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简史

印度简史

品牌 新世界
作者 K.M.潘尼迦(KavalamMadhavaPanikkar)
开本 16
页数 288页
书名 印度简史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印度简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K.M.潘尼迦(Kavalam Madhava Panikkar) 译者:简宁

图书目录

第一章印度国家的雏形
第二章雅利安人的征服
第三章印度帝国的形成和统一
第四章孔雀王朝的繁荣和强盛
第五章印度帝国的复兴及崩溃
第六章笈多王朝的统治
第七章南印度的发展和繁荣
第八章大印度
第九章戒日王帝国时期
第十章南印度的贡献和文化
第十一章印度教的改革
第十二章印度内向的500年
第十三章伊斯兰教来到印度
第十四章南印度和伊斯兰教
第十五章中世纪的宗教
第十六章走向民族帝国
第十七章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第十八章西方人进入印度
第十九章民族国家的分裂
第二十章东印度公司时代
第二十一章伟大的复兴
第二十二章伊斯兰教统一运动
第二十三章印度与世界
后记

后记

印度历史全景的鸟瞰,说明了什么呢?那种认为历史是为民族作辩解的一种体系见解,是不能得到人们支持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不能被认为是伟人大检阅,或是进步的洪流,一代比一代浩大,而且是由事例走向事例地在扩大。一个国家的历史,除非它所涉及的是一个民族自觉的努力去创造一种文明、来达到更好的标准、争取更幸福和更高尚的生活,否则它是没有价值的。印度历史,从最早时候起,就是这种努力的纪录。正如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一样,印度历史是有起伏的。有些时期,信仰的灯燃烧得光亮,由此而来的成功是出色的;也有些时期,人民的意志松懈了,信仰暗淡了,他们的成就对自己对世界都没有什么价值。尽管有这样一些起伏,创造历史的乃是一个民族持续不断的意志。由于在至少3000年时间内维持着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这一意志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文明是不能延续下去的,除非相连接着的每一代都有一种自觉的努力,能将它推向前进一步或至少使它维持现状。印度文明的组织,在家庭和社会结构方面,在将它联系在一起的哲学背景方面,是佛教以前时期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在释迦牟尼佛服务期间这一文明已经相当完整地建立起来了。这一制度基本上被20世纪的印度人继承之所以有可能,只是由于印度人民在所有这些衔接着的世纪里所作的自觉的努力,同样地抵抗着内部分裂和外面压迫的力量。《法经》是这一文明的钢铁结构,在给予《法经》以解释和适应方面所表现的卓越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是印度历史中突出的事实。
印度历史必然主要是属于印度教徒的历史,因为虽然其他强有力的成分已经成为印度的永久因素,印度教徒仍然占印度人口80%以上。另外,凡是特殊属于印度的东西,一直还是属于印度教徒的。伊斯兰教的贡献不是特殊地和印度有联系的,而是世界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印度的伊斯兰教徒是属于这一文化的。这一文化在可能属于印度的范围内,例如莫卧儿绘画或印度.萨拉森建筑艺术,它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乃是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相互影响。所以.就本质上说来,印度对于建立和维持一个特殊地属于印度文明所作的努力的历史,必须是印度教精神和它的成就的历史。
任何具有五千年记载的国家的朝代历史,从来不是令人鼓舞的源泉。并非由于印度缺乏杰出的皇帝或令人鼓舞的领袖。少数人物如阿育王、阿克巴、克利希那迪瓦罗阁、西瓦吉,皆由于品格的高尚或成就的巍峨而成为突出的人物。然而军事征服者、政治建筑者或其他为民族历史所渲染出来的大人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除非鼓励他们的信仰或推动他们的理想,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将人类推向前进。印度历史中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和征服者,由阁那迦到纳那·法德纳维斯,由孑L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到奥朗则布,是够多的。他们的光荣和伟大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在印度历史,犹如其他民族的历史,最后有价值的东西还是人民的成就,还是推动他们做出伟大事迹的信心,还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活的、而适宜于普通人在里面生活的有机体而保存起来所作的努力。
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区别,明显地在于这一重要的事实。所谓黄金时代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个失败了的民族的幻想。19世纪印度开始恢复已经失去精神的初步努力,在摸索中被组织起来,与这一时期的印度生活相比较,在笈多王朝或阿克巴统治下,或在维查耶纳伽尔帝国时代的生活,无疑都是落后的。然而我们为在旃陀罗笈多统治下的笈多帝国、或为阿克巴统治下的莫卧儿帝国、或为克利希那迪瓦罗阁统治下的维查耶纳伽尔帝国感到骄傲,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绝不是由于在那些时代里,人民所受的压迫轻些,经济生活更稳定些,不平等更不显著些;但那些时代的人民,从事于崇高事业,对自己的前途抱有自觉之感。笈多帝国时代的人民,可能隐约地感觉到一种民族自豪之感、一种向前进的冲动、一种要求达到成功的渴望,这样的感觉不但拯救了印度免受外国的侵略,而且在文学、美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留给我们不朽的伟大纪念物。阿克巴时代人民无可怀疑的感觉,是他们正生活于一个新的时代中。这不但在当时的政治热情,而且也在那一时代的美术和建筑艺术,在杜尔西达斯的诗和唐珊的音乐等方面反映出来。同样,维查耶纳伽尔时代的人民,在300年内,意识到他们是一种理想的拥护者。只有当民族理想堕落和信仰暗淡无光的时候,衰朽才能开始。印度有过不少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候,到处都是混乱,社会制度临近崩溃,精神领域中的成就成为微不足道的了。印度的光荣,在于即使在苦难最深的时代,也还余留着足够的信仰和远见,去促使它复苏。
今天印度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时候,它的精神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所恢复,并由于吸收了新思想和新理想而巩固,面对着世界。有关前途的大问题是,印度能否用自觉的努力,将它在5000年以来未曾中断的继承中所承袭的精神,推向更高成就的境界?

序言

本书是一部简明印度史,笔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的生活,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仅做简要的概述。历史上任何仅仅以印度河一恒河流域的历史沿革来诠释印度国家历史的做法不免有失偏颇,所以,笔者打算将印度南部发展的明显特点放进整个历史架构中。梨俱吠陀晚期,十王之战时期开始的雅利安一达罗毗荼人的融合,开创了早期印度文明。在哲学思想、宗教制度和印度教社会组织上,这种结合表现虽然完整,但在文底耶山脉以南地区,种族方面的融合却不尽如人意。直到现在,印度南部种族方面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由于德干高原群山的自然阻隔,将印度次大陆一分为二,这曾经有效地阻碍了各种族的融合。德干高原今天仍然保有达罗毗荼人的种族特点,然而,印度教的生活方式和梵文的优势将南方和北方紧紧地联系起来,昭示着印度文明的统一性。
文中阐述了印度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笔者以为没有必要在这里深究那些仍存争议的观点,如达罗毗荼人的起源、雅利安人的征服、印度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关系以及一些显然很有讨论的必要但不可能有定论的问题,也不必涉及一些可能相对不太重要却被学人激烈争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笔者都有意地在叙述中略去了。对于一些问题笔者只是谈到自己的看法,如迦梨陀娑是生活和写作于火天友王在位的时代;但许多历史学者却固执己见,即认为这位诗人生活在公元4世纪旃陀罗笈多·超日王的宫廷。若是用很长的篇幅谈论这个问题,就与笔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相背了。
地理因素对印度历史的形成起着显著的作用。因此,读懂了这些地理因素,对于正确理解印度历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书中,笔者仅粗略地提到这些因素,因为笔者打算在另一部通俗作品中单独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也仅仅粗略地提及海洋对印度次大陆的影响,然而笔者的《印度和印度洋》一书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那本书。
另外,笔者也不想谈及过多印度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本篇序文中笔者打算谈及几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9世纪、10世纪和11世纪印度教生活的全面衰退,导致北印度在土耳其人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但在300年前他们曾英勇地抵御了强大的哈里发帝国的侵略?衰退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时期的庙宇雕像、文学作品和瓦玛之路荒诞表现的种种宗教潮流,都显示是忽然出现的某种东西毁坏了勃勃的民族生机,而这种兴旺的民族生命力曾在一个时期英勇地抵御了塞迦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的人侵。同理,什么因素导致14和15世纪的复兴?这一复兴使维查耶纳伽尔建立,导致贡帕和他的继承者统治下的拉其斯坦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同一时期印度教思想伟大复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复兴的典型案例是萨扬那对吠陀经的注解、法经文学的兴盛和新宗教运动的成长。还有,科学工作进步停滞,什么因素导致求知欲突然而神秘地衰退下来?6世纪以后,印度历史上不再有婆罗哈密赫罗和龙树,仅仅有帕斯卡尔这个名字照耀着科学的黑暗时代。在一段光辉灿烂的成就丰硕时期以后,停滞不前的现象是需要解释的。艾勒·贝鲁尼说,在他的时代印度人趾高气扬地骄傲起来,而且坚定相信他们知道了一切需要知道的东西。这种态度正是民族衰退最明显的证据,它何时开始支配着印度人的心灵?因为当印度人接受罗摩伽·悉檀多并且毫无顾虑地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情形并不是这样。
在开始创作一部试图解释印度人生活的详细印度史之前,全部的问题应该而且必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于书中试图按照轻重远近比例提出已知的事实,使读者对于印度历史的发展能有一个简明的认知轮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