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

中文名 唐朝行政区划
朝代 唐朝
官职 节度使、刺史、县令等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唐代行政区划唐代行政区划(9)从汉朝末年开始逐渐成型的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已经名存实亡。隋先废除了郡,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二级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临时性的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疆域

唐朝行政区划唐朝行政区划唐朝前期疆域空前辽阔,中亚的绿洲地带亦受唐支配,一度建立了东起日本海、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抵西海(今咸海,一说里海)的版图,极盛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1]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次年二月,开州蛮首冉肇则在今达州檀木乡顺水寨聚众起事,攻陷通州、开州城。

武德三年(620)十二月,李靖奉命讨伐。在唐军李孝恭出师败还时,李靖率八百士卒前往今开江县普安镇玉皇观村李靖垭袭破冉肇则大营,继而设伏于险地要塞,生擒之,临阵斩其首,俘敌五千余人。并收复开、通二州。李渊闻捷甚喜,即通州为通州总管府(治今通川区老城),府领七州辖二十七县通州辖通川、三冈、石鼓、新宁、思来(治今通川区蒲家镇)五县;开州辖盛山(州、县同治今开县汉丰镇)、西流、万世(治今开县大进镇)、新浦(治今开县南门镇)四县;万州辖永穆、归仁、诺水、广纳、太平、恒丰六县;渠州安固、咸安、宕渠、仪陇、大寅(治今蓬安县茶亭乡)、伏虞(治今仪陇县大罗乡)六县;南并州辖宣汉、东关二县;南石州辖昌乐(治今宣汉县土黄镇万斛坝)、东乡、下蒲三县;南邻州辖乐温(治今长寿县乐温乡)、温山(治今长寿县邻封场)二县。

唐朝行政区划唐朝行政区划武德七年(624),为防止宕渠水流域獠人势力的不断扩大,加强管治,稳定社会秩序,朝廷升通州总管府为通州都督府都督府领九州辖三十六县:通州辖通川、三冈、新宁、石鼓五县;南石州辖东乡、昌乐、下蒲三县;南并州辖宣汉、东关二县;渠州辖流江、賨城、义兴、丰乐、始安、邻水六县;万州辖永穆、恒丰、太平、广纳、归仁五县;邻州辖邻山、盐泉、垫江三县;开州辖盛山、西流、万世、新浦四县;蓬州辖安固、咸安、宕渠、仪陇、大寅、伏虞六县;南邻州辖乐温、温山二县。

唐高宗、太宗两朝,为加强对獠人的进一步控制,积极推行同化政策,从而激起獠人的不断反抗。贞观十三年(639)四月,渠、巴、壁(治今通江县诺江镇)、洋(治今陕西西乡县)、集(治今南江县城)五州山獠民众联合起事,朝廷派遣武侯将军上官怀仁率军镇压,俘虏男女六千余人。獠人反唐失败后,被迫接受朝廷强行输入的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2]

安史之乱后,陇右地区多为吐蕃所据,直至851年唐边镇克复陇右秦原等三州七关,沙州张义潮逐吐蕃守将以瓜、沙、伊、西等十一州归唐,到861年又收复凉州,自此除河北三镇外大致恢复汉地范围,国土面积(包括藩镇)为355万平方公里。

唐朝行政区划唐朝行政区划唐初是唐朝武功兴旺的时期,在漠南漠北方面。在唐高祖建立唐朝对突厥做出战略防守退让求和之后开始反击。630年(贞观四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646年(贞观廿年),又一举消灭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682年(永淳元年),突厥复国,后直到后突厥灭亡北方边患严峻。天宝三载(744年),回纥建国,占据漠南漠北。安史之乱后,边患再起,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645年(贞观十九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659年(显庆四年),唐军又灭西突厥,势力及咸海到里海一带。但唐朝廷对葱岭以西地区的统治始终不稳固,667年(乾封二年),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唐朝疆域退回葱岭以东。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半个世纪内,唐朝陆续失去原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

在东北,660年(显庆五年),唐军联合新罗灭亡百济。668年(总章元年)八月,唐军与新罗又灭高句丽,并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但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势力的北进,670年(咸亨元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辽东。713年(开元元年)安东都护府移到辽西。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安东都护府废,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辽东半岛的直接控制。698年(武周圣历元年)其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唐朝称之为渤海国;号为“海东盛国”,但与唐朝的关系友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高原,又征服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裏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663年(龙朔三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后又多次占领唐朝的安西四镇,为唐朝最大敌国安史之乱后,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占领原属于唐朝的陇西,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陇山以西为吐蕃占据。

唐朝行政区划唐朝行政区划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陇右又被党项族占据。但终唐之世已完全丧失对于敦煌以西的控制。

在西南云贵高原,748年(天宝七载)南诏建国,与唐时战时和,也削弱唐朝的国力。同时,自汉武帝平南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是中国领土的安南(越南北部),唐代统治时先后设立“交州总管府”、“安南都护府”(唐肃宗改名镇南,唐代宗复称安南)、“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唐末时开始藩镇割据,土豪兴起,至北宋初完全脱离中原王朝而独立。

官制

变迁

唐高祖改隋末的郡制为州制,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到其子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所以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不过北宋欧阳修等编著的《新唐书》也同时叙述唐玄宗时期的郡,而《旧唐书》则以州制。但是无论如何,州的概念从此与汉魏晋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相对东汉末年有的州辖一百多个县的情况,唐朝州的范围大幅缩减到几个或十几个县的范围。此外,许多原来汉晋时的州治所在县,则沿用了原来州的名称,反而其本来的县名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如彭城成为了徐州、信都成了冀州、昌邑成了兖州、江陵成了荆州等等。同时,许多从秦汉甚至春秋战国时代便长期使用的郡名地名,也从此成为历史不再使用,如琅玡、弘农、上党等。

级别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撤除了部分都督府,在重要地方仍然设置都督府,一直存在于安史之乱后,后因为节度使获得实权使得藩镇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都督府才成为虚设。唐太宗平定东突厥、高昌后,始设单于都府、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玄宗时共有六大都护府,分别是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这种按情况将部分次级行政区特别处理的做法,直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非常常见,如副省级市、省直辖县级市等。

官职

唐朝的道由于始终以监察为目的,并无长期设置的长官,实际到后期被节度使等掌控。

各地的府中,京师(京兆)、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仿古制设“牧”,一般由亲王担任,常常不实际管理政务,也经常缺位。京师、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九府各设“尹”一名,是常置最高长官,其下有“少尹”二名为副。唐高宗永徽年间,尹改名“长史”。之后,京师、东都、北都长史又复称尹,在皇帝不在该都的时候还称“留守”,合称三都留守。

各州置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但是按照州级别的不同其品级也不同,自从三品到正四品下不等。刺史下有别驾、长史为辅,别驾曾一律改称长史,但后又复置,常由王子担任。

各县设县令,品级按县的级别从正五品上到从七品下不等,下有县丞、主簿、县尉等辅官。

土地划分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分别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十道为十五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二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经李隆基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

  • 唐太宗初设各道大致范围:
  1. 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
  2. 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与河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
  3. 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4. 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5. 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6. 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7. 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8. 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
  9. 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10. 岭南: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 唐玄宗时增设的几个临时性的道的大致范围:
  1.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2.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3. 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4. 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5.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6.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7.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3]

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设立的“都督”,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1. 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原并州)、江陵府(原荆州)。
  2. 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627年(唐武德七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荆州都督,越州都督。710年(唐景云初年),唐有都督府24个,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后又复设,之后转变为节度使。
  3. 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节度使(道)

元和藩镇图(苍天熊猫制作)元和藩镇图(苍天熊猫制作)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十个节度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分置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肃宗时(756~761年)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建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区划,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三级制正式成型,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则为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监察区划表

  • 京畿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京城(长安) 雍州 京兆府 京城 20
华州 兴德府 郑县 4
同州 冯翊郡 冯翊县 8
商州 上洛郡 上洛县 6
岐州 凤翔府 雍县 9
邠州 新平郡 新平县 4
  • 关内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京城(借驻京畿道内) 陇州 汧阳郡 汧源县 3
泾州 保定郡 安定县 5
原州 平凉郡 平高县 2
渭州 渭源郡 襄武县 1
武州 —— 萧关县 1
甯州 彭原郡 定安县 5
庆州 顺化郡 安化县 10
鄜州 洛交郡 洛交县 5
坊州 中部郡 中部县 4
丹州 咸宁郡 义川县 4
延州 延安郡 肤施县 10
灵州 灵武郡 回乐县 4
威州 —— 鸣沙县 2
会州 会宁郡 会宁县 2
盐州 五原郡 五原县 2
夏州 朔方郡 朔方县 3
绥州 上郡 上县 5
银州 银川郡 儒林县 4
宥州 宁朔郡 延恩县 2
麟州 新秦郡 新秦县 3
胜州 榆林郡 榆林县 2
丰州 九原郡 九原县 2
单于大都护府 云中都护府 大同 1
安北大都护府 燕然都护府 燕然(杭爱山) 2
镇北大都护府 乌拉特前旗 —— 2
  • 都畿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东都(洛阳) 洛州 河南府 东都 20
汝州 临汝郡 梁县 7
  • 河南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汴州 陕州 陕郡 陕县 6
虢州 弘农郡 弘农县 6
滑州 灵昌郡 白马县 7
郑州 荥阳郡 管城县 7
颍州 汝阴郡 汝阴县 4
许州 颍川郡 长社县 9
陈州 淮阳郡 宛丘县 6
蔡州 汝南郡 汝阳县 10
汴州 陈留郡 浚仪县 6
宋州 睢阳郡 宋城 10
亳州 谯郡 谯县 7
徐州 彭城郡 彭城县 7
泗州 临淮郡 临淮县 4
濠州 钟离郡 钟离县 3
宿州 沛郡 符离县 4
郓州 东平郡 须昌县 9
齐州 济南郡 历城县 6
曹州 济阴郡 济阴县 6
濮州 濮阳郡 鄄城县 5
青州 北海郡 益都县 7
淄州 淄川郡 淄川县 4
登州 东牟郡 蓬莱县 4
莱州 东莱郡 掖县 4
棣州 乐安郡 厌次县 5
兖州 鲁郡 瑕丘县 10
海州 东海郡 朐山县 4
沂州 琅邪郡 临沂县 5
密州 高密郡 诸城县 4
  • 河东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蒲州 蒲州 河中府 河东县 13
晋州 平阳郡 临汾县 8
绛州 绛郡 正平县 7
慈州 文城郡 吉昌县 5
隰州 大宁郡 隰川县 6
并州 太原府 晋阳县 13
汾州 西河郡 西河县 5
沁州 阳城郡 沁源县 3
辽州 乐平郡 辽山县 3
岚州 楼烦郡 宜芳县 4
宪州 楼烦郡 楼烦县 3
石州 昌化郡 离石县 5
忻州 定襄郡 秀容县 2
代州 雁门郡 雁门县 5
云州 云中郡 云中县 1
朔州 马邑郡 善阳县 2
蔚州 兴唐郡 灵丘县 3
武州 (代州)代郡 繁峙文德县 1
新州 —— 永兴县 4
潞州 上党郡 上党县 10
泽州 高平郡 晋城县 6
  • 河北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魏州 孟州 河内郡 河阳县 5
怀州 河内郡 河内县 5
魏州 魏郡 贵乡县 14
博州 博平郡 聊城县 6
相州 邺郡 安阳县 6
卫州 汲郡 汲县 5
贝州 清河郡 清河县 8
澶州 顿丘郡 顿丘县 4
邢州 钜鹿郡 龙冈县 8
洺州 广平郡 永年县 6
惠州磁州 成安郡 滏阳 4
镇州 常山郡 真定县 11
冀州 信都郡 信都县 9
深州 饶阳郡 陆泽县 7
赵州 赵郡 平棘县 8
沧州 景城郡 清池县 7
景州 景城郡 弓高县 4
德州 平原郡 安德县 6
定州 博陵郡 安喜县 10
易州 上谷郡 易县 6
幽州 范阳郡 蓟县 9
涿州 涿郡 范阳县 5
瀛洲 河间郡 河间县 5
莫州 文安郡 莫县 6
平州 北平郡 卢龙县 3
妫州 妫川郡 怀戎县 1
檀州 密云郡 密云县 2
蓟州 渔阳郡 渔阳县 3
营州 柳城郡 柳城县 1
安东都护府 卢龙郡 迁西县 ——
  • 山南东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襄州 荆州 江陵府 江陵县 8
峡州 夷陵郡 夷陵县 4
归州 巴东郡 秭归县 3
夔州 云安郡 奉节县 4
澧州 澧阳郡 澧阳县 4
朗州 武陵郡 武陵县 2
忠州 南宾郡 临江县 5
涪州 涪陵郡 涪陵县 5
万州 南浦郡 南浦县 3
襄州 襄阳郡 襄阳县 7
泌州 淮安郡 泌阳县 7
隋州 汉东郡 隋县 4
邓州 南阳郡 穰县 6
均州 武当郡 武当县 3
房州 房陵郡 房陵县 4
复州 竟陵郡 沔阳县 3
郢州 富水郡 京山县 3
金州 汉阴郡 西城县 6
  • 山南西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梁州 梁州 兴元府 南郑县 5
洋州 洋川郡 西乡县 4
利州 益昌郡 绵谷县 6
凤州 河池郡 梁泉县 3
兴州 顺政郡 顺政县 2
成州 同谷郡 上禄县 3
文州 阴平郡 曲水县 1
扶州 同昌郡 同昌县 4
集州 符阳郡 难江县 3
壁州 始宁郡 诺水县 5
巴州 清化郡 化城县 9
蓬州 蓬山郡 大寅县 7
通州 通川郡 通川县 9
开州 盛山郡 盛山县 3
阆州 阆中郡 阆中县 9
果州 南充郡 南充县 5
渠州 潾山郡 流江县 3
  • 陇右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鄯州 秦州 天水郡 成纪县 6
河州 安昌郡 枹罕县 3
渭州 陇西郡 襄武县 4
鄯州 西平郡 湟水县 3
兰州 金城郡 金城县 2
临州 狄道郡 狄道县 2
阶州 武都郡 将利县 3
洮州 临洮郡 临潭县 1
岷州 和政郡 溢乐县 3
廓州 宁塞郡 广威县 3
叠州 合川郡 合川县 2
宕州 怀道郡 怀道县 2
凉州 武威郡 姑臧县 5
沙州 敦煌郡 敦煌县 2
瓜州 晋昌郡 晋昌县 2
甘州 张掖郡 张掖县 2
肃州 酒泉郡 酒泉县 3
伊州 伊吾郡 伊吾县 3
西州 交河郡 前庭县 5
庭州 北庭大都护府 金满县 4
安西大都护府 龟兹郡 —— ——
  • 淮南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扬州 扬州 广陵郡 江都县 7
楚州 淮阴郡 山阳县 4
滁州 永阳郡 清流县 3
和州 历阳郡 历阳县 3
寿州 寿春郡 寿春县 5
庐州 庐江郡 合肥县 5
舒州 同安郡 怀宁县 5
光州 弋阳郡 定城县 5
蕲州 蕲春郡 蕲春县 4
安州 安陆郡 安陆县 6
黄州 齐安郡 黄冈县 3
申州 义阳郡 义阳县 3
  • 江南东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苏州 润州 丹杨郡 丹徒县 4
升州 江宁郡 上元县 4
常州 晋陵郡 晋陵县 5
苏州 吴郡 吴县 7
湖州 吴兴郡 乌程县 5
杭州 馀杭郡 钱塘县 8
睦州 新定郡 建德县 6
越州 会稽郡 会稽县 7
明州 馀姚郡 鄮县 4
衢州 信安郡 信安县 4
处州 缙云郡 丽水县 6
婺州 东阳郡 金华县 7
温州 永嘉郡 永嘉县 4
台州 临海郡 临海县 5
福州 长乐郡 闽县 10
建州 建安郡 建安县 5
泉州 清源郡 晋江县 4
汀州 临汀郡 长汀县 3
漳州 漳浦郡 漳浦县 3
  • 江南西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洪州 宣州 宣城郡 宣城县 8
歙州 新安郡 歙县 6
池州 秋浦郡 秋浦县 4
洪州 豫章郡 豫章县 7
江州 浔阳郡 浔阳县 3
鄂州 江夏郡 江夏县 7
岳州 巴陵郡 巴陵县 5
饶州 鄱阳郡 鄱阳县 4
虔州 南康郡 赣县 7
吉州 庐陵郡 庐陵县 5
袁州 宜春郡 宜春县 3
信州 鄱阳郡 弋阳县 4
抚州 临川郡 临川县 4
潭州 长沙郡 长沙县 6
衡州 衡阳郡 衡阳县 6
永州 零陵郡 零陵县 4
道州 江华郡 营道县 5
郴州 桂阳郡 郴县 8
邵州 邵阳郡 邵阳县 2
  • 黔中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黔州 黔州 黔中郡 彭水县 6
辰州 卢溪郡 沅陵县 5
锦州 卢阳郡 卢阳县 5
施州 清化郡 清江县 2
叙州 潭阳郡 龙标县 3
奖州 龙溪郡 夜郎县 3
夷州 义泉郡 绥阳县 5
播州 播川郡 遵义县 3
思州 宁夷郡 务川县 3
费州 涪川郡 涪川县 4
南州 南川郡 南川县 2
溪州 灵溪郡 大乡县 2
溱州 溱溪郡 荣懿县 5
  • 剑南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益州 益州 成都府 蜀县 10
彭州 蒙阳郡 九陇县 4
蜀州 唐安郡 晋原县 4
汉州 德阳郡 雒县 5
嘉州 犍为郡 龙游县 8
眉州 通义郡 通义县 5
邛州 临邛郡 临邛县 7
简州 阳安郡 阳安县 3
资州 资阳郡 盘石县 8
巂州 越巂郡 越巂县 9
雅州 卢山郡 严道县 5
黎州 洪源郡 汉源县 3
茂州 通化郡 汶山县 4
翼州 临翼郡 卫山县 3
维州 维川郡 薛城县 3
戎州 南溪郡 僰道县 5
姚州 云南郡 姚城县 3
松州 交川郡 嘉诚县 4
当州 江源郡 通轨县 3
悉州 归诚郡 左封县 2
静州 静川郡 悉唐县 3
柘州 蓬山郡 柘县 2
恭州 恭化郡 和集县 3
保州 天保郡 定廉县 4
真州 昭德郡 真符县 4
霸州 静戎郡 —— 4
干州 —— —— 2
梓州 梓潼郡 郪县 9
遂州 遂宁郡 方义县 5
绵州 巴西郡 巴西县 8
剑州 普安郡 普安县 8
合州 巴中郡 石镜县 6
龙州 应灵郡 江油县 2
普州 安岳郡 安岳县 6
渝州 南平郡 巴县 5
陵州 仁寿郡 仁寿县 5
荣州 和义郡 旭川县 6
昌州 —— 昌元县 4
泸州 泸川郡 泸川县 5
保宁都护府 —— —— ——
  • 岭南道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广州 广州 南海郡 南海县 10
冈州 新会郡 新会县 3
韶州 始兴郡 曲江县 6
循州 海丰郡 归善县 6
潮州 潮阳郡 海阳县 3
康州 晋康郡 端溪县 4
泷州 开阳郡 泷水县 4
端州 高要郡 高要县 2
新州 新兴郡 新兴县 2
封州 临封郡 封川县 2
潘州 南潘郡 茂名县 3
春州 南陵郡 阳春县 2
勤州 云浮郡 富林县 2
罗州 招义郡 石城县 4
辩州 陵水郡 石龙县 2
高州 高凉郡 良德县 3
恩州 恩平郡 齐安县 3
雷州 海康郡 海康县 3
崖州 珠崖郡 舍城县 3
琼州 琼山郡 琼山县 5
振州 延德郡 宁远县 5
儋州 昌化郡 义伦县 5
万安州 万安郡 陵水县 4
邕州 朗宁郡 宣化县 7
澄州 贺水郡 上林县 4
宾州 岭方郡 岭方县 3
横州 宁浦郡 宁浦县 3
浔州 浔江郡 桂平县 3
峦州 永定郡 永定县 3
钦州 宁越郡 钦江县 5
贵州 怀泽郡 郁林县 4
龚州 临江郡 平南县 5
象州 象郡 武化县 3
藤州 感义郡 镡津县 4
岩州 常乐郡 常乐县 4
宜州 龙水郡 龙水县 4
瀼州 临潭郡 瀼江县 4
笼州 扶南郡 武勤县 7
田州 横山郡 横山县 5
环州 整平郡 正平县 8
桂州 始安郡 始安县 11
梧州 苍梧郡 苍梧县 3
贺州 临贺郡 临贺县 6
连州 连山郡 桂阳县 3
柳州 龙城郡 马平县 5
富州 开江郡 龙平县 3
昭州 平乐郡 平乐县 3
蒙州 蒙山郡 立山县 3
严州 循德郡 来宾县 3
融州 融水郡 融水县 2
思唐州 武郎郡 武郎县 2
古州 乐兴郡 乐兴县 3
容州 普宁郡 北流县 6
牢州 定川郡 南流县 3
白州 南昌郡 博白县 4
顺州 顺义郡 —— 4
绣州 常林郡 常林县 3
郁林州 郁林郡 石南县 4
党州 宁仁郡 善劳县 8
窦州 怀德郡 信义县 4
禺州 温水郡 峨石县 4
廉州 合浦郡 合浦县 4
义州 连城郡 龙城县 3
交州 安南中都护府 宋平县 8
陆州 玉山郡 乌雷县 3
峰州 承化郡 新昌县 5
爱州 九真郡 九真县 6
驩州 日南郡 九德县 4
长州 文杨郡 文阳县 4
福禄州 唐林郡 安远县 3
汤州 汤泉郡 汤泉县 3
芝州 忻城郡 忻城县 7
武峨州 武峨郡 武峨县 7
演州 龙池郡 忠义县 7
武安州 武曲郡 武安县 2
南扶州 怀德郡 怀德县 5

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京城(长安) 雍州 京兆府 京城 20
华州 兴德府 郑县 4
同州 冯翊郡 冯翊县 8
商州 上洛郡 上洛县 6
岐州 凤翔府 雍县 9
邠州 新平郡 新平县 4

安西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京城(借驻京畿道内) 陇州 汧阳郡 汧源县 3
泾州 保定郡 安定县 5
原州 平凉郡 平高县 2
渭州 渭源郡 襄武县 1
武州 —— 萧关县 1
甯州 彭原郡 定安县 5
庆州 顺化郡 安化县 10
鄜州 洛交郡 洛交县 5
坊州 中部郡 中部县 4
丹州 咸宁郡 义川县 4
延州 延安郡 肤施县 10
灵州 灵武郡 回乐县 4
威州 —— 鸣沙县 2
会州 会宁郡 会宁县 2
盐州 五原郡 五原县 2
夏州 朔方郡 朔方县 3
绥州 上郡 上县 5
银州 银川郡 儒林县 4
宥州 宁朔郡 延恩县 2
麟州 新秦郡 新秦县 3
胜州 榆林郡 榆林县 2
丰州 九原郡 九原县 2
单于大都护府 云中都护府 大同 1
安北大都护府 燕然都护府 燕然(杭爱山) 2
镇北大都护府 乌拉特前旗 —— 2

北庭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东都(洛阳) 洛州 河南府 东都 20
汝州 临汝郡 梁县 7

安北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汴州 陕州 陕郡 陕县 6
虢州 弘农郡 弘农县 6
滑州 灵昌郡 白马县 7
郑州 荥阳郡 管城县 7
颍州 汝阴郡 汝阴县 4
许州 颍川郡 长社县 9
陈州 淮阳郡 宛丘县 6
蔡州 汝南郡 汝阳县 10
汴州 陈留郡 浚仪县 6
宋州 睢阳郡 宋城 10
亳州 谯郡 谯县 7
徐州 彭城郡 彭城县 7
泗州 临淮郡 临淮县 4
濠州 钟离郡 钟离县 3
宿州 沛郡 符离县 4
郓州 东平郡 须昌县 9
齐州 济南郡 历城县 6
曹州 济阴郡 济阴县 6
濮州 濮阳郡 鄄城县 5
青州 北海郡 益都县 7
淄州 淄川郡 淄川县 4
登州 东牟郡 蓬莱县 4
莱州 东莱郡 掖县 4
棣州 乐安郡 厌次县 5
兖州 鲁郡 瑕丘县 10
海州 东海郡 朐山县 4
沂州 琅邪郡 临沂县 5
密州 高密郡 诸城县 4

单于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蒲州 蒲州 河中府 河东县 13
晋州 平阳郡 临汾县 8
绛州 绛郡 正平县 7
慈州 文城郡 吉昌县 5
隰州 大宁郡 隰川县 6
并州 太原府 晋阳县 13
汾州 西河郡 西河县 5
沁州 阳城郡 沁源县 3
辽州 乐平郡 辽山县 3
岚州 楼烦郡 宜芳县 4
宪州 楼烦郡 楼烦县 3
石州 昌化郡 离石县 5
忻州 定襄郡 秀容县 2
代州 雁门郡 雁门县 5
云州 云中郡 云中县 1
朔州 马邑郡 善阳县 2
蔚州 兴唐郡 灵丘县 3
武州 (代州)代郡 繁峙文德县 1
新州 —— 永兴县 4
潞州 上党郡 上党县 10
泽州 高平郡 晋城县 6

安东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魏州 孟州 河内郡 河阳县 5
怀州 河内郡 河内县 5
魏州 魏郡 贵乡县 14
博州 博平郡 聊城县 6
相州 邺郡 安阳县 6
卫州 汲郡 汲县 5
贝州 清河郡 清河县 8
澶州 顿丘郡 顿丘县 4
邢州 钜鹿郡 龙冈县 8
洺州 广平郡 永年县 6
惠州磁州 成安郡 滏阳 4
镇州 常山郡 真定县 11
冀州 信都郡 信都县 9
深州 饶阳郡 陆泽县 7
赵州 赵郡 平棘县 8
沧州 景城郡 清池县 7
景州 景城郡 弓高县 4
德州 平原郡 安德县 6
定州 博陵郡 安喜县 10
易州 上谷郡 易县 6
幽州 范阳郡 蓟县 9
涿州 涿郡 范阳县 5
瀛洲 河间郡 河间县 5
莫州 文安郡 莫县 6
平州 北平郡 卢龙县 3
妫州 妫川郡 怀戎县 1
檀州 密云郡 密云县 2
蓟州 渔阳郡 渔阳县 3
营州 柳城郡 柳城县 1
安东都护府 卢龙郡 迁西县 ——

安南都护府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襄州 荆州 江陵府 江陵县 8
峡州 夷陵郡 夷陵县 4
归州 巴东郡 秭归县 3
夔州 云安郡 奉节县 4
澧州 澧阳郡 澧阳县 4
朗州 武陵郡 武陵县 2
忠州 南宾郡 临江县 5
涪州 涪陵郡 涪陵县 5
万州 南浦郡 南浦县 3
襄州 襄阳郡 襄阳县 7
泌州 淮安郡 泌阳县 7
隋州 汉东郡 隋县 4
邓州 南阳郡 穰县 6
均州 武当郡 武当县 3
房州 房陵郡 房陵县 4
复州 竟陵郡 沔阳县 3
郢州 富水郡 京山县 3
金州 汉阴郡 西城县 6

词条图册

治所 州府 别称 州治所 县数
梁州 梁州 兴元府 南郑县 5
洋州 洋川郡 西乡县 4
利州 益昌郡 绵谷县 6
凤州 河池郡 梁泉县 3
兴州 顺政郡 顺政县 2
成州 同谷郡 上禄县 3
文州 阴平郡 曲水县 1
扶州 同昌郡 同昌县 4
集州 符阳郡 难江县 3
壁州 始宁郡 诺水县 5
巴州 清化郡 化城县 9
蓬州 蓬山郡 大寅县 7
通州 通川郡 通川县 9
开州 盛山郡 盛山县 3
阆州 阆中郡 阆中县 9
果州 南充郡 南充县 5
渠州 潾山郡 流江县 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