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气候黄松甸镇位于蛟河市东45公里,总面积623平方公里,东与敦化市交界,全镇地势高寒,属张广才岭延续山区,山峦重叠,盛产木材。
2、行政区划镇辖12个行政村,1个街道,47个自然屯,73个村民小组。
3、森林资源林地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是蛟河境内森林覆盖率最高、林地面积最大的镇,也是白石山林业局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
4、水利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威虎河、义气河2条河流和金丰、胜利河等小支流。
5、人口、民族及劳动力资源全镇共有4682户,15519人,其中劳动力4348人,民族有汉、满、回、朝鲜、蒙古等族。
6、交通运输镇内有黄松甸火车站(长春---图们铁路),铁路运输物资可通全国各地,公路302国道贯穿全境,交通运输优势独特。
7、粮食生产情况全镇耕地面积1734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葵花籽、白瓜籽、马铃薯等。
全镇耕地面积截止2003年末共有2200公顷,林地面积567平方公里,占总幅员面积的91%,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同时,也是白石山林业局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年产商品林木近5万立方米,主要生产的树种有柞树、山杨、青杨、白桦、水曲柳、花曲柳、黄波萝、椴木、榆木、色树、红松、落叶松等。山果有山里红、山葡萄、软枣子、山梨、糖李子、山杏等。黄松甸镇境内有威虎河、义气河两条河流,以及金丰、胜利河等小支流,有小Ⅱ型水库三座,塘坝七座。
野生动物主要有狍子、狐狸、野兔、松鼠、黄鼠狼、少量的东北虎,还有狼、野猪等。野生禽类有野鸡、山斑鸠、布谷鸟、燕子、啄木鸟、乌鸦、喜鹊、麻雀、苏鸟等。蛙类有青蛙、林蛙、蟾蜍。爬行动物类有各种蛇、蜥蜴。近几年,野生林蛙虽有减少,但人工饲养林蛙的数量确大幅度增加。
山野菜主要有:蕨菜、薇菜、刺嫩芽、山芹菜、猴腿、二甲芹、山胡罗卜、猫爪子等。野生药材有:人参、党参、细辛、桔梗、龙胆草、刺五加、五味子、车前子、苍术、蒲公英、金钱草、黄芪、地黄连、天麻等30余种。野生菌类有:榛蘑、松蘑、黄蘑、木耳、沙耳、猴头、榆蘑等。
黄松甸镇地处长白山余脉的张广才岭延续地带,属亚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地势高寒海拔高度474米,无霜期仅100—110天,有得天独厚的冷资源。
黄松甸镇党政办公室
主要职能:负责全镇党的建设工作。抓好机关队伍及作风建设;负责机关后勤、文秘、档案管理和政府日常接待等工作。健全村级干部队伍,搞好培训;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开展党员致富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搞好“三个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负责各项中心工作的组织和综合协调;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黄松甸镇经济管理办公室
主要职能:负责全镇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外经外贸、市场建设、项目建设工作;负责全镇的统计工作;负责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工作。抓好农业生产、林政管理、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畜牧业生产、农机技术服务、土地管理等工作。
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
主要职能:负责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村镇规划建设、民政、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工作。
黄松甸镇财政所
主要职能:负责本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分配和核算;财政性资金的审定和监督;积极组织各项收入,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协调地税做好工商税征收管理工作,核定全年收支计划,加强档案管理。
黄松甸镇自1989年至2004年这16年来,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截止到2004年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277万元,比2002年增长近一个亿,是2001年的3倍。其中一产增加值9123万元,二产增加值7547万元,三年增加值7607万元。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5.2万元,镇本级财政收入完成88.50万元。分别超过计划和创历史最高。
黄松甸镇土地面积2200公顷,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大豆、水稻三大品种,玉米播种面积770公顷,大豆播种面积1154公顷,水稻播种面积45公顷,2004年总产量4718吨,产值732万元。
黄松甸镇的乡镇企业从1989年到2004年,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原来以细木板厂为首的11户镇办企业年产值1448万元。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镇办企业相继停产、破产、出售。2000年企业总户数37户,产值4000多万元,利税11万元。2004年,企业户数发展到64户,较有规模的有:蛟河市黄松甸食用菌市场、吉祥食(药)用菌加工厂,长白山食(药)用菌物资经销处,北青菌用物资专营部和2003年投资105万元建成的“理想菌业”、食用菌“保鲜中心”、吉林润泽菌业科技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荣华塑料厂等企业,使食(药)用菌的产业形成了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蛟河市黄松甸镇交通(3)黄松甸镇通往各行政村的公路90%为砂石路,共50多公里。2003年,投资210万元,修建了黄松甸至前河村7.6公里的水泥路,以及镇内主要街道的水泥路面维修约3公里。2004年投资260万元,完成8个村,15.07公里的水泥路建设任务。又新建了金丰桥,工程造价49.9万元,跨径13米,总长度41.6米,为双孔石拱桥,改变了两个村,八个社,1600多口人20年来“冬天踏冰,夏季趟水”的历史。302国道横穿辖区约15公里。长春、吉林、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的客货运去往延边地区均由此而过。辖区内12个行政村已达到村村通客车、货车。长春至图们的火车途经镇辖区内黄松甸、前河两个车站。公路铁路每天的客流量在1000人次左右。由于村村通车,运输业这些年发展较快,黄松甸镇的各种土特产品、林木产品,粮食等均可以运出。个体运输户每年的货运总收入2003年已达到118万元。
到2004年,电话装机总数已占全镇总户数的93%,全镇已达4380部,做到了村村通,社社通,基本上实现了户户通。移动电话2000多部,占全镇人口的10%左右。
2004年,全镇工业用电为48530千瓦时,商业用电171248千瓦时;农业和居民用电猛增到2025063千瓦时,仅此一项比2000年增加了43%。
黄松甸镇1989年全镇人均收入为665元;1993年为858元;2000年人均收入增加到2810元;到2004年,人均收入已达到4500元,是1989年的5倍,是全市人均收入较高的乡镇。2004年的居民储蓄为5600万元,比1989年增长了近3倍。居民的住房面积1989年人均13.1平方米,2004年人均住房面积29平方米,增加了2.2倍。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黄松甸镇在列。[1]
文化:
黄松甸镇所辖12个行政村,各村都投资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内有科技图书,棋类等。镇文化站为各村培养文化骨干60余人。1999年镇里成立了秧歌队,参加人数100多人。每到春节,近一半的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队,不但扭给本村群众看,还相互拜年。16年来,共组织大型文化娱乐活动100余次,活动的内容有:以共青团组织的诗歌朗颂会,演唱会,全镇的文艺会演,篮球锦标赛,法律知识竞赛科技画廊等。2002年和2003年成功举办了两届“灵芝节”,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灵芝节”上有团体操,有长篇诗朗颂“灵芝赞”,歌曲演唱,器乐演奏等,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为黄松甸镇的土特产做了宣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教育:
黄松甸镇现有中学一所,称蛟河市第十八中学,有教师46名,在校中学生520人。有小学10所,其中1所中心校,9所村小。教师共129人,在校学生385人。镇政府在控制辍学儿童和流失生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中小学的入学率达到98%以上,学校在“以人为本,以德塑校科研兴校,创办特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宗旨,树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办学目标,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办了食用菌学校,开办(0.5+1.5)制中等职业班。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图书室,购买了5000余册图书,购买了教学仪器,建成了微机室、电教室,又投资196多万元改造了十八中宿舍、中心校和各村小的校舍。到2004年,全镇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尚有丧失学习能力的35人,占人口的0.2%左右。
科技:
黄松甸镇近些年食(药)用菌的发展,使全镇的科技活动十分活跃,而且随着科技含量的增高,大大促进了特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收到了良好的成果。每年结合“科技之春”、“科技之冬”和“科技下乡”活动,外聘专家、教授来讲学,办培训班,平均每年举办100人以上的大型培训班四期之多。根据食(药)用菌生产的不同阶段举办现场会,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又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取经。1996年以后相继成立了“黄松甸镇食用菌研究所”,“食(药)用菌协会”、“中草药协会”、“黄松甸镇经纪人协会”等。2002年在农科站增设了科普图书室,购入上千册科技图书。近五年来,累计投资科技经费50多万元,使食(药)用菌这一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步入健康、规范发展的轨道。目前,全镇25%以上的菌农熟练的掌握了菌种制菌技术,95%以上菌农熟练地掌握了食(药)用菌生产管理技术,涌现出一批科技能人,通过他们选出了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的食(药)用菌十余个,仅黑木耳品种就有“长白7号”、“长白11号”、“黑29号”、“916”、“延真才1号”等。推广了“黑木耳地栽规范化技术”并列为吉林市科技发展计划。“木灵芝”优质高产地“栽培技术”,“异型工艺灵芝栽培技术”,“灵芝孢子粉收集技术”,“杏鲍菇引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等一系列食(药)用真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不但推动了全镇特产业的发展,而且推广到全市,带动了各乡镇的特产业的发展。2003年,黄松甸镇被吉林省农业大学确定村“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被吉林省科技厅确为“专家大院”项目乡镇。
卫生:
黄松甸镇现在卫生院一所,有卫生所8个。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为稳定,1997年为5.4‰;2001年5.6‰;2003年5.0‰。2003年,农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3778户,12167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占总户数的总人口的90%。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1)黑木耳:注册“黄松甸”牌,2001年荣获吉林市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生产干品800余吨
(2)木灵芝:注册“花园”牌,2001年荣获中国长春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生产干品2500吨。
(3)山野菜产品:以薇菜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其他有蕨菜、刺嫩芽、广东菜等均具长白山特色。
(4)木制品产品:镇内生产木制品有多层板、胶合板、各种规格的板方、地板材或块等,品种多样,资源丰富。
(5)草炭产品:现探明储量约5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伟光村、进步村、育林村等。
(6)林蛙产品:依靠自然繁殖,年产1.1亿只,主要集中分布在双山村、三合村。
(7)松籽产品:年可供货150吨干品,销往全国各地。
(8)中药材产品:主要野生山药材有:猪苓、平贝母、龙胆草、穿地龙、五味子、天麻、大力子、车前子、刺五加、党参、黄芪等,
(9)现正在筹建中药材种植基地。
(10)伟光村---八掌山引泉管道铺设完毕,泉水质优、量足,可建厂生产。
(11)绿宝石产品简介:有绿宝石矿一处,年生产10吨左右。
黄松甸黑木耳园区(2)黄松甸镇发展食用菌产业至今已有30余年发展历史。近几年,随着袋料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科学规划、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下,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全国名列前茅的食用菌栽培基地。2004年,全镇黑木耳发展到9000万袋,干品产量2800吨,产值1.4亿元;木灵芝和其他菌类(如元蘑、榆黄蘑、猴头蘑、杏鲍菇、白灵菇等)发展到2000万椴,预计可产木灵芝和其他菌类干品2500吨,产值达5000万元。全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达2165户,占全镇农业总户数的81%。仅食用菌一项产业全镇可实现产值1.9亿元,人均可增收5000元。
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而且拉动了餐饮、运输、劳务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2002年度黄松甸镇被东三省菌物协会授予“先进生产经营单位”称号,2003年被省农委评为“黑木耳特产之乡”,被吉林省科协评为“省级科普示范乡镇”。
黄松甸黑木耳产业荣誉(3)2004年6月28日,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在蛟河市召开,把黄松甸镇食用菌生产基地作为参观现场,“黄松甸”牌黑木耳被推荐为“全国名牌产品”,黄松甸镇被评为“先进生产单位”。来自荷兰、日本、韩国以及中国菌物学会的领导和全国20几个省市的专家、学者800余人亲临食用菌科技园区参观、考察,并对我镇食用菌产业规模及产品的质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罗信昌为黄松甸镇题词:“中国黑木耳第一镇”。
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为黄松甸镇题词:“黄松甸黑木耳”、“食用菌之乡”。
2005年,全镇发展黑木耳1.1亿袋,其他菌类2000万袋,预计产值可实现2.2亿元。
1、食用菌废弃料碳化生产项目
项目简介:蛟河市黄松甸镇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种植黑木耳、木灵芝及其它菇类1.3亿袋,周边地区种植0.8亿袋,每年由此项产业产生的废弃料达10万吨。该项目利用机制木炭生产线进行工厂化生产,使废弃菌袋炭化率达到50%,一方面可保护环境,同时又可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废弃塑料再生利用项目
项目简介:蛟河市黄松甸镇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种植黑木耳、木灵芝及其它菇类1.3亿袋,周边地区种植0.8亿袋,每年仅此项产业产生的废旧塑料达740余吨,该项目既可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又可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是利国利民的绿色环保产业。产品方案:废旧塑料加工成颗粒后,依然具有良好的综合材料性能,可满足吹膜、拉丝、拉管、注塑、挤出型材等技术要求,大量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
2、黑木耳生产废料再利用项目招商
项目简介:黄松甸镇2005年种植黑木耳1.06亿袋,黑木耳采收后有大量的废弃菌袋、培养料(已硬杂木屑为主),可以开发生产燃料(如压缩木炭)、生物肥料、其它菇类生产栽培料、塑料制品加工等。
3、工贸小区招商项目
项目简介:镇域内302国道305至306公里处两侧有空闲建筑用地4000平方米,可建设门市楼(二—三层含地下室),交通便利,土地政策优惠。
4、黄松甸细木工板厂招商
项目简介:该厂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标准厂房设备,生产细木工板等产品,年生产能力3000立方米。
(1)2002年10月,举办首届“灵芝节”。省农业大学,吉林市科协、蛟河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驻本镇国省市营企事业单位,各友好乡镇共近百人,国内商人三十多人参加。北京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上海市闸北区委办公室主任郑贵卿为家乡举办“灵芝节”发来贺信、贺电,向十二位种植灵芝能手分别颁发了一、二、三等奖奖品和证书。
(2)2003年,黄松甸镇完成“十大工程”。即:
新建金丰桥。工程造价49.9万元。
治理威虎河。工程造价22.5万元。
新开河道1300延长米,石砌护坡200延长米。新建木桥一座,复垦良田5.2公顷,保护60余公顷农田不再受水害。
修建两路:黄前水泥路7.6公里,工程造价268万元。历时83天竣工。
改造三校:新建十八中宿舍综合楼投资80万元,面积1200平方米;改建中心校校舍800平方米,投资35万元;改造沙河掌小学校校舍400平方米,新配桌椅60套。
三项开发:一是站前广场商业楼,占地1100平方米,投资130万元;二是林场综合楼,占地7000平方米,工程造价720万元;三是变电所改造,占地2000平方米,投资180万元。
(3)2004年投资255万元修建了7个村8条线的水泥路;投资87万元修建了两座总长70米的石板桥;投资28.5万元改善长青、前河两所学校;投资34.5万元高标准治理威虎河3300延长米;投资600万元建专家楼,政府办公楼和食用菌批发大市场。以上项目,镇村两级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200万元。所有这些项目都是当年立项,当年设计,当年批办手续,当年招投标,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
(4)2004年6月28日,全国第七届菌物学会现场会在黄松甸镇召开。
(5)2005年7月21日,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来我镇视察指导工作。
[1]、https://www.jiaohe.gov.cn/hsdweb/hsdgk.asp
[2]、http://jiaohe.jlagri.gov.cn/huangsong/class.aspx?id=3696
[3]、http://www.agri.com.cn/town/220281010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