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丛书名: 悦读文丛
平装: 22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7069538, 9787807069539
条形码: 9787807069539
尺寸: 20.6 x 14.8 x 1.6 cm
重量: 340 g
陶文瑜,作家,1963年生,现居苏州。著有诗集《木马骑手》、《练习一》,散文集《江南》、《纸上的园林》、《茶馆》、《烟波江南》等。
叶正亭谈吃蟹、毕师傅的成泡饭、朱鸿兴的面、阳澄湖边的大闸蟹、城西的大馄饨、夫子庙小吃、洞庭饭店和老茶馆、胥城美食、吴门人家……《苏式滋味》是作者新近生活笔记,重点写了苏州的美食,以及与苏州相关的一些人事。无论是菜式、风景、茶叶、人物、电影、园林,在作者眼中都能看出有趣。趣味在他的文字里是第一位的。
吃喝一家亲
连锁反应
我的理想
吃喝演讲
一周菜单
教训
家乡菜
阿姨
成泡饭
夫子庙小吃
舌头上的读后感
一年去两次阳澄湖边
蟹八件
城西大馄饨
新南腔北调集
新南腔北调二集
回家过年
一个人的茶话会
纪念老陆
胥城美食
洞庭饭店和老茶馆
吴门人家
叶老师
唐震球
姚国宪
告一段落
三年级
虎丘千人石
去年天气
苏州女人
评弹
看图说话之大饼店
看图说话之代写书信
看图说话之馄饨担
看图说话之老虎灶
看图说话之接驾桥
水月同里
重游山塘街
老陆
小海
书茶馆荆歌
老情歌
费老与小费
老车
小说家叶弥
冯老师
顾天下
儿子
最后的母亲
堂叔
警察的故事
女警察
没有文字的日记
歌词二零零九
《好人难寻》序
卢群和《凡夫诗品》
准备读点散文
接力赛
未来的校友
段落大意
倾听
李鱓
孙君良画园林
石头记
和石头对话
淮南的橘子
栀子花开六瓣头
郭澎的画
我的浮生六记
书香二零零九
一九八二年的巴尔扎克
说起项链
一生中的想起
加入怀念的行列
第一个客人
从神到人
纪念章
提起香港
邂逅英豪
骂鸭
电影家书之一
电影家书之二
两方面(代后记)
《苏式滋味》:和茶客、食客一样,江湖上的文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文人,还有就是感性文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因为陶文瑜是感性文人,所以他笔下的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歌抄》庞培著
《母亲教我的歌》、《黑眼睛的少女》、《山中忆故人》、《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雨滴》、《苏丽珂》、《红河村》、《多那多那》、《暴风雨》、《多年以前》、《友谊地久天长》、《牧场上的家》、《在那遥远的地方》……《苏式滋味》是作者新近音乐随笔结集,富有灵性和诗情,内容别致,携有上世纪六十年代人特有的记忆。
《蝶影抄》赵焰著
《香水》、《迷失东京》、《暴雨将至》、《悲情城市》、《深海长眠》、《广岛之恋》、《布拉格》、《情迷六月花》、《007皇家赌场》、《罗马风情录》、《特洛伊?木马屠城》、《亚历山大大帝》……《苏式滋味》是作者的第二本电影随笔,延续了第一本的气场,像娓娓的人生,没有跌宕华丽,更显淡静平易。
《苏式滋味》陶文瑜著
叶正亭谈吃蟹、毕师傅的成泡饭、朱鸿兴的面、阳澄湖边的大闸蟹、城西的大馄饨、夫子庙小吃、洞庭饭店和老茶馆、胥城美食、吴门人家……《苏式滋味》是作者新近生活笔记,重点写了苏州的美食,以及与苏州相关的一些人事。无论是菜式、风景、茶叶、人物、电影、园林,在作者眼中都能看出有趣。趣味在他的文字里是第一位的。
饭是没有滋味的,所以最容易搭配,菜往往各有各的个性,搭配得不恰当,味道就串了。这和人际交往是一回事情,两个个性强的人,搭成一家人家,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还是过不下去,所以我要提醒那些未婚青年男女,你要寻找的是饭,而不是另一道菜。
碧螺暮是春天里太湖著名的特产,我喜欢在餐前泡一杯,感觉嘴巴里身体里有点清气上升的意思,然后再吃大闸蟹,滋味越发鲜明了。
吃蟹时不要讲太长篇的话,人家一心要剥蟹,还要装出来听你说话的样子,这有点给人添麻烦的意思的。反正大自然将蟹放到我们面前,我们不能辜负了季节,更不能辜负了蟹。
宋朝也有粗茶淡饭,不能因为有了宋词,就觉得宋朝什么都意味深长了,也不能把所有的久远,都当成历史文化去对待,很多从前既不是糟粕,也算不上精华,本来应该随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去的,你要将它捞起来,差不多和将驴子带到贵州去是一样的意思了。
我以为这一册子有两个内容,一是陶文瑜的散文,还有就是陶文瑜的书法小品,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内容差不多水平吧,不能厚此薄彼,所以要分两段文字来写,一是《友人陶文瑜》,二是《人墨相磨》。
友人陶文瑜
我和陶文瑜在南京的时候,他住宾馆五楼,在他房间里看得见清凉山。我住七楼,在窗口能望见秦淮河:早晨的河面上蒙着层水汽,好像刚从冰箱里取出的一捆茭白;中午的秦淮河则是会冒泡的一瓶汽水;黄昏之际就变得凝重了,故都的怀旧自然作其不速之客。而一到夜晚,秦淮河有些奇怪,一会儿红,一会儿绿,一会儿红绿杂交,是驳岸上的装饰灯一排排亮起,在河面上流动,我以为发廊装着滑轮满街乱跑呢。我在窗口读书,累了,因为不是想读的书,但又必须读,会特别觉得累,所以不是看看秦淮河,就是去陶文瑜的房间坐坐。去之前,我会给他打个电话,显得很有教养的样子,他常常这样回答,你下来呢,我刚写完一幅字,精得不得了。这个精,是精品的精。于是我下楼,看他墨汁尚未干透的法书。他会拿出一大叠请我欣赏。
他的床边有一只“康师傅”方便面纸箱,是他向小卖部服务员要来的,他这几天在南京创作出的精品都放在这只纸箱里,已经有一层棉花毯那么厚了。有次我闻到空气中有股焦毛味,我疑心会不会发生火灾,那一阵子我碰巧在报纸上多次看到宾馆发生火灾之事。陶文瑜一边说不会,一边往床边走,看他的架势,我知道,如果真有火灾,他一定会抱起“康师傅”夺门而出。是啊,这只纸箱里——我看到的是陶文瑜的心血和喜悦。他写字的时候,是极其自得其乐的,这使在桌旁观看的我赏心悦目。陶文瑜在宾馆狭窄的写字台上铺好宣纸,写《记承天寺夜游》,他写完“寻张怀民”的“张”,他说:“看看我写的‘张’这一捺,比以前厚得多了。”他写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少”字,一撇刚罢,他喜滋滋言语:“这一撇要凝牢,我凝牢哉!”我如果不接嘴,他会停下笔来,面色不无庄重:“老车,你说说看呢,我是不是有进步?”我说:“快接近卫老了。”他马上又不好意思起来,一边不好意思,一边连连说“你是法眼”。
但我这次和陶文瑜去南京,却并不是“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两人的小孩今年高考,要考南艺。专业考试前,南艺有个考前辅导班,我就和陶文瑜带着两个小孩到南京来了。去南艺转转,考生人山人海,都是有备而来的,有的考生已经考了多年,一看就是考试油子了。我们的孩子——起码我的孩子考南艺是有点心血来潮的。我只得和陶文瑜分工,两个孩子白天去南艺听课,晚上我负责给他们讲解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史和中国电视史;陶文瑜负责训练他们编故事的能力;影评则共同辅导。所以那些日子里我自学中国艺术类学院通用的电影史等教材,摘出重点,记上笔记,为了贩卖给两个孩子。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会特别觉得累”,“于是我下楼”,和陶文瑜聊天,或者在他的房间里看清凉山。欲雪天气里的清凉山,真像“黑龚”——龚贤笔下墨气森严之山水画。龚贤时期的清凉山上还住过一个诗人,有一次发大水,他想起山下的一个诗友,就背了一袋米下山看他,四处皆河,只见那个诗友正坐在村口的一块大石头上。这是明末清初的事,可惜这两个诗人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那就不妨把一个叫作车前子,一个叫作陶文瑜吧。
接下来是人墨相磨了。
人墨相磨
有一次,我参观一个当代书法展,看到一幅作品(一件手札)后我发生了怀疑,我以为我不是在工人文化宫,走错地方到了国家博物馆。因为那一件手札远远地望去,极具明代人的气息。于是我凑近一看,落款赫然是: “陶文瑜”。
远望得气,我们二十多年朋友,来往基本没断过,现在我与他一北一南,山高水长,还会打打电话、发发伊妹儿。正因为打电话发伊妹儿,所以尽管来往没断,而见到他墨宝的机会却并不多。墨宝像公共澡堂,我以前常会在公共澡堂遇到朋友,记得有一次我与陶文瑜在皋桥头的公共澡堂里遇到,洗完澡后请服务员代买两客生煎馒头,一边吃馒头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现在家里都有了淋浴器,这样的世俗情意几乎没有了。虽然我不会把陶文瑜请到我家里来洗澡,但我能把墨宝请回家看我洗澡啊。于是我家里就有了他的一幅小楷,这一幅作品的气息又远了,远远地望去,到了元代,我听到背后少年的声音,在小麦与水稻田之间,也在一棵小叶榆树下。
陶文瑜的书法像小叶榆树,疏中见密,风来簌簌,声音很好。这是他写诗多年得来的节奏,气得望远,不拘小节。陶文瑜的小字不输王宠,而陶文瑜的长相基本可以冒充山东人,有人以为他是芭蕉叶大栀子肥,我认作魁梧。他热爱苏州,常常在大街小巷采风摘星,远远地望去,仿佛挺着的一枝大号斗笔。以前的苏州河流没有整治,浑黑如墨,这方便了写字人,我觉得陶文瑜是可以随便蘸蘸用来书写的。现在的苏州河流得到整治,清而无鱼,陶文瑜只得自己磨墨了。人磨墨来墨磨人,我们就这样一下子老了。
有一次,陶文瑜不无腼腆又不无得意地告诉我,瓦翁老先生对他书法的评价是四个字:“晋唐风流”。这就更远了。陶文瑜说他不好意思。我说不要不好意思,根据我对老先生瓦翁的学习,他想说的很可能并不是你的书法已经大有晋唐法度,很可能是他从你陶文瑜的书法里看到晋唐文人的风度。这风度在我的理解就是全不把书法当一回事,因为书法仅仅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农副产品,宛如养鱼喂猪话桑麻一样。有人说书法到米芾大坏,我想果真如此的话,坏就坏在太把书法当一回事。如果我对老先生的话学习不错,我也受到了点拨,就是我辈卖文之余写点字抹点画,无非胸中还有勃勃郁郁一股不可磨灭之气,它或许踏雪无痕地来,它或许一毛不拔地去,至于书法和水墨画,自有那些书法家和水墨画家操心。
和茶客、食客一样,江湖上的文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文人,还有就是感性文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因为陶文瑜是感性文人,所以他笔下的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
陶文瑜几乎每年写一本散文集,今年的集子轮到我为他写序,这是他要求的。如果他不要求,我是要板面孔的。我觉得为这本《苏式滋味》做序,我责无旁贷,是我应该做的,是我的义务。首先,近年来他的文章总是我最先读到,因为很多文章都是我逼出来的,比如有关吃的文章,那是因为我们《苏州日报》推出《苏周刊》,有个“纸上烹饪”的专栏,我希望他承包下来,他答应了,一星期一篇,篇篇精彩,持续了大半年。后来四川大地震,国人皆悲切,文瑜说“再要我吃吃喝喝并且写那样的文字,真是一点心情也没有了”。于是停了,但是好文章留下来了。还有,只要有世界杯、欧洲杯、奥运会,报纸都要做特刊,文瑜总是应我的邀请,精心耕作报角的一块“责任田”,嘻嘻哈哈,读者很叫好,也难为他,电视机前兴奋激动之余心里总惦记着稿子,所以人家是最好奥运会天天开下去,他是巴不得今天开幕后天闭幕。他和亦然的《奥运当头》写得非常好,但是居然这本书里一篇未收,我很有意见,希望他出下部书的时候改正错误。其次,就是他不为我们报纸写的稿,他也会MSN传给我(如果不是第一读者,至少也进前三),让我学习,让我在紧张的案头工作之余,轻松愉悦,让我知道生活还是那么有趣。
无论是美食,还是怪石,在文瑜眼中都能看出有趣。趣味在他的文字里是第一位的,是冯小刚电影里的葛优,绝对主人公。菜式、风景、茶叶、人物、电影、园林,都是载体,主角就是趣味的文字,以及所展现的趣味的生活。这是我近来学习、研究、思考文瑜文章的心得。
他是职业文人,对文字非常自信,近乎极端,以至于好为人师,如同他对自己的称谓一样。叫他“陶主编”还爱理不理,但只要听见“陶老师”,隔一条拥堵的马路他都会应声招呼挥手致意。他最喜欢人家叫他“陶老师”并一直自称“陶老师”,有几次甚至还在电话里纠正人家“应该叫我陶老师”。除了学校教师,他是我见过的对老师称呼最执拗的男士。
陶老师(以下都称陶老师)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忠实实践者和卓然成就者。苏州评弹对他的影响很深,现在看来东北二人转和陶老师的文章也异曲同工。满纸都是“现场噱”、“外插花”,到了最后才点题,像马三立的“挠挠”。陶老师说,他曾经有过去曲艺界发展的机会,但是错过了。我们在遗憾的同时也庆幸,苏州滑稽戏因为他的缺席,如今蒸蒸日上。
风格的形成,除了勤奋,家学同样重要。陶老师在《电影家书》中告诉我们:“从前我有一位堂叔,是乡村小学老师,他每次给我爷爷写信,都是厚厚一叠,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农村面貌家庭变化,最后才说到关键,就是问我爷爷过年回不回去。”堂叔非常喜欢陶老师,陶老师每次回老家,堂叔都要“杀一只公鸡,放了春节时候腌在那儿的咸鱼咸肉一起红烧”。如此看来,陶老师的美食感觉也好,文字品味也好,堂叔的影响很深。那天我一看见《电影家书》,就有“拨开乌云见太阳”的喜悦,我一直想概括陶老师的写作特点,如今有了,那就是“东拉西扯,堂叔风格”。
现在说说陶老师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两个。一是恋家。二是不吃辣。
不知道是不是向先贤康德学的,陶老师不喜外出,每当半径超过五十公里就水土不服,病恹恹的样子,据说非要他亲自出马的出差,一踏上异乡,心里就开始“回家倒计时”。回苏的车上一看见虎丘塔,他马上生动得“老虎也打得煞”。后来居然可以“身体预告”,一听见出门,就不舒服,终于闹出了大动静。陶老师有两次吓人的住院记录,竟然都发生在出国的前夕,一次是去巴黎,一次是去东京,高血压发作到“就是出不了远门”。陶老师成功了。前年为了儿子考南艺,居然在南京住了半个月当陪读,立即成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生动活教材。
非但恋家,还迷恋家乡的口味。不吃辣而成为美食家,除了陶文瑜陶老师,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位?我曾几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吃辣,那会少了多少美味的享受?如果不吃川菜、湘菜,那会少掉多少“舌尖的读后感”?少了那么多的参照,你写苏帮菜还能算大师级人物吗?陶老师对我的语重心长一概不理。今年年初,苏州市烹饪协会假座得月楼置办一桌大型正宗豪华苏帮年夜饭,健在的苏帮菜泰山北斗毕至,台上花团锦簇,桌旁鹤发童颜,叹为观止。我把陶老师不吃辣的问题提交出来供讨论,完了,我成了批判对象。“苏帮菜当然不能吃辣,你说说苏州大小姐娇滴滴的,如何下得了口,辣味还没进嘴巴,香汗就流下来了。陶老师一吃辣,苏帮菜就没有感觉了。”会长一言九鼎,陶老师一旁笑得欣慰,一如苏州大小姐般羞涩。
陶老师如今又爱好书画,小楷端庄雅致,直追魏晋,花鸟果蔬,聊聊几笔透着浓郁的文人气。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托他找人治几方印,陶老师是个热心肠,圈子里也认他账,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夜深,陶老师把玩再三,觉得这几个闲章端的可爱,不如留着,在自己字画上盖盖,别有情趣。以前他的闲章是“豆腐花”、“南瓜团子”,现在是“瑞云峰”、“西花园”,档次上去了,柳校长却伤透了心。
柳校长其实不用独自伤心,我早就有颗绝望的心。很多年以前,陶老师在十梓街开书店,店招是“大家书店”,他还说海南那本《大家》窃取了他的知识产权。那天他在那儿守摊,我正好路过,被他拉着下棋。此前他输给我至少有一百盘,从来没有赢的希望。那天我居然输了,有急事就匆匆走了。五分钟不到,我腰间的BP机就开始响个不停,我一路公用电话回过去,都是问“你竟然输给了陶文瑜”,还有一个朋友说“友谊菜场都传开了”。更令人发指的是,后来竟动用了除诗歌之外的各种文艺形式,来讴歌他“痛宰常新大龙”的英雄壮举。
自从那一次胜利后,我就很少见到陶老师下围棋,他专心于他的趣味生活和趣味文字,保持着极佳的创作状态,作品多而且精彩。我想我是有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