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梅

陈菊梅

中文名 陈菊梅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主要成就 巾帼抗非典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逝世日期 2021年11月5日
教学职称 教授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50年7月,毕业于浙江医学院。

1954年9月,赴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读传染病专业博士研究生。[1]

工作经历

1949年3月,任上海市立第二人民医院实习医师。

1950年7月,任住院医师。

1958年1月,回国后任西安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讲师、主治医师;12月,调入解放军302医院,历任主治医师,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陈菊梅陈菊梅

1960年9月,入伍。

1983年12月,首批进院专家组。

1987年2月,任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教授。

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月,任院专家组组长。

1997年6月,晋升技术一级。

1998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暂缓退休。

2003年初春,非典疫情在中国肆虐,陈菊梅在短短3个月连续创造了非典群防群治工作的五个“第一”:2月12日,她第一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非典防治的专家访谈;3月6日,走进非典隔离病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3月19日,她连续作战两昼夜,主编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5月4日,她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5月10日,她在专业杂志上开辟了第一个非典专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陈菊梅坚持要去前线,到达灾区后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建议。[1]

人物逝世

2021年11月5日9时20分,陈菊梅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1]

主要成就

陈菊梅陈菊梅陈菊梅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首创“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首个发现并应用“五味子降酶”,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惊人奇迹。

她主编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名称 备注
2014年 二等功 习近平签署通令授予
2003年12月 特殊贡献奖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授予
2003年10月 巾帼抗非典先进个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授予
2003年7月 总后“优秀共产党员” ---
2000年12月 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
2000年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奖状 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
1999年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奖状 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
1992年 总后“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 ---

学术任职

时间 荣誉名称 备注
2014年 二等功 习近平签署通令授予
2003年12月 特殊贡献奖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授予
2003年10月 巾帼抗非典先进个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授予
2003年7月 总后“优秀共产党员” ---
2000年12月 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
2000年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奖状 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
1999年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奖状 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
1992年 总后“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 ---

社会活动

陈菊梅陈菊梅曾任国家和军队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军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肝炎防治技术指导组组长、PLA“总后勤部科技咨询、人才评鉴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传染病信息》杂志总编辑、《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中国肝炎基金会人工肝与血液净化科技攻关专项基金”评审专家。[1][2][3]

人物评价

2017年1月,陈菊梅及菊梅医生集团共同发起了非公募慈善机构——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该机构旨在推动基层慢病管理、医学人才培养和诊疗技术推广,发展疾病防治的普惠教育、医疗救助及健康扶贫事业。[1]

词条图册

陈菊梅陈菊梅陈菊梅是一名军医,是医生,也是战士。无论前方是什么情况,只要人民有需要,战士永远冲锋在前,从不退缩,陈菊梅亦是如此。(中华儿女报刊社评)[2]

陈菊梅,人如其名,美丽而高洁。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与可怕的传染病缠斗了63年,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却没有因此拿过一枚军功章。(《光明日报》评)[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