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平

中文名 万小平
所在科室 妇科
教学职称 教授
目录导航

擅长领域

擅长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癌的预防、诊断及其个体化治疗。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的诊疗[1]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妇科专家,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兼职

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常务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国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学会妇产科分会会长

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学会理事

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肿瘤靶分子学会委员

上海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妇产科学组副组长[1][2]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GPER1与AMF正向反馈调控:Ⅱ型子宫内膜癌发病假想及其机制

子宫内膜癌中MAPK信号通路与ER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Pak4通过介导ERa靶向治疗I型子宫内膜癌的机制

Activin?A靶向芳香化酶介导的原位雌激素合成:子宫内膜癌发病假想与机制

miR-222通过调控ERα促进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播散和转移?

miR-206调控子宫内膜癌ERα的体内治疗实验研究

雌激素膜受体GPR30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增殖调控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类和预测模型的建立[3]

项目成果

主持上海市医学重大课题“卵巢癌诊疗规范化研究”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重要妇科手术8项, 其中两项手术的成果或经验发表于SCI期刊并获奖。

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万小平教授就带着他的团队探索“化疗-手术-化疗”的所谓“三明治”治疗程序。与先手术、再化疗的经典治疗模式相比较,“三明治”治疗程序可将晚期卵巢癌手术切净率大大提高,5年生存率由29.62%提升至45.13%。他本人领衔上海市医学重大课题“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研究”,在全国25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取得重要成果。万小平教授关于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联合多学科,为一名进入怀孕中期被确诊为妊娠合并宫颈癌的29岁孕妇成功实现了当妈妈梦想的同时,对肿瘤治疗也同步推进。最终母婴均已平安回家。

2017年7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科与同济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携手,日前破解了一个基因异常导致卵子透明带缺失、从而无法孕育胚胎的试管婴儿罕见病例的致病机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万小平院长、辅助生殖医学科主任滕晓明均表示,正是由于医患间的顺畅沟通、患者对医生的充分信任,经过医患携手共同努力,才使得罕见的ZP2、ZP3杂合突变患者体会到了做妈妈的幸福。这一成果对其他透明带异常及透明带脱落患者的治疗也将具有指导意义。

获得荣誉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