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气体行星和远日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所谓类地行星是指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天文学家认为这些行星上可能孕育生命,因而有研究意义。
类地行星的构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个以铁为主,且大部分为金属的核心,围绕在周围的是以硅酸盐为主的地凾。月球的构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铁质。类地行星有峡谷、撞击坑、山脉和火山。类地行星的大气层都是再生大气层,有别于类木行星直接来自于太阳星云的原生大气层。
理论上,类地行星或是岩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硅化合物为主,另一类以碳化物为主,像是含碳球粒陨石的小行星。这两类分别称为硅酸盐行星和碳行星(或"钻石星")。
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地球是宇宙独一无二的骄子吗?这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人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发现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行星。它们的质量远远超过地球,也缺乏围绕旋转的类似太阳的星球,而是围绕已经死亡的星体旋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了里程碑式进展。科学家在太阳系外部发现了一个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编号为155,是太阳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径是地球的2倍,质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恒星300万千米(0.021天文单位)。这个行星的轨道周期为1.94天。其轨道大小只有太阳系水星轨道的十分之一。这颗新发现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为Gliese 876。它围绕一颗名Gliese 876的恒星运行。
研究组科学家认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颗行星的表面是由岩石构成,但是从质量的测定排除了它是木星那样的气体构成的行星。数据表明,它很可能是具有镍/铁岩石或者硅覆盖物的地形结构。介于地球陆地结构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热化的巨大冰结构之间。它具有稠密的蒸汽云层。
这项成果是由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凯克天文台观测得到的。凯克天文台拥有2台全世界最大的10米光学巨型望远镜。每一台有8层楼高,重350多吨。这次的成功发现也要归功于凯克天文台技术的改进——光谱仪CCD探测器的精确度提高,从3米/秒提高到1米/秒,为今后能够发现银河系内质量和地球相当的行星打下了基础。
人类从几千年前起,就开始了拓展疆土的努力。
《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中国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地理测绘和国土资源普查工作,堪称中国的地理大发现。
从汉代起,中国人的眼光开始瞄准海洋。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经常往来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5世纪初,郑和在不到30年间7次下西洋。对于郑和下西洋,李约瑟博士这样评价: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最先进,海上力量最强,超越了当时世界海军总军力。然而,最后的地理大发现,却是由欧洲人完成的。
由西班牙及葡萄牙发起并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将世界版图大幅扩展。随即,"陆权帝国"步入衰亡,"海权殖民帝国"崛起,地球从此成为一个整体。
上世纪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开始瞄准太阳系外的行星。从1995年2月开始,"凤凰计划"开始利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帕克斯64米射电望远镜,观测200光年以内约1000颗邻近的类日恒星,但至今找到的1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几乎全都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而不是由岩石和矿物组成的类地球行星。
英国科学家宣布,在离地球25光年远的恒星"织女星"(Vega)周围,可能环绕着一颗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
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难,就是行星本身不发光,反射的信号极其微弱,恒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围的行星亮100万100亿倍,必须屏蔽掉恒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征。美国航空航天局准备多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在智利拉西拉(La Silla )天文观测台工作的瑞士与法国天文学小组发现了新的类地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与海王星相当,质量约为地球的十七倍,它与太阳系的距离约为20.5光年。
该行星在围绕着处于天秤座的G1 581红矮星(G1 581红矮星的质量约是太阳的三分之一)做高速运转。据天文学家们观测,它围绕该红矮星旋转一周只需要五天时间。
欧洲南方天文观测台的科学家们在向外界宣布这一新发现时表示,他们暂时还没有为该行星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
天文学家们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都类似于G1 581红矮星,我们太阳系附近的恒星中有80%都属于这一类型。天文学家们对研究这类非气态的巨大行星很有兴趣。据从事此项研究的法国天文学家哈维尔-德尔佛塞表示:“我们的这一发现说明一些不大的恒星周围也存在着普通的行星。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红矮星也可以成为我们探寻其它类地行星的一把钥匙”。
天文学家们还称,在已发现的170多颗行星中,只有5颗行星体积小于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天文学家们在观测此行星时使用了HARPS系统和智利北部天文观测台的天文望远镜。
欧洲天文学家们还解释称,本次发现的这颗行星在距离G1 581红矮星六百万公里的区域内运转,其表面温度约为150℃。作为比较,太阳系内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五千八百万公里,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需要88天。
在已发现的53颗太阳系外行星中,有1颗类似于地球的行星。科学家发现的这颗类地行星,距离地球2.5万光年,位于银河系中部近处,其直径与地球相近而稍大于地球,质量可能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即比地球稍重,围绕着1颗热度与太阳一样的中央天体运行。同时,它与这个恒星之间的距离也与日地之间的距离相近,约在1至4个天文单位之间,使其能够维持生命生长。由于距离地球较远,天文学家尚无法证明它上面是否存在液态水或任何可以孕育和维持生命的要素,但其与恒星的距离对存活生命来说却恰到好处。
值得重视的是,这一类行星的发现,启迪科学家认识到,虽然宇宙大自然绝少把行星置于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但这种行星并非没有。它增添了天文学家寻找可能已成为生物进化活动立足之地的行星的勇气。
美国天文学会1999年1月7日曾宣布,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1998年10月的观测发现,宇宙大约含有1250亿个星系,比1995年该镜探获的800亿个星系又多出450亿个。银河系仅是其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太阳仅是银河系2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人类摇篮地球仅是太阳系9大行星中一颗中等个儿的行星。如此看来,绝不能说宇宙中只有地球存活着生命。依宇宙之大,人类尚未找到地外文明,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