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墙五堡

边墙五堡

别名 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位于山西大同。

  始建于明代,是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它们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长城沿线上,每堡相距25里。

  镇边堡东接阳高县,堡城周长1公里;镇川堡东接镇边堡十六墩,堡城周长也为1公里;宏赐堡东接镇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长1.5公里;镇鲁堡东接宏赐堡十五墩;镇河堡东接镇鲁堡二十墩。在这里,可以尽览塞外风光,了解古代行军作战的知识。

五堡介绍

  镇边堡位于大市镇大一村。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2米,东西宽215米,周长1054米,城内占地面积67080平方米。城墙高5米,基宽5.6米,顶宽3.3米,内外用石头包砌,中夯黄土。城墙四隅各设有一方形角台。南墙中部开有一门,宽5米,门额上刻“镇边堡”三字。西墙北部设有马面。城门已毁。北面墙体保存较为完整。东、南、西面墙多塌毁近半,有部分墙段无存。

  镇川堡原名水尽头,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镇川口东至高阳镇边堡(边墙五堡之一)30里;西至弘赐堡20里;南至大同50里;北至边墙5里。今堡破坏严重,砌砖全部被拆毁,夯土城墙西侧、南侧已毁为平地,东侧墙半毁,仅北侧墙多残存。

  宏赐堡亦称红寺堡,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宏赐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此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大同镇城的安危。

  宏赐堡口东至镇川堡20里;西至镇鲁堡20里;南至大同60里;北镇羌堡20里。今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已成豁口状。

历史沿革

  镇鲁堡原名护村,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史载:"镇虏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十四年(1586)包砖。周二里有奇,墙高四仗。"此城周长是250米见方。墙体高厚,当年非常宏伟。与史书记载相近。城西开一门,有瓮城。镇虏堡当初,"设守备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二百四十五员名,马骡四十七匹头。无边。只管火路墩七座。"大同五堡虽然地势平夷无险可恃,如果敌虏一旦突入拒墙,不测之祸必延及本堡,进而危及云岗和大同。所以镇虏堡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镇河堡原名沙河,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史载:"镇虏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设,万历十四年(1586)包砖。边墙五堡(镇边、镇川、弘赐、镇鲁、镇河)是内蒙高原通向内陆的重要战略要地、交通要道,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明时始终受到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扰,明代统治者为了对付元朝后裔的残余势力和东北方向女真部落的崛起,用尽全力加强边防建设。

  镇河堡东至镇鲁堡25里;西至破鲁堡20里;南至大同40里;北至据墙堡40里。镇河堡在云冈古窟至内蒙集宁公路省路的右侧,御河之西,东接镇鲁堡二十墩,距镇鲁堡25里,西邻三墩、土沟、四墩、七墩,北对罗村西山,南直雷公山。堡城周长2里3分,高2丈5尺,厚2丈5尺,城墙内黄土夯实。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