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我们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去考察,都会发现它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的、地域的差异性。
所谓区域文化,即不同土地界域内的文化。这种文化,由于受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习俗和语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影响,必然会形成一些有别于其它地域的、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当然也包括人口的发展)能够产生促进或制约的深刻影响。
温州文化做为一种区域文化,是指在温州地区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具有该地区的文化特点的文化。
温州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内涵构成主要来自于移民文化的影响、道教的享乐主义观念和儒家的现实理性主义思想等几个方面。温州文化做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而存在的标志是以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的出现。
有代表性的温州文化资源举例
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南端,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温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活力城市的温州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座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
温州市名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建都立国,史称东瓯;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公元前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置永嘉郡的同时,郭璞选城址建城,称“斗城”。因为城内外有九座山,环列成北斗星的形状。城里还凿有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相传建成时有白鹿街花而过,故又称“白鹿城”,简称鹿城。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称“温州”。虽隆冬季节仍很温暖,故名温州。
温州的文化和特产
(一)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为过去多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或“盲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时演唱;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演唱。唱大词的时候,用一鼓一板,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温州鼓词有说有唱,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十几种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二)“浙江三雕”之一的黄杨木雕
温州的黄杨木雕首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起称“浙江三雕”。黄杨木雕创始自乐清,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所作太上老君象,是近世温州黄杨木雕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晚清,永嘉艺人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他创作的《济颠和尚》,清宣统元年(1909)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国际比赛上获优等奖。民国四年(1915)另一作品《捉迷藏》又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深受人们的瞩目,从艺者与日俱增。建国后,黄杨木雕发展迅速,技艺更是雨日逐增。
(三)米塑
米塑又称“粉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禽、花鸟的民俗工艺。米塑大小不一,打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并作为馈赠亲友的交际礼物。据传,这一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米塑工艺流程日臻完善,与北方的“面塑”并称为我国食品宿作工艺上的双绝。
(四)矮人松糕
抗日战争后期,温州人谷进芳在五马街口经营松糕,边饮边卖,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口感松软绵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一年四季老少皆宜。因其人个子矮小,遂以矮人松糕出名。
(五)长人馄炖
1930年前后,乐清人陈立标在市区鉄井栏口经营馄炖店,注重质量,馄炖皮薄,馅心新鲜,用料讲究,有紫菜、蛋丝、松肉、浸酒虾米等。所煮馄炖,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其个子高,人称长人馄炖。
(六)李大同双炊糕
李大同双炊糕是瑞安糕点名师李瑞庆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红糖拌匀过筛,撒上桂花,成型切块,经两番炊制而成。其特点:细、软、韧、香、甜,老少皆宜,是温州市名牌食品。
(七)灯盏糕
灯盏糕创制于清朝光绪年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兄弟二人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因糕如灯盏而取名为灯盏糕。其肉馅是猪腿肉和白萝卜丝,也可加鸡蛋。其特点是: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陷爽口,独具风味。此食品是温州独有的特产。
温州的历史名人
(一)素负大节——王十朋
王十朋,温州乐清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字龟龄,因在家乡梅溪讲学,故号梅溪。秦桧死后应试,中绍兴二十七年状元,授健康军节度判官,召为秘书郎、侍御史等职。著述有《春秋尚书论语解》、《梅溪集》等。其墓在浙江省乐清市四都乡梅岱村牛塘山麓。
(二)水心先生——叶适
叶适,温州瑞安人,字正则。晚年居郡城松台山下生姜门外水心村,故又称“水心先生”。南宋的哲学家。他在哲学、史学、文学、政论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成就。提倡对事物做实际考察,反对性理空谈,对程朱之学展开了抨击。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学习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叶適的墓在温州海坦山南麓慈山。
(三)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孙怡让
孙怡让,温州瑞安人,字仲容,号籀庼。清代经济学家、文字学家。同治举人,官刑部主事。其所著的《契文举例》是甲骨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其对墟龟甲学术价值的认识,早于罗振玉、王国维、梦家、郭沫若、胡厚宣诸大家,被称为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他还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这二书为世所重,被公认为“周官学”与“墨学”的权威著作,他的《名原》、《古籀余论》《古籀拾遗》为研究经文之作,《籀庼述林》、《尚书骈枝》、《经迻》、《札迻》等,校释古书,具有颇多的创见,其他的著述还有《九旌古通义》、《永嘉郡记》等。其学术成就,与著名的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启超赞他为“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章太炎称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他为“启后承前一巨儒”。其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孙家的玉海楼为清代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国学大师——戴家祥
戴家祥,字幼和,温州瑞安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经济学家。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治经学和古文字学。他曾为我国古文字研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曾先后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曾校补孙怡让遗著《名原》缺误六百六十六字,为《古籀拾遗》校补缺误近千字,又为《籀庼述林》校补近白处。在研究古文字方面成绩卓越。在他年近90指示,还编著了600万字的《金文大字典》,此书为我国金文研究之集大成之著作,还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
(五)一代词宗——夏承焘
夏承焘,浙江温州人。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1918年温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字工作。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并长期主持东南词学讲座。其著作量非常大,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箋》等都是词学以来少有的专著,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他的代表作有《夏承焘词集》、《天凤阁诗集》,并写了别具特色的《天凤阁学词日记》。他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箋校诸方面均有巨大成就,构筑了完整的词学体系,拓宽了词学研究领域,提高了词学研究水平。他被海内外誉为“一代词学宗师”。
(六)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温州平阳人。著名的教育学家、数学家。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学,开拓了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和空间微分几何等领域,开创了计算几何的研究方向。他还和陈建功教授共同吧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数学系建成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这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数学人才。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微分几何研究集体。苏步青共发表了相关论文168篇,现已出版的有《苏步青论文集》、《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线论》、《一般空间几何学》、《计算几何》、《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共轭网概论》等,有的甚至在国外翻译出版。他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