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中文名 武汉大学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直属高校、七校联合办学、自主招生等、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2017年、2022年)、强基计划(2020年)
现任校长 张平文
外文名 WuhanUniversity
所属地区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创办人 张之洞
学校类型 综合类
教育部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
院校代码 10486
党委书记 黄泰岩
校址 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街道八一路299号
专职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
创办时间 1893年
录取批次 本科一批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简称 武大(WHU)
类别 公立大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清末民国

武大美景武大美景(12)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

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2]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12]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

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拥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

武汉大学樱花武汉大学樱花(13)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4年,武汉大学首开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结束了封建社会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轰动全国。同年,武汉大学体育由于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

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

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

1938年,因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武汉大学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并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建国之后

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继续办学。

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大学考察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大学考察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2年,南昌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著名教育家李达为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主持校政达13年之久,成为百年武大历史上迄今任职期最长的校长。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设计部分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武汉大学的校园建筑武汉大学的校园建筑(11)1980年5月,武汉大学与法国政府代表团在武汉签署《会谈纪要》,武汉大学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开了武汉大学与法国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在各领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在校内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交流,使武大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武汉大学也是自1978年起,中国第一所实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13]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成立新闻系。

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并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观学校自主创新成果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观学校自主创新成果展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举行百年校庆盛典。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同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均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均通过了“211工程”的评审)

武汉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武汉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2001年2月13日,正式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12月,经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14]

200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确定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标志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标志2016年9月20日,由国家保密局、湖北省国家保密局、武汉大学共同打造的国家保密学院、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武汉基地正式落户武大。9月27日,武汉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拟建立武汉大学深圳校区。10月20日,雷军向母校捐款9999.9999万元建设科技楼。[15]

2017年1月,全球CEO母校排名,武汉大学跻身全球第七,亚洲第一。9月16日,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9月21日,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11月,武汉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16]10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揭牌仪式举行;11月,武汉大学楚剧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0年1月,首批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9月,入选健康扶贫联盟;[17]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6月,武汉大学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8]12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日前正式落户武汉大学,著名考古学者樊锦诗任名誉院长。[19]

2021年8月,陈东升携泰康保险集团,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用于支持武大建设一流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20]10月30日,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暨第一批科技人才项目签约活动在江阴市青阳镇隆重举行;[21]12月30日,由武汉大学等组成的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22]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武汉大学在列。[23]

2023年3月12日,天文学学科前沿高峰学术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全国多所高校、研究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山,共同见证武汉大学成立天文学系,探讨天文学发展方向。武汉大学天文学系成立后,系主任一职由朱宗宏教授担任。[24]4月12日,武汉大学数字化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揭牌。 [25]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13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 [26][27]

                                                                                学院设置

学部

下属院系

人文科学学部

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国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含国家保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学院 [23]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健康学院(对外保留“HOPE护理学院”牌子) [28]  、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研究院

跨学科类

弘毅学堂、微电子学院

参考资料: [28]

                                                                                       武汉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直属学系

开设专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现代哲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

武汉大学国学院

国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翻译、西班牙语 [29]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设计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表演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保险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 [30]

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社会工作 [31]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事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含国家保密学院)

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含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化学工程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32]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波传播与天线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导航工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

印刷工程、包装工程

武汉大学医学部

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药学、护理学、全球健康、生物制药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参考资料: [33]

师资力量

学部

下属院系

人文科学学部

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国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含国家保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学院 [23]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健康学院(对外保留“HOPE护理学院”牌子) [28]  、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研究院

跨学科类

弘毅学堂、微电子学院

学科建设

学院/直属学系

开设专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现代哲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

武汉大学国学院

国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翻译、西班牙语 [29]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设计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表演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保险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 [30]

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社会工作 [31]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事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含国家保密学院)

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含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化学工程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32]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波传播与天线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导航工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

印刷工程、包装工程

武汉大学医学部

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药学、护理学、全球健康、生物制药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参考资料: [33]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总数7468人,其中专任教师3875人,其中正副教授3145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1][34][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邓子新、龚健雅、舒红兵、朱玉贤、张平文、夏军、徐红星、窦贤康、周翔、宋保亮 [35][36]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茆智、李建成、李晓红 [35][36]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彭斐章、冯天瑜、宗福邦、胡德坤、马费成、於可训、汪信砚、陈伟、陈传夫 [37]

国家级教学名师:石云霞、汪存信、姚端正、樊明文、郭齐勇、李征航、孟勤国、马费成、赵林、罗以澄、刘耀林、丁俊萍、何炎祥、边专、程功臻、李建中、佘双好、董卫国 [3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超江、邓子新、龚健雅、易帆、李建成、吕应堂、赵少荣、李晓红、邹恒甫、孙元章、谭铮、于刚、舒红兵、刘胜、陈化、庞代文、赵兴中、陈政、孙蒙祥、邓晓华、刘正猷、周翔、卢欣、徐宝文、刘梦赤、冯钰锜、徐红星、周创兵、王高峰、黄双全、张绍东、朱宗宏、赵会江、郭德银、汪国平、宋保亮、刘勇、何怡刚、章晓联、雷爱文、窦贤康、庄林、杨楚罗、张先正、卢文波、刘义、李典庆、张希承、李振、施闯、汪的华、李红良、蓝柯、王春江、姜卫平、熊立华、刘志洪、黄卫华、方德斌、卿国良、夏军强、杨必胜、陈明周、周伟、张小红、王密、陈益峰、袁志刚、陈实、缪小平、肖湘衡、付磊、邓鹤翔、倪彬彬、耿江辉、刘胡丹、张玉峰 [39]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2人次,含连任):周翔、吴建国、周创兵、刘奋勇、张良培、庞代文、郭德银、孙蒙祥、李建成、单杰、李德毅、龚健雅、舒红兵、陈智、李德仁、何克清、郭林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李晓红、刘正猷、赵兴中、谭铮、庞代文、黄进、李建成、曾国安、周创兵、舒红兵、艾廷华、肖永平、郭林、张绍东、章晓联、朱庆、周翔

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
序号 团队名称 带头人 获批时间
1 口腔内科教学团队 樊明文 2007
2 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马费成
3 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黄进
4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李德仁 2008
5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陈向东
6 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石云霞
7 物理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姚端正 2009
8 卫星导航定位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征航
9 西方哲学教学团队 赵林
10 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 汪晖
11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程功臻 2010
12 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耀林
13 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 罗以澄[40]

合作交流

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
序号 团队名称 带头人 获批时间
1 口腔内科教学团队 樊明文 2007
2 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马费成
3 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黄进
4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李德仁 2008
5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陈向东
6 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石云霞
7 物理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姚端正 2009
8 卫星导航定位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征航
9 西方哲学教学团队 赵林
10 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 汪晖
11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程功臻 2010
12 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耀林
13 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 罗以澄[40]

学术研究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武汉大学有1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6]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51个参评学科中,19个学科排名A类,26个学科排名B类,6个学科排名C类。A类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七。19个A类学科中,A+学科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A学科4个:法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A-学科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工商管理。 [41]

  •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

湖北省重点学科(36个,一级学科,不含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哲学 生态学 应用经济学 力学 法学 机械工程
政治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社会学 电气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学 建筑学 中国语言文学 土木工程 外国语言文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新闻传播学 城乡规划学 考古学 软件工程 中国史 基础医学
世界史 临床医学 数学 口腔医学 物理学 药学
化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地理学 工商管理 地球物理学 公共管理

参考资料:[42]

  • 学位点
学术学位点(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4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58个)
代码及名称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授权级别
01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博士一级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哲学心理学
国学 仅授博士
02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博士一级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博士一级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含税收学)
金融学(含保险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金融工程
保险学 仅授博士
房地产经济学 硕士二级
03法学 法学 法学理论 博士一级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知识产权法学
体育法学 仅授博士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博士一级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社会学 社会学 硕士一级
人类学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社会工作
社会学 博士二级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博士一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4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 硕士一级
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学
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 硕士一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0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博士一级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 仅授博士
写作学 博士二级
对外汉语教学 硕士二级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博士一级
俄语语言文学
法语语言文学
德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硕士二级
翻译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博士一级
传播学
广告与媒介经济 仅授博士
跨文化传播学 仅授博士
数字媒介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 硕士二级
06历史学 考古学 考古学 博士一级
中国史 中国史 博士一级
世界史 世界史 博士一级
07理学 数学 基础数学 博士一级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物理学 理论物理 博士一级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医学物理
化学 无机化学 博士一级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化学生物学
应用化学 仅授博士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博士一级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监测与规划
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博士一级
空间物理学
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
生物学 植物学 博士一级
动物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硕士一级
生态学 生态学 博士一级
统计学 统计学 博士一级
08工学 力学 固体力学 博士一级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 博士一级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硕士二级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硕士一级
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硕士二级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一级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纳米科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博士一级
动力机械及工程 硕士二级
流体机械及工程
核能发电工程 硕士二级
能源动力水质工程 仅授博士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一级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技术 仅授博士
电力建设与运营 仅授博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 博士一级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一级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二级
系统工程 博士二级
导航、制导与控制 硕士二级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硕士二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博士一级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安全
安防应急信息技术
建筑学 建筑学 博士一级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硕士二级
土木工程 岩土工程 博士一级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工程管理 硕士二级
水利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博士一级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工结构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博士一级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 硕士二级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艺 硕士二级
应用化学 博士二级
轻工技术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硕士二级
制浆造纸工程 硕士二级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硕士二级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 博士一级
环境工程
包装与环境工程 硕士二级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硕士一级
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 博士一级
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学 博士一级
景观与公共艺术 硕士二级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博士一级
图像传播工程
10医学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博士一级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物毒理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 博士一级
儿科学
老年医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麻醉学
急诊医学
重症医学
口腔医学 口腔基础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
牙体牙髓病学 仅授博士
口腔颌面外科学 仅授博士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硕士一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卫生毒理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博士二级
全球健康 硕士二级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 硕士二级
药学 药物化学 硕士一级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理学
药事管理学 硕士二级
临床药学 硕士二级
中药学 中药学 硕士一级
护理学 护理学 硕士一级
12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一级
电子商务
服务科学 仅授博士
工商管理 会计学 博士一级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博士一级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公共经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宏观质量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图书馆学 博士一级
情报学
档案学
出版发行学
信息资源管理
13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 硕士一级
设计学 设计艺术学 硕士二级

                                                                                             专业学位点

学科门类 学科名称 学位授权
02经济学 金融 硕士
应用统计 硕士
税务 硕士
国际商务 硕士
保险 硕士
资产评估 硕士
审计 硕士
03法学 法律 硕士
社会工作 硕士
04教育学 教育三个专业领域: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管理 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05文学 翻译 硕士
新闻与传播 硕士
出版 硕士
06历史学 文物与博物馆 硕士
08工学 建筑学 学士、硕士
工程23个工程领域: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物流工程、制药工程、工业设计工程 硕士
城市规划 硕士
10医学 临床医学 博士、硕士
口腔医学 博士、硕士
公共卫生 硕士
护理 硕士
药学 硕士
中药学 硕士
12管理学 工商管理(mba/emba) 硕士
公共管理 硕士
会计 硕士
旅游管理 硕士
图书情报 硕士
工程管理 硕士
13艺术学 艺术 硕士
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其中工程硕士领域23个),学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科研平台

湖北省重点学科(36个,一级学科,不含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哲学 生态学 应用经济学 力学 法学 机械工程
政治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社会学 电气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学 建筑学 中国语言文学 土木工程 外国语言文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新闻传播学 城乡规划学 考古学 软件工程 中国史 基础医学
世界史 临床医学 数学 口腔医学 物理学 药学
化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地理学 工商管理 地球物理学 公共管理

科研成果

学术学位点(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4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58个)
代码及名称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授权级别
01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博士一级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哲学心理学
国学 仅授博士
02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博士一级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博士一级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含税收学)
金融学(含保险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金融工程
保险学 仅授博士
房地产经济学 硕士二级
03法学 法学 法学理论 博士一级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知识产权法学
体育法学 仅授博士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博士一级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社会学 社会学 硕士一级
人类学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社会工作
社会学 博士二级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博士一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4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 硕士一级
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学
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 硕士一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0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博士一级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 仅授博士
写作学 博士二级
对外汉语教学 硕士二级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博士一级
俄语语言文学
法语语言文学
德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硕士二级
翻译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博士一级
传播学
广告与媒介经济 仅授博士
跨文化传播学 仅授博士
数字媒介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 硕士二级
06历史学 考古学 考古学 博士一级
中国史 中国史 博士一级
世界史 世界史 博士一级
07理学 数学 基础数学 博士一级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物理学 理论物理 博士一级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医学物理
化学 无机化学 博士一级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化学生物学
应用化学 仅授博士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博士一级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监测与规划
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博士一级
空间物理学
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
生物学 植物学 博士一级
动物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硕士一级
生态学 生态学 博士一级
统计学 统计学 博士一级
08工学 力学 固体力学 博士一级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 博士一级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硕士二级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硕士一级
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硕士二级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一级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纳米科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博士一级
动力机械及工程 硕士二级
流体机械及工程
核能发电工程 硕士二级
能源动力水质工程 仅授博士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一级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技术 仅授博士
电力建设与运营 仅授博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 博士一级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一级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二级
系统工程 博士二级
导航、制导与控制 硕士二级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硕士二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博士一级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安全
安防应急信息技术
建筑学 建筑学 博士一级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硕士二级
土木工程 岩土工程 博士一级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工程管理 硕士二级
水利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博士一级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水工结构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博士一级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 硕士二级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艺 硕士二级
应用化学 博士二级
轻工技术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硕士二级
制浆造纸工程 硕士二级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硕士二级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 博士一级
环境工程
包装与环境工程 硕士二级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硕士一级
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 博士一级
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学 博士一级
景观与公共艺术 硕士二级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博士一级
图像传播工程
10医学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博士一级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药物毒理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 博士一级
儿科学
老年医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麻醉学
急诊医学
重症医学
口腔医学 口腔基础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
牙体牙髓病学 仅授博士
口腔颌面外科学 仅授博士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硕士一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卫生毒理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博士二级
全球健康 硕士二级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 硕士二级
药学 药物化学 硕士一级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理学
药事管理学 硕士二级
临床药学 硕士二级
中药学 中药学 硕士一级
护理学 护理学 硕士一级
12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一级
电子商务
服务科学 仅授博士
工商管理 会计学 博士一级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博士一级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公共经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宏观质量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图书馆学 博士一级
情报学
档案学
出版发行学
信息资源管理
13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 硕士一级
设计学 设计艺术学 硕士二级

学术资源

学科门类 学科名称 学位授权
02经济学 金融 硕士
应用统计 硕士
税务 硕士
国际商务 硕士
保险 硕士
资产评估 硕士
审计 硕士
03法学 法律 硕士
社会工作 硕士
04教育学 教育三个专业领域: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管理 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05文学 翻译 硕士
新闻与传播 硕士
出版 硕士
06历史学 文物与博物馆 硕士
08工学 建筑学 学士、硕士
工程23个工程领域: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物流工程、制药工程、工业设计工程 硕士
城市规划 硕士
10医学 临床医学 博士、硕士
口腔医学 博士、硕士
公共卫生 硕士
护理 硕士
药学 硕士
中药学 硕士
12管理学 工商管理(mba/emba) 硕士
公共管理 硕士
会计 硕士
旅游管理 硕士
图书情报 硕士
工程管理 硕士
13艺术学 艺术 硕士
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其中工程硕士领域23个),学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

文化传统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武汉大学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5门、省级精品课程9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

  • 质量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9][43]

湖北省品牌专业(14个):信息安全、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法学、图书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物理学、口腔医学、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44]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生物学、经济管理、化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图书情报、电工电子、水利水电工程、测绘[45]

湖北省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包括9个国家级):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力学、基础医学、法学、临床技能、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与设计、药学、中国语言文学、遥感信息工程[46][47][48]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电力生产过程、网络安全

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网络安全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

文科:历史学、哲学

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科学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

武汉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批准年份
1 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李建成 2007
2 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 邹恒甫、邹薇
3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陈伟 2008
4 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王建波
5 理论经济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 曾国安
6 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王瀚东 2009
国家级精品课程(65门)
序号 名称 获奖年度 负责人
1 数学物理方法 2004 姚端正
2 中国哲学史 2005 李维武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5 丁俊萍
4 海商法 2007 张湘兰
5 新闻采访学 2007 罗以澄
6 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 2010 吴产乐
7 行政学原理 2008 丁煌
8 西方文化概论 2008 赵林
9 宗教学概论 2008 段德智
10 信息检索 2010 黄如花
11 目录学概论 2004 彭斐章
12 国际公法 2010 余敏友
13 金融工程 2007 叶永刚
14 工程水文学 2008 宋星原
15 国际私法 2006 黄进
16 世界近代史 2010 向荣
17 物理大地测量学 2007 李建成
18 地理信息系统 2005 胡鹏
19 中国古代史 2009 杨果
20 GPS原理 2006 李征航
21 摄影测量学 2005 袁修孝
22 化学工程基础 2009 罗运柏
23 编译原理 2005 何炎祥
24 公共管理学 2008 黎民
25 水力学 2006 李大美
26 法理学 2005 汪习根
27 动物生物学 2004 黄诗笺
28 遥感原理与应用 2006 孙家抦
29 印刷概论 2008 万晓霞
30 大地测量学基础 2009 郭际明
31 物理化学 2005 汪存信
32 微生物学 2003 沈萍
33 口腔生物学 2006 边专
34 管理学 2007 谭力文
3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2008 陈国恩
36 信息服务与用户 2007 胡昌平
37 水利工程施工 2005 胡志根
38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李燕萍
39 测绘学概论 2007 宁津生
40 信息资源建设 2008 肖希明
41 广告经营学 2009 张金海
42 土地信息系统 2008 刘耀林
43 密码学 2009 张焕国
44 数值分析 2009 邹秀芬
45 信息管理学基础 2005 马费成
46 西方经济学 2008 马颖
47 环境化学 2009 邓南圣
48 社会保险 2005 邓大松
49 牙体牙髓病学 2003 樊明文
50 生物化学 2007 张楚富
51 精密机械设计 2010 许贤泽
52 大学化学实验 2007 席美云
53 分子生物学 2006 刘青珍
54 世界经济概论 2006 张彬
55 西方哲学史 2006 赵林
56 生命科学导论 2008 黄诗笺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7 汪信砚
58 信息计量学 2008 邱均平
59 电子文件管理 2006 刘家真
60 中国近现代史 2008 宋俭
61 分析化学 2007 张华山
62 电气工程基础 2009 刘涤尘
63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2009 徐礼华
64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2008 邱卫宁
65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2007 刘培德
  • 教学成果

2000年至2014年,武汉大学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其中,2001年一[50]等奖2项、二等奖10项;2005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09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2014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1]

学校领导

武汉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现任领导

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批准年份
1 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李建成 2007
2 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 邹恒甫、邹薇
3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陈伟 2008
4 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王建波
5 理论经济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 曾国安
6 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王瀚东 2009

历任领导

国家级精品课程(65门)
序号 名称 获奖年度 负责人
1 数学物理方法 2004 姚端正
2 中国哲学史 2005 李维武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5 丁俊萍
4 海商法 2007 张湘兰
5 新闻采访学 2007 罗以澄
6 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 2010 吴产乐
7 行政学原理 2008 丁煌
8 西方文化概论 2008 赵林
9 宗教学概论 2008 段德智
10 信息检索 2010 黄如花

校区环境

11 目录学概论 2004 彭斐章
12 国际公法 2010 余敏友
13 金融工程 2007 叶永刚
14 工程水文学 2008 宋星原
15 国际私法 2006 黄进
16 世界近代史 2010 向荣
17 物理大地测量学 2007 李建成
18 地理信息系统 2005 胡鹏
19 中国古代史 2009 杨果
20 GPS原理 2006 李征航

学校荣誉

21 摄影测量学 2005 袁修孝
22 化学工程基础 2009 罗运柏
23 编译原理 2005 何炎祥
24 公共管理学 2008 黎民
25 水力学 2006 李大美
26 法理学 2005 汪习根
27 动物生物学 2004 黄诗笺
28 遥感原理与应用 2006 孙家抦
29 印刷概论 2008 万晓霞
30 大地测量学基础 2009 郭际明

获得荣誉

31 物理化学 2005 汪存信
32 微生物学 2003 沈萍
33 口腔生物学 2006 边专
34 管理学 2007 谭力文
3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2008 陈国恩
36 信息服务与用户 2007 胡昌平
37 水利工程施工 2005 胡志根
38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李燕萍
39 测绘学概论 2007 宁津生
40 信息资源建设 2008 肖希明
41 广告经营学 2009 张金海
42 土地信息系统 2008 刘耀林
43 密码学 2009 张焕国
44 数值分析 2009 邹秀芬
45 信息管理学基础 2005 马费成
46 西方经济学 2008 马颖
47 环境化学 2009 邓南圣
48 社会保险 2005 邓大松
49 牙体牙髓病学 2003 樊明文
50 生物化学 2007 张楚富
51 精密机械设计 2010 许贤泽
52 大学化学实验 2007 席美云
53 分子生物学 2006 刘青珍
54 世界经济概论 2006 张彬
55 西方哲学史 2006 赵林
56 生命科学导论 2008 黄诗笺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7 汪信砚
58 信息计量学 2008 邱均平
59 电子文件管理 2006 刘家真
60 中国近现代史 2008 宋俭
61 分析化学 2007 张华山
62 电气工程基础 2009 刘涤尘
63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2009 徐礼华
64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2008 邱卫宁
65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2007 刘培德

获得排名

对外交流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武汉大学共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12年与美国杜克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昆山杜克大学,该校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51]

武汉大学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四所孔子学院。 [50]

2009年4月,武汉大学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完成“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暨汉语一二三”网站、“汉语应用文写作软件”、“汉语HSK考试学习卡”等教学产品,部分产品参加了全球孔子学院教育资源和其他展览。[52]

两岸交流武大与外交流相关图片武大与外交流相关图片(6)

2023年3月30日下午,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造访武汉大学,并与学校学生交流座谈。[53]

报考条件

知名校友

截至2022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3个):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病毒学(联合)、杂交水稻(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多媒体软件、国家卫星定位系统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武汉大气遥感

国家高端智库(1个):国际法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词条图册

2010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归一化影响因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38倍,篇均被引次数达到16.8次,超过同期斯坦福大学化学领域的表现(该校化学领域影响因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8倍,篇均被引12.1次);自主创新方面,新增主持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1项,新增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3项。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22年2月27日11点06分,长征八号遥二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这22颗卫星中,有一颗特别受湖北人关注,它就是武汉大学牵头、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研制的“启明星”微纳卫星。[54]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成果例举
获奖项目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获奖人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2012年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杨代常等
红莲型杂交水稻珞优8号的选育与利用 2012年 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十大成果奖 朱英国、朱仁山
作物复杂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QTL定位新方法研究 2012年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胡中立
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珞优8号选育与利用 2011年 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朱英国等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展与利用研究 2011年 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 何光存等
莲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2010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胡中立等
莲藕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 2009年 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胡中立等
野生稻资源研究与重要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2008年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何光存等
植物钙和钙调素调控蛋白激酶的性质和功能研究 2007年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吕应堂等
植物基因染色体定位和编程性细胞死亡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2006年 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受奖项目(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宋运淳等
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 2005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弘远等
植物细胞在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下的损伤及其耐性机理研究 2004年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王建波等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红莲优6号选育、研究和利用 2004年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朱英国等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 2003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朱英国等
植物受精与早期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 2003年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杨弘远等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 2002年 中国高校科技发明奖一等奖 朱英国等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实验室成果列举
获奖项目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获奖人
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创兵、陈益峰
江湖冲积过程联动机理与关键调控技术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义天、谈广鸣
高混凝土坝整体稳定安全控制新理论及工程应用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常晓林、周伟、赖国伟
水电站过渡过程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200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建东、赖旭、程永光
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创兵、肖明、卢文波、陈益峰
巨型机组水电站建筑结构关键技术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伍鹤皋
岩体爆破振动效应定量评价理论与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卢文波
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义天
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槐文信
紊流模拟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槐文信
海河流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与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2013 大禹水利科学一等奖 杨金忠、黄介生、伍靖伟
三峡水库汛末提前蓄水水文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3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郭生练、刘攀
高堆石坝变形宏细观机制与全过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 2013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伟、常晓林
大尺度高精度河道水流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2013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槐文信、李义天、曾玉红、钱忠东
巨型水库群洪水资源调控与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3 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攀、郭生练、熊立华、陈华、刘德地、梅亚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