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名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主要奖项 学校生物学一级学科在国家评估中被评为全国第六名、高校第四名
学校属性 211工程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类别 全国重点大学
目录导航

学院介绍

学院建立了由“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构成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生物学),13 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 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现有在读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 1086 人,研究生 698人(其中留学生11人)。

学院拥有优越的科研基地和先进的技术平台,是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 个部级以上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师资力量

概述

学院拥有一支由院士、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在岗教师76人,其中教授 32 人,副教授 22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首届国家教学名师 1 人、湖北省教学名师 1 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先后有4 人被评为国家级专家,6 人被评为省部级专家,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教师群体中拥有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创新研究群体)。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97% ,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 70%。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华癸(已故)、张启发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周俊初、喻子牛、邓子新张启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张启发、邓子新、周秀芬、张承才、熊立仲

各类专家和团队

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张启发主持)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于基因网络的抗结核新药靶标研究(何正国主持)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抗虫水稻培育(林拥军主持)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作物产量遗传改良创新团队(邢永忠主持)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微生物农药资源开发和新品种创制创新团队(孙明主持)

个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

国家教学名师:郑用链、王石平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启发、王学路、熊立仲、何正国

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柳俊、何予卿

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张启发、孙明、何予卿、熊立仲、何正国、陈守文、邢永忠、何璟、罗杰、吴昌银、严建兵、胡红红、赵毓、陈玲玲、曾志雄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熊立仲、王石平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何正国、吴昌银

湖北省教学名师:赵斌、柳俊、孙明

“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何正国、严建兵、赵开弘、胡红红、曾志雄、李国亮、代明球、赖志兵、薛绍武、王荣臣、贺志理、佘群新、周菲(学子)

知名院士

张启发

1976年华中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其后于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1986年回国。历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BMC Genomic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学术刊物的编委,《Rice》、《Molecular Plant》等学术刊物的顾问。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析与基因发掘、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研究。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PNAS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70余次。1993获瑞典国王Baudouin奖,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校友奖,2008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国际作物科学学会杰出科学家奖。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赵云德

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微生物学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著名的The Salk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信号转导研究,师从植物激素研究权威Joanne Chory教授。主要从事生长素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在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修饰、运输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Gene and Developmen、PNAS、Plant cell 、PlantPhysiol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张承才

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1985-1989年获法国马赛第二大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硕士、博士。1989-1991年在瑞士苏黎士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以来,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市路易巴斯德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访问和研究工作。2001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任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蓝细菌基础研究中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在“与细胞间相互作用有关的信号转导机制”和“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首次在蓝藻中发现葡萄糖转移酶基因; 首次在蓝藻中发现真核类的蛋白激酶,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 首次发现真菌核类蛋白激酶和原核类蛋白激酶,在信号传导过程中有直接的相互作用。上述工作为阐明在一个生物体内这两类系统是如何偶联的其它研究开辟了道路,为研究原核与真核生物信号传递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模型; 对鱼腥藻的分化发育过程,特别是异形胞的发育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为利用生化分析所构建的突变株和重组蛋白质来揭示细胞分裂抑制和细胞分化的关系打下基础; 在PNAS、Molecular Microbiology、Nucleic Acid Research和 Journal of Bacteriology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并被广泛引用,还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教学科研

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973”、“ 863”、“ 948” 、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和重点基金项目、美国洛氏基金、欧盟合作项目等国内外科技项目 200 余项,涉及科研总经费2.54亿元,教师人均年到帐科技经费近40 万元。学院教师在包括Nature-genetics.Plant Cell. Genes & Development. PNAS等国际权威刊物在内的SCI刊源杂志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一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

简介:“十一五”期间,实验室承担研究课题323项,批准经费26157.33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84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92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36篇(其中影响因子10.0左右的7篇);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人;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申请专利83项(其中国际申请专利4项),授权专利52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1项),获新兽药注册证书13个,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10项。

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室以来获得各项奖励6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
实验室覆盖作物学、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总体定位

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瞄准学科前沿,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别从作物的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作物性状的遗传、生理机理,进行品种改良;为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途径、新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和新方法。
研究对象涉及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

重点学科

概述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微生物学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2007年经复查再获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7年经复查再获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2007年“生物学”被批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遗传学二级学科

1、学科基础。华中农业大学遗传学学科是由老一辈著名遗传学家刘后利教授,熊远著院士于20世纪40年代在遗传育种学科的基础上创立,并经几代人努力建设发展起来的。1981年作物遗传育种学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较早开设分子遗传学课程,并在植物、微生物、动物领域开展了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1995年建立涵盖遗传学专业的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研究队伍。该学科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0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2.8%。

3、研究成果。该学科研究人员先后承担“863”、“973”、“948”、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85项,经费达17347万元,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通过鉴定的科学技术成果1项;通过审定的新技术、新品种6个,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具有较大影响因子的SCI论文34篇;出版专著、教材15种。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部级二等奖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

4、研究条件。该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设备条件优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有关部门依托包括该学科在内的重点学科,先后建立起“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5、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面向现代生物与现代化农业技术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植物功能基因组、作物分子育种三个方向。取得了以“水稻功能基因组”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家先进水平及国际竞争实力的研究成果,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特色明显,优势突出。

6、发展态势。本学科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建设和发展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等新兴的分支学科,并力争在植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形成遗传机理的揭示、重要动植物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等方面获得重要的理论突破。同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分子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同时,更有成效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服务现代农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是以我校作物遗传育种等学科为基础,整合相关研究方向建设发展起来的。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时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建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6年通过农业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部门预审,1998年建立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作物产量与抗逆性的分子生物学、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和动物生长和繁育的分子生物学。其中作物产量与抗逆性的分子生物学和植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在国内已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农科特色,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学术团队。本学科现有专职人员17人,以中青年为主体、年富力强,专职人员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具博士学位的占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条件建设。以本学科点为重要支撑,国家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 “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等研究机构,学校自建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

科学研究。“十五”期间,本学科点共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科技部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48”项目、欧盟合作项目、洛氏基金等国内外项目130项。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31篇,获准专利8项,各类科研成果奖9项。

人才培养。现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本学科为重要依托,重点建设了“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九五”、“十五”期间连续两次被国家评估为优秀)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2005年连续三年教育部年检为优秀)。1993年建点至2005年7月,共培养硕士490名,博士136名,博士后13名。

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学科分别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印度以及欧盟等的1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机制,承担以水稻分子育种全球合作研究计划为代表的12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由张启发院士等发起并担任首届会议主席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上海召开,该会议现已成为国际水稻基因组领域的年会(2004、2005、2006年分别在美国、菲律宾、法国召开)。由张启发院士等发起并一直任大会主席的“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在全国各地举办7届。

对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研究中心,本学科点的新兴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我校传统农学中的植物类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光明日报曾以“百年名校,与时俱进”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科技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类似报道。

学科排名。2003年涵盖该学科的生物学一级学科在国家评估中被评为全国第六名、高校第四名。在2006年至2007年教育部开展的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中,本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排名第四。

微生物学二级学科

1.学科历史及现状

微生物学科是由中科院院士陈华癸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20世纪40年代初创立,经历了四代教师的持续创业和建设发展,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通过农业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部门预审,1989、2001、2007年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0年建立“农业部微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于2002年命名为“农业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批准建设“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本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本学科共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45岁以下的教师超过80%。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1项,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计划第一、二层次1人。目前人才队伍以中青年教授和副教授、博士为主体,他们具有很高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正成长为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2.研究方向

微生物学把解决农业科技重大问题置于研究工作的首位,集中利用微生物资源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利用微生物解决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微生物学在农业科技应用领域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农业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防治。众多科学家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微生物肥料、农业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而细致的工作。本学科在微生物农药、生物固氮和菌植互作、农业污染环境治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是现有国家与部门重点学科中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服务于农业的主要学科。新增加的农业环境微生物和微生物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方向均为微生物学科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

生物学一级学科

1.学科沿革

华中农业大学在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生物技术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农业大学生物学发展之路。20世纪40年代中科院院士陈华癸创立微生物学科;1987年组建生物技术中心,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依托全面开展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1998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这两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师资队伍

本学科目前有专职教师89人,教授36人,副教授32人,讲师2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湖北省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课题等共258项,经费达2.9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获授权专利61项。发表学术论文总计38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4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36.377,影响因子大于9.0的18篇,平均影响因子3.50。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科研研究

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本学科一方面深入发展植物基因组、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作物分子育种、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重点加强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的运用,对植物和动物进行研究和改造,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均取得显著突破,形成了完整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平台。特别是以水稻研究团队为代表在控制水稻重要产量基因(GS5、Ghd7)和重要育性基因(pms3)的克隆和鉴定、水稻抗逆和器官发育调控分子机制、水稻病原菌黄单胞菌克服寄主防御的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代表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理论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PNAS、PLANT CELL等生物学权威杂志上,在国际国内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以农业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深入开展农业微生物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两个方面延伸,在微生物农药、固氮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这四个研究方向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结核分枝杆菌控制基因研究、古菌DNA复制研究、根瘤菌共生信号转导途径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取得重大进展。

4.国际交流

2008年以来,本学科共主办、承(协)办国内外会议21次,出席国内学术会议190人次,作特邀报告或大会报告83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58人次,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49人次。邀请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的国内外专家85人。

5.服务社会

本学科一直以来致力智力成果的转化与开发,服务社会发展。通过多年的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评价,农业部于2009年11月给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颁发了在湖北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这是我国颁发的第一例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两个品种具有我国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农业微生物应用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梁运祥教授参与饲料用发酵大豆粕的行业标准制定。本学科在聚γ-谷氨酸、固体发酵工艺优化与放大研究、药用真菌发酵与保健品开发、糖厂废弃物生物改性与循环利用、以白酒糟为基质生产酵母培养物的研究、景观水治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与武汉百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华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高生生物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梁运祥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微生物发酵生产无抗原豆粕的项目研究,“发酵法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产品应用的研究”获得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团队与北京金泰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在北京和东莞建立了两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年产量达4万吨,已成为国内酶解大豆蛋白最大的供应商,2011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近1000万元,公司已在北京中关村新三板挂牌。陈守文教授团队研究完成了聚γ-谷氨酸发酵小试验、中试与系列聚r-谷氨酸增效复合肥的试生产,产品在农业上显示节肥、增产、改善品质等效果,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项。

6.科学普及

本学科以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重要职责,张启发院士2001-2010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科普基地组织策划了“寻找未来小科学家班”、全国科普日主题宣传、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等一系列深受公众欢迎、社会反响强烈的科学普及活动,编写了转基因科普读物《转基因作物与我们的生活》一书。2011年科普基地获得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7.其他社会兼职

张启发院士兼任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管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以及《中国科学》、《Plant Breeding》、《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学术刊物的编委。郑用琏教授兼任教育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湖北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作物学报》、《科学通报》编委。还有十余位教授分别在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能源学会等学会担任职务,并在Research in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Frontiers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等刊物担任编委。

人才培养

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6年10月我校获准第四批建设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1997年开始招生。基地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为目标,坚持面向基础教育,面向本科阶段,面向教学与科研,实行“本硕”贯通培养,以科研和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理论基础,强调理论与应用结合,偏重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基地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及管理工作。“九五”、“十五”期间被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评为优秀基地,是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一起连续2次获国家优秀基地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02年7月我校获准建设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首批获准建设的36个国家基地之一。本基地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人才为目标,坚持“立足教育,面向产业;立足创新,面向创业;立足本科教育,面向本科与研究生全程教育”。实行“本硕”贯通培养,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强调上中下游结合,偏重强调下游与产业化知识、能力与素质结合。基地毕业生主要从事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品研发、动物新品种选育及其研发、生物农药、兽用生物技术新药研发等为主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从事生产、研发、管理、营销与推广等工作。2003年、2004年连续2次被教育部年检结果为优秀。

本科专业

基地班(本硕连读专业)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应用生物技术

普通班生物工程 生物信息学

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新西兰等 20 多个国家的大学、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科研、人才交流与人才培养关系。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100 余所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

机构设置

院 长副院长 张启发熊立仲(分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外事)何正国(分管研究生、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梁运祥(分管成果转化、继续教育)段德君(分管本科教学)第一综合楼A207
院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陈  胜  第一综合楼A203付  军  第一综合楼A205
行政管理办公室 学院办公室第一综合楼A206 傅丽霞 办公室主任、工会副主席祁 婧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秘书、科研秘书熊 晖 综合秘书叶 林 资产管理秘书、工会文体委员
学生工作办公室第一综合楼A208 陈春芬 本科生辅导员兰涵旗 本科生辅导员张建华 本科生辅导员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第一综合楼A211 黄远卓  研究生辅导员黄 姗 研究生秘书
本科教务办公室第一综合楼A213继续教育办公室 贺继鸿 本科教学秘书田焕章  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
生物技术系 生物化学教研室 王石平 教研室主任
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刘子铎 系主任兼教研室主任
生物科学系 微生物学教研室 陈雯莉 教研室主任
遗传及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严建兵 系主任兼教研室主任
生物工程系 微生物工程教研室 陈守文 系主任兼教研室主任
发酵工程教研室 梁运祥 教研室主任(兼)
植物学教研室 姚家玲 教研室主任
生物信息学教研室 张红雨 教研室主任
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柳 俊 主任袁继红 副主任、工会女工委员 第一综合楼A310
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王 绩 主任 第一综合楼F213
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张红雨 主任
蛋白质与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何正国 主任
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匡汉晖 张红雨 阮小安
拟南芥研究中心 主 任 胡红红
生命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主 任 姚家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