树、青钱柳、金钱松、珍珠黄洋木、黑壳楠、天女花等。风景林如黄山松、毛竹、山樱、马褂木、红枫等。花卉有兰花、金步摇、仙桂、木莲、玉兰、杜鹃、钵囊花、扇脉双叶兰等百余种。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杜仲、石芝、黄莲、首乌、茯苓、九节菖蒲、三尖杉、金星草、凤尾草、十大功劳等。[6]
九华山猴子九华山兽类动物约有48种,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划分,东洋界型36种,古北界型12种,两者比例为3:1;依种类划分,食肉目和啮齿目最多,偶蹄目居次。九华山两栖类动物有13种,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划分,属东洋界的11种,占84.6%;广布种仅黑斑蛙种、中华大蟾蜍2种。九华山爬行类动物有24种,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属东洋界的17种,占73.9%;广布种6种,即鳖、北草蝌、赤链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和腹蛇。九华山鸟类有168种及3亚种,分属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为两类:东洋界型81种,有80种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种,仅37种在此繁殖。
历史沿革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1500年,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开元间(一说永徽间)渡海至此,见山明水秀,于此修行。至德初年构筑禅宇,不数年成大伽蓝。建中初,唐德宗赐名化城寺,为九华山第一座寺庙。贞元十年(794,一说贞元十九年)七月金乔觉圆寂,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化身,称他为金地藏,遂建塔纪念。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佛教在明末清初至于鼎盛。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开展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国外佛教界的交往与合作,九华山佛教逐步走向世界。
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
主要寺院
九华山全山以化城寺为中心,有大小寺院80余所。其中主要寺院有化城寺、东崖寺、甘露寺、百岁宫、祗园寺。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始建于唐至德初年(756)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建中初年(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
东崖(亦作东岩)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唐开元末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初来九华山常在此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757),山下居士诸葛节发心为金地藏修建化城寺,为其居住。明正德年间,有僧周经于此结茅,后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明万历年、清同治九年重建,后被焚。其后移建于化城寺东,称东岩下院。
甘露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传说动工之夜,满山松树皆滴甘露,故名。乾隆年间曾扩建,后毁于兵燹。同治年间又重修,恢复旧观。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僧大航募修,并于次年入京请回《藏经》一部。民国初添建殿宇。1990年在此开办九华山佛学院。
百岁宫,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无暇和尚在九华山刺舌血调金粉,耗时二十余年,抄写八十一册《大方广佛华严经》。无暇和尚126岁圆寂,肉身三年不腐,其弟子遂将其肉身装金供奉,崇祯帝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最乐”,御题“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
祇园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又名祇树庵,是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清嘉庆年间成为十方丛林。咸丰年间被毁,后又重建。1932年建大雄宝殿,为全山四大丛林之首。
此外,还有天台寺、月身宝殿、旃檀林、甘露寺、上禅堂、慧居寺、二圣殿、翠云庵、翠峰寺、潮音精舍等寺院。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字太白。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天宝十三年(754年)冬,他应秋浦友人高霁(字暄之,隐居秋浦石门山桃花坞)和青阳友人韦权舆的邀请,聚会于九华山西麓的夏侯回堂,共同谱写《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舟行至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自然想起在青阳任县令的友人韦仲堪,特赠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据历代《九华山志》记载,相传李白在友人韦仲堪的盛情邀请之下,曾一度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读书其中。[7]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庆历年间进士。王安石为人刚正,有矫世变俗之志。嘉祜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变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曾溯江而上,游览九华,写有《宿化城寺阁》二首、《题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诗中既描述了古寺环境的宁静幽美,又表达出他对寺僧款待的满意。他的另一首题为《答平甫舟中望九华》诗,为九华山平添了“雄奇”的一笔。
●杜牧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常于池州城的“九华门”、“九华楼”远眺九华山色,或登山游览,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的《郡楼望九华》,将九华的秀丽风光与李白诗句的清新风格融为一体。此外还写有《登九华楼》、《登九华楼寄张祜》等诗篇。[8]九华山云海
九华山自晋唐起,有众多诗词文人游历,存有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9]
作品 | 作者 |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 李白(唐) |
《九华山赋》 | 王守仁(明) |
《答平甫舟中望九华》 | 王安石(唐) |
《过池州见九华有感》 | 文天祥(南宋) |
《过九华山》 | 苏辙(北宋) |
《咏斧柯岭》 | 陈岩(南宋) |
《赞九华山》 | 刘禹锡(唐) |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 李白(唐) |
《列仙峰》 | 陈岩(南宋) |
参考来源: |
作品 | 作者 |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 李白(唐) |
《九华山赋》 | 王守仁(明) |
《答平甫舟中望九华》 | 王安石(唐) |
《过池州见九华有感》 | 文天祥(南宋) |
《过九华山》 | 苏辙(北宋) |
《咏斧柯岭》 | 陈岩(南宋) |
《赞九华山》 | 刘禹锡(唐) |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 李白(唐) |
《列仙峰》 | 陈岩(南宋) |
参考来源: |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九华佛茶 | 九华佛茶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又名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属绿茶类。 | |
地藏黄精 | 地藏黄精是青阳县境内九华山盛产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氨基酸、毛地黄等多种成份。 | |
九华山葛根粉 | 九华山葛根粉为九华山野生植物葛藤根部所榨洗出的白粉,其性凉、味甘。 | |
九华佛枕 | 九华佛枕是依据“凉头热脚及闻香疗法”的中医理论,将传统配方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而成的一种养生枕头,枕芯填充物精选自九华山当年晚春茶叶九华佛茶。 |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九华佛茶 | 九华佛茶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又名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属绿茶类。 | |
地藏黄精 | 地藏黄精是青阳县境内九华山盛产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氨基酸、毛地黄等多种成份。 | |
九华山葛根粉 | 九华山葛根粉为九华山野生植物葛藤根部所榨洗出的白粉,其性凉、味甘。 | |
九华佛枕 | 九华佛枕是依据“凉头热脚及闻香疗法”的中医理论,将传统配方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而成的一种养生枕头,枕芯填充物精选自九华山当年晚春茶叶九华佛茶。 |
九华山部分旅游景点 | ||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天台寺 |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 | |
化城寺 |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领岭,四面环绕如城,为四进院落式建筑。 | |
肉身宝殿 | 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位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 | |
祗园寺 |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祗园、东崖、百岁、甘露)之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祗树庵”。 | |
甘露寺 | 甘露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半山腰,与祗园寺、东崖寺、百岁宫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清朝康熙六年。 | |
观音峰上院 |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为安徽省重点寺院,建于清代,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的一块岩体上,三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 | |
天池庵 | 天池庵位于九华街化城寺东,为清康熙年间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同治年间住持僧湛修募款扩建。 | |
参考来源:[10] |
注:查看有关九华山详细的旅游信息,请查阅词条:九华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