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隋唐大运河开挖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六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其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由于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引入的是黄河水,黄河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泥沙长年淤积于河床,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航。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
据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商丘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大运河商丘段还在通航,明朝以后才逐步废弃。
2007年,大运河从之前的“京杭大运河”更名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作为8个省的35个主要参与城市之一的商丘,开始筹划寻找大运河遗迹。
隋唐大运河2008年3月,为配合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同时勘察商丘市地下文物资源,商丘市文物部门组成了“商丘古城大运河码头考古队”,并开始实地勘察。2008年8月—10月,通过勘察发现,商丘市睢阳区古宋街道办事处武庄村附近的地下埋有隋唐大运河的码头遗址。2008年12月初,考古队在睢阳区古宋街道办事处武庄村开始了千年码头的挖掘工作。
北宋时期的隋唐大运河宋州(今商丘)码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8万平方米。已挖掘的出北岸码头的一部分,约7800平方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的挖掘出土将对隋唐大运河商丘段,乃至整条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极大的帮助。
遗址2011年8月,商丘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商丘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大运河商丘段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将有力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开展。
商丘市大运河是中国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丘自西向东流经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留下丰富文化遗产,夏邑县汴河济阳镇段至今仍保存有宽20-30米、长20多公里的运河水面。
商丘码头遗址商丘古城是依托大运河而兴起的古城,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其地下叠压着周代宋国都城、隋唐睢阳城、宋代南京城等,位于古城南2.5公里的商丘码头汴河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已调查发现大量隋唐时期钧瓷、汝瓷、哥瓷等多个窑口的瓷器,为科学研究大运河隋唐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商丘码头汴河遗址已进入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已被列为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由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省市的33座城市联合申报。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包括河南省境内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点。
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涉及的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中,包括河南省5个城市的7处遗产点,其中商丘“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作为 “立即列入项目”赫然在列。
在谈到隋唐大运河的作用是,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唐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说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这是在排除政治因素外,对隋唐大运河在繁荣经济发面发挥的作用给予的极高评价。
隋唐大运河促成了历史上商丘的繁荣发展。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开凿于隋代,漕运繁荣于唐宋,肩负着南北物资运输的重任。运河通航后,商丘成了唐宋时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显现,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北宋后期商丘一度成为陪都。康王赵构在商丘登基成为皇帝后,升当时的应天府(即今商丘)为“南京”。由于大运河的通航,唐宋时期的商丘西到京师,南达江淮,交通十分便利,漕运商旅往来不绝,商业繁荣,人民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