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名师与高徒
作 者:邓铁涛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87802317727
开本: 16开
定价: 78.00 元
《名师与高徒》内容简介:几千年来,中医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百年来,中医经历了风风雨雨,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新中国成立后又走了不少弯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终于逐渐步入正轨,迈向了新的征途。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中医的投入加大,科技部“863”、“973”项目加大了对中医药项目的资助,各地政府也加强了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中医师带徒的传承工作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事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篇 学术思想
邓铁涛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辨证论治
周仲瑛教授从瘀热阻窍辨治急性脑出血的学术思想
周仲瑛教授“审证求机论治”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吉良晨教授理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晁恩祥调补肺肾法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思路与经验
刘学勤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刘柏龄教授治疗骨伤科疑难杂症学术经验拾遗
梁乃津教授学术思想探讨
谢强教授五官科针灸思想探要
郭赛珊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施杞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邓晋丰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
第二篇 临床研究
邓铁涛经验方微粉制剂浴足降压的非劣性临床研究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2例
调脾护心法对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益气阴活血消瘕治疗CKD3期的临床对照研究
益气扶正、化瘀解毒法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复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脉口服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
消萎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6例临床观察
“胃血止糊剂”治疗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2例临床观察
蒙药达布森-10味水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六经厥阴辨证治疗早中期帕金森病
泻止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新香冲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0例临床观察
健脾益肺冲剂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人参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
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学的数理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男性不育症
经络热度感测和背俞穴针刺调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干预作用
颈后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铍针结合蜡疗治疗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夹脊平衡电针治疗腰椎闯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针刺配合百忧解口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
平衡针刺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2例临床观察
下关穴深刺久留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
薄氏腹针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作用
敷痔散治疗嵌顿痔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与影像学区域定位的相关性分析
艾灵颗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影响的探讨
胃癌767例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
《名师与高徒》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医“治朱病”之说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强调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乎。”中医的这一思想经过历史上各时期的医家努力探索,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治未病”审其义,可以理解为治疗未发乍疾病之体;治疗已经生病但未到一定程度之体;治疗已经存在疾病但未有症状、体征之体。朱师认为,“治未病”思想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预防疾病。通过各种方法,如保养精神、劳逸结合、膳食调理、节欲养精、食药养生、气功、太极拳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日的。二足已病防变。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要及早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三是治疗已经存在但还没有表现出症状和体征的疾病。现在许多疾病可以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早期发现,但一经发现要视具体情况,及时治疗,防止加重。
一门学科或技艺的流传,除了文字、音像等资料的形式外,还有一些是难以完全用语言说明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训练才能真正掌握。这部分与文字上的东西不相矛盾,而是进一步的深化,并且往往是真正精深微妙的东西。文字上的多是授人以规矩,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使规矩上升到巧妙,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这需要跟随掌握技艺的师父朝夕揣摩,通过不断的眼及手追、潜移默化,才能真正地掌握。陆放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先行者的指导下,会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得到这门学术和技艺。东方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而且更重于“行”。无论儒、道、释都离不开一个“修”字,没有实践中的苦修,所谓的“知”只是浮浅的,不是真真切切的知,不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无法证道的。其他各门学术、艺术也莫不如此。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知而不能行的一个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