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城市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中文名 关中平原城市群
车牌代码 陕A/B/C/D/E/H/V晋L/M甘E/L/M
外文名 Guanzhongplaincitygroup
火车站 西安站、西安北站、宝鸡站、宝鸡南站、渭南北站、临汾西站等
下辖地区 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铜川、平凉、庆阳、临汾、运城等
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宝鸡机场、庆阳西峰机场、天水机场 
核心城市 西安
行政区类别 国家级城市群
GDP 21600亿元(2017年)
电话区号 029、0917、0913、0914、0933、0934、0938、0357、0359等
目录导航

建设背景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批复历程

201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8〕6号)。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

区域范围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

关中平原城市群主体功能区拼图关中平原城市群主体功能区拼图陕西省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

山西省的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

甘肃省的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

该区域总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1.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12%、2.79%和 2.14%。

发展基础

区位交通优势显著。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面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贯通西部地区的南北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在此交汇,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加快完善,国际枢纽机场和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南依秦岭、东跨黄河,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标识,发源和兴盛于此的始祖文化、汉唐文化是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平凉、运城、临汾等城市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城市群内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交流合作密切、区域认同感强。

现代产业体系完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4正在迈向中高端。西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批国家级产业园区,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

创新综合实力雄厚。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2016 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 3%,拥有普通高校 99 所,在校大学生超过 100 万,两院院士 64 人,各类科研机构 1100 多家,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 25 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4 家,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改革创新任务。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西咸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宝鸡、临汾、天水等市城区常住人口接近百万。2016 年城镇化率达到 55.06%,各级各类城镇联系日益密切。

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挥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强化交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

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依托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立足相对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态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有序构建城乡水系格局,以科学发展和合理开发促进9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打造显山露水、透绿见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建设目标

到 2035 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开放格局示意图关中平原城市群开放格局示意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建成。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功能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宝鸡、运城、天水等重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加快发育,城市间联系更加密切。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

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健全。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 3%以上,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超过 1.5 万亿元,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连通城市群内外的多层次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形成,通信、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集约紧凑式开发模式成为主导。

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效构建。面向中亚的立体化国际大通道更加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环境和开放合作新机制比较健全,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加突出,向西开放战略支点作10用进一步显现,东西互动、南北协同、引领西北、服务全国的开发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规划要点

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

强化西安服务辐射功能,加快培育发展轴带和增长极点,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总体格局,提高空间发展凝聚力。

“一圈”指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加快功能布局优化与疏解,增强主城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国际交往等核心功能,完善阎良、临潼、兴平等外围组团功能,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按程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打造带动西北、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轴”即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的主轴线。强化西安的综合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宝鸡、渭南、杨凌、天水等重要节点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分工协作,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带和城镇集聚带。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向西连接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向东加强与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联系,进一步提升陆海双向开放水平,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带”即包茂发展带、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包茂发展带依托包茂高速、包海高铁等通道,促进铜川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带动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发展,形成连通西南西北的城镇发展带。京昆发展带依托京昆高速、大西—西成高铁等通道,推动韩城—河津一体化发展,强化运城、临汾、侯马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形成对接京津冀地区的新发展带。福银发展带依托福银高速、银西—西武高铁等通道,推动平凉—庆阳、彬县—长武—旬邑一体化发展,引导商洛等节点城市绿色发展,形成对接长江经济带、连接辐射宁夏的新发展带。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强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做强重要节点城市。进一步提升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重要节点的综合承载能力,适度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协作,推动富平—阎良、杨凌—武功—周至、韩城—河津—万荣、彬县—旬邑—长武—泾川等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培育发展中小城市。提升兴平、华阴、侯马、霍州、河津、永济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彬县、蒲城、三原、华亭、秦安、甘谷等具备条件的县有序设市,增加城市数量。积极推动蔡家坡等特大镇探索新型设市模式。

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创建一批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商贸物流、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等美丽特色小(城)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构建城市群对外运输大通道。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四纵四横”的对外运输大通道。推进银川—西安、西安—十堰、西安—重庆等高速铁路及兰州(定西)—平凉—庆阳—黄陵铁路建设,形成覆盖广泛、辐射周边的铁路网,进一步增强连通西南西北地区的运输能力。全面建成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强化局部重点路段通行保障能力。

畅通城市群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省级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建设,重点推进西安北—咸阳机场、西安—韩城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单中心放射状公路网格局向多节点网络化格局转变。增强骨干通道、客运枢纽、物流中心的快速衔接和集散,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以贫困地区路网通道、景区园区连接线、县城过境路、断头路、瓶颈路为重点,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提升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防护能力。

强化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客站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依托,加快将西安打造成为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点,具有更大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建设宝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等一批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推进西安咸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启动宝鸡、天水、平凉、华山等民用支线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一批通用机场建设。优化枢纽内部交通组织,打造高效便捷的换乘体系。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交通运输与旅游、文化、产业、物流、信息多领域融合发展,依托秦岭山区高速公路、沿黄公路等发展一批“交通+旅游+文化”示范工程,推进一批旅游轨道小火车示范线路。强化陆港联动,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拓展多式联运、铁路快运物流、无人机物流等组织模式。推进各运输方式间智能协同调度,实现信息对接、运力匹配、时刻衔接,推动旅客客票向“一票制”、货物运单向“一单制”发展。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群建设的硬任务和大前提,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气水土等污染防治,实现区域污染同治、生态同建,为城市群追赶超越增添绿色动力。

构建“两屏、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确保城市群生态安全。加强秦岭、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构建南部秦巴山地生态屏障和北部黄土高原生态屏障,贯通中部渭河沿岸生态带,建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主骨架。以黄河及渭河、汾河、泾河、丹江等水系为重点,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滩涂等重要生态斑块为补充,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强化各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管控和保护,建设好城市群生态节点。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在秦巴山地和陇东黄土高原等生态功能重要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涵盖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和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确需调整的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施综合监测、落实管控要求,做好勘界定标,保护和维护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与生命线。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采取以封禁为主的自然恢复措施,辅以人工修复,改善和提升区域生态功能。系统整治并修复湖泊、湿地、蓄滞洪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秦巴山地及渭北、天水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实施环境共治: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立体开放通道

依托航线联通、铁路贯通、公路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向西向北开放合作,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衔接互动的重要平台。以陆桥通道为主轴,建设东西双向国际贸易大通道。密切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综合交通联系,完善东向出海大通道。畅通连接成渝、珠三角、北部湾等城市群交通物流网络,形成南向国际贸易大通道。

建设人文交流高地

深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带头作用,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推进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制定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共建开放包容的国际性创新创业基地。与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在西安设立外国领事机构,推动地区对外交往和各领域合作。

深化经济交流合作

加强与沿线国家在航空航天、农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卫生检疫等领域的合作。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跨国经营,在有条件的国家(地区)布局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中亚国家联合建设旱作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合作园区,开展“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拓展跨境金融合作领域。支持中欧班列(西安)健康发展,完善“两干多支两节点”国际铁路物流网络。

——建设高标准开放合作平台——

推进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

持续打造国际交流平台

——加强国内区域交流合作——

强化与东部沿海城市群对接

加强与周边城市群合作

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加强教育合作

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推动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动公共事务协同治理

——规划实施——

陕西、山西、甘肃三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深化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加强组织领导——

陕西、山西、甘肃三省人民政府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城市群建设发展协调机制,明确推进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重大建设项目按程序报批。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研究制定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土地保障、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推动重点工作——

依据本规划的总体部署,陕西、山西、甘肃三省要抓紧共同编制出台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交通、资源环境、信息、市场、公共服务、产业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各地区采取共同行动,保障合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营造舆论环境——

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宣传报道,突出宣传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和成果,形成推动城市群协调协同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城市群建设,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城市群建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