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顺从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这些启示被圣门弟子收集、汇编成《古兰经》。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经文强调的主旨是真主独一。他超绝万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义上以物配主,则是不可宽恕的大罪;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收集圣训的活动始于早期,至9世纪下半叶,随着圣训学的发展,出现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社会伦理和学说思潮的经典依据。[1]
对经、训的理解差异,曾引起长期的教义争论,并兴起不同的学派或教派。唯理主义的穆尔太齐赖派一度成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学派,但遭到正统派的反对。而后出现维护正统教义的艾什尔里学派、马图里迪学派和塔哈维学派共同奠定逊尼派的教义学基础。伊斯兰教信仰的吉卜利勒天使穆罕默德十分注重实际,伊斯兰教对信徒顺从真主而规定的宗教信仰和义务,朴实而易行。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是唯一真实的主宰;信仰吉卜利勒为首的众天使;信仰《古兰经》和以前的诸经典为天启;信仰众先知和穆罕默德为封印先知;信仰死者复活和审判、后世的奖惩。有的还加上信仰一切皆由真主前定。宗教义务就是称为信仰支柱的五功:信仰作证(念清真言),谨守拜功(每日5次);完纳天课(法定施舍),封斋节欲(每年一月),朝觐天房(一生1次);为主道而奋斗,
麦加那些壮观的场面(17张)即圣战,早年曾是重要的宗教义务。这些仅是最基本的义务,而伊斯兰教法,即真主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部诫命,还有更为广泛的要求。教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应尽义务的体系。因此,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伊斯兰教法严格,对于一个穆斯林,他口中吐了脏字儿就应该向主做忏悔,在背后谈论别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饮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无故伤人、杀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真主、遵纪守法的人。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为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也是逊尼派;什叶派的大国为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一、承认穆圣(算烂拉胡而来习我散来埋)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真主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等德行的。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上。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人口5500万(1989)。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等。居民98%信奉伊斯兰教,立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语言分为波斯语、突厥语和阿拉伯语3种,官方语言为波斯语。首都德黑兰。
4伊朗简介
伊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波斯古典文化。
在阿拉伯人未征服前,由萨珊王朝统治,居民大多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少数信奉摩尼教、佛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等。
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征服伊拉克后,继续向波斯本土推进。642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派将领努尔曼·本·穆卡林统率军队向波斯萨珊军队进攻,在哈马丹以南的尼哈万德战役中大败波斯军队,相继占领胡泽斯坦、阿瓦士、伊斯法罕,其他地区的官兵纷纷归顺伊斯兰教并纳贡称臣。651年萨珊王朝灭亡,伊朗全境为阿拉伯人征服,成为阿拉伯帝国一个行省,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随之传播。起初,阿拉伯统治者允许当地居民在接受纳税并臣服的条件下,保留原有的宗教信仰。
(661~750)统治时,呼罗珊总督古太白·伊本·穆斯林镇压了波斯各地的动乱后,以波斯为基地,征服了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仅在波斯封建上层和城市居民中传播,农村居民大多仍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什叶派在波斯各地建立了传教中心。8世纪中叶,呼罗珊爆发了艾布·穆斯林领导的反对伍麦叶王朝统治的起义。阿拉伯贵族艾布·阿拔斯利用这次起义,推翻了伍麦叶王朝,750年建立
(750~1258)。在阿拔斯王朝统治前期,伊朗成为其东方行省,派总督管理,大批阿拉伯人移居伊朗,与波斯人通婚;在主要城市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各地的司法和教务,从而加速了伊朗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到12世纪伊斯兰教成为伊朗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伊朗的科学文化成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源流之一,而伊朗文化又吸收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伊朗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对阿拔斯王朝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阿拔斯王朝的各级官员和宫廷学者多为波斯人,波斯的巴尔马克家族3代先后担任哈里发的大臣,掌握实权达半个多世纪。从9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中央权力日渐衰落,在波斯及邻近地区,相继出现了地方割据王朝,与巴格达哈里发分庭抗礼。820~872年,塔希尔王朝统治呼罗珊等地,9世纪后期,萨法尔王朝据有呼罗珊、赫拉特、克尔曼、法尔斯、伊斯法罕等地,874~999年,萨曼王朝统治呼罗珊、泰伯里斯坦、赫拉特和中亚河中地区,以布哈拉为中心。阿富汗突厥人建立的
(962~1186)推翻萨曼王朝后,统治呼罗珊、泰伯里斯坦、河中地区和印度北部。控制伊朗西部的则是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什叶派的力量得到了发展。这些王朝在伊朗各地推行伊斯兰化的政策,奖掖学术,形成伊朗伊斯兰文化的多中心。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来到呼罗珊,于1055年入主巴格达,取代布韦希王朝统治,建立了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王朝波斯血统的首相尼扎姆·穆勒克改革行政、经济,在巴格达和内沙布尔设立尼扎米亚大学,传播逊尼派教义。12世纪末,花刺子模沙王朝夺取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灭花刺于模沙王朝和伊斯玛仪派的木乃夷国。1258年蒙古旭烈兀攻占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以伊朗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在合赞汗和完者都统治时,支持什叶派,在大不里士设立学校、医院和天文台,促进了伊朗伊斯兰文化的发展。14世纪30年代,伊儿汗国分裂。在法尔斯、克尔曼、库尔德斯坦有穆扎法尔王朝(1313~1393),在呼罗珊有沙尔毕达尔王朝。1380~1393年,帖木儿帝国征服伊朗全境,推行逊尼派教义。后土库曼的黑羊王朝(约1375~1469)占领伊朗西部和中部。1467~1468年,白羊王朝先后战败黑羊王朝和帖木儿后裔艾布·赛义德,遂统治伊朗东部、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等。
10伊斯玛仪一世
1502年,阿塞拜疆的阿达比尔地区萨法维教团首领伊斯玛仪一世(?~1524)灭白羊王朝,在大不里士创建萨法维王朝(1502~1736),其领土除伊朗外,还包括安纳托利亚东部、阿塞拜疆及伊拉克东部。王朝以什叶派为国教,奉行十二伊玛目派教义,实行政教合一制,国王为最高政教领袖。王朝实行什叶派教法,各地法官由国王任命,赋予什叶派长老以宗教特权。各地大清真寺由什叶派毛拉主持,主麻日礼拜向阿里祝福。为抵制逊尼派的势力,对各地的逊尼派及苏菲派的学者加以歧视和迫害。王朝确立了什叶派的节日、圣地及宗教制度,最终完善了十二伊玛目派教义和教法。王朝倡导波斯文化复兴,以波斯语作为国语。首都伊斯法罕及大不里士、内沙布尔、设拉子、库姆、图斯等城成为什叶派的宗教及学术文化中心。1736年,呼罗珊阿夫沙尔部落首领纳迪尔将入侵的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并收复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失地,建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后伊朗的南部和西部则为桑德王朝(1750~1794)所统治。1796年,卡扎尔王朝先后灭阿夫沙尔王朝和桑德王朝,控制了伊朗全境。19世纪中叶,英、俄势力入侵,20世纪初,伊朗沦为半殖民地。1848年,伊朗爆发了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领导的巴布教派起义。1925年,哥萨克军官礼萨·巴列维废黜卡扎尔王朝国王,建立巴列维王朝(1925~1979)。国王专权,效法西方实行世俗化和所谓“白色革命”的经济改革政策,限制宗教活动和没收宗教界财产。后因经济失控恶化,民不聊生,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引起全国动乱。1979年1月巴列维国王被迫出逃。同年2月11日,伊朗什叶派领袖大阿亚图拉·霍梅尼从法国返回国内接管政权,组建临时政府。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后制定新宪法。宪法规定,以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教义为立国准则,实行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权高于一切,霍梅尼为终身最高宗教领袖,拥有最高权力:穆智台希德掌管政府权力,在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实行“全盘伊斯兰化”。
在伊朗穆斯林中,什叶派占总人数的95%以上,其中十二伊玛目派占85%以上,其余为伊斯玛仪派、栽德派、巴哈派和巴布派。十二伊玛目派穆斯林在教法上分别遵奉乌苏勒派(占80%)和艾赫巴里派(占20%)。逊尼派约占穆斯林总数的5%,主要是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和土库曼人等。在教法上,逊尼派穆斯林分属于沙斐仪教法学派(占60%)和哈乃斐教法学派(占40%),国家在首都德黑兰和各省设立宗教法庭,由教法官执掌,依教法裁决民事及有关宗教的案件。欧莱玛(即宗教学者)阶层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的主要官员大多由高级欧莱玛担任。全国有8万多座清真寺。清真寺、圣墓均有大量瓦克夫土地及不动产,宗教课税为宗教基金的主要来源。宗教教育分为三级:初级教育一般在清真寺中招收儿童,学习波斯文经典和普通知识,中等教育在所设的各种专科宗教学校中进行,培养中级宗教职业者,在库姆、马什哈德两圣地和伊斯法罕设有高等伊斯兰经学院,培养高级公职宗教职业者和政府官员。欧莱玛的高级职称(如阿亚图拉)由库姆伊斯兰经学院的最高长老委员会授予。伊朗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出版有大量伊斯兰经籍和期刊。伊朗为“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世界伊斯兰大会”的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