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槎洲全景相册(20)留槎洲,古为济川桥(今南大桥)西,龙泉溪中心一屿,俗名为蒋秦淤。此淤西南河段为秦溪。秦溪河段上游称为龙泉溪,发源于瑞垟乡锅帽尖西北麓,有说发源于凤阳山湿地山涧清泉(现名为瓯江源)。上游系梅溪、青溪、在黄南村汇合为龙泉溪,自南向东,流经查田,茶丰、剑湖、兰巨、宏山,汇入秦溪河段。此淤西北河段为蒋溪,上游岩樟溪,锦溪至龙渊镇西北以趋蒋溪。秦蒋二溪南北交汇,长年溪水冲击积泥石,于溪中心成淤,故名蒋秦淤。蒋溪与秦溪统称为龙泉大溪,因淤形成中阻,于是一溪分作两溪流,至淤下复合为一溪流。
蒋秦淤,溪水长年交汇冲击,泥石不屡沉留,形成了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岛淤。岛淤上杂草丛生,后人又栽植树木,兴造楼阁,逐渐成为龙泉之一大景观。这一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兴数废,乃为龙泉兴衰之缩影。
《龙泉县志》记:“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为龙泉灵溪之洲命名为留槎洲,并为留槎洲阁书榜。继而陈舜俞题诗。时谓阁之雄伟,榜之遒劲,诗之警拔为三绝。①”
新编《龙泉县志》大事记,明确记述了留槎洲的命名,但未写明留槎阁建于何时。现有文字可查,最早记述留槎阁的文章是宋季南寿的《留槎阁记》,此记最早见于清顺治版《龙泉县志》②。季南寿是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记文表述其儿时,先君就知有留槎阁,说明留槎阁至少建于宋绍兴年号前。
苏东坡题榜究竟何时?芽一说是元祐五年(1090),是何之奇与苏东坡同泛西湖,书阁名相赠。何之奇,何琬之父,何琬是北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何氏宗谱有记,何琬之父,皇祐五年约有四十五岁,至元祐五年(1090),至少有八十高龄,此时与苏东坡泛舟西湖,是很不可能的。因此,可推测苏之题榜应在皇祐年间,先有阁,后才有留槎阁三字,由此推断留槎阁应建于宋初。
龙泉自唐乾元二年(759)置县。五代期间,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至宋初,窑址已遍布龙泉溪两岸。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曾指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龙泉窑务。制瓷业的发达,带动了龙泉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启动了龙泉境域庙、亭、阁、塔的兴建。据史料记载,孙庙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9),金沙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宋初太平盛世,龙泉经济较为发达的背景下,在龙泉溪中心蒋秦淤上建造楼阁条件应为具备。留槎阁初建约于宋初天禧或皇佑年间,此阁究竟建于何时,未见史书记载,以上仅是一种推测。
宋初的留槎洲已是龙泉一大景观,“佳木修篁,林矗乎其上;渔 贾舸,徒倚乎其侧;烟霭出没,鸥鹭伏见,望之若瀛洲然③。”
宋初的留槎阁与苏东坡题榜,陈舜俞诗号为江南三绝。可见当时之阁的雄伟。留槎阁的壮观,宋陈舜俞诗句已有绝妙的描绘:“高阁凌空蜃吐楼”,“旁结雕甍势倚空”,“画帘凉卷夹溪风。”给人似有:“此景世间寻不到”,犹如月中之广寒宫之感。
陈舜俞描绘的留槎阁,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前已被火毁。季南寿阁记:“厄于寇燎,尺椽不遗。”宋初留槎阁,遭遇火灾毁后,于绍兴二十年(1158)重建,比初建至少相隔有一百余年。
明代张裕《留槎阁记》曾记述留槎阁数毁数建:“中涌沙成洲,构阁于上,先已摧毁者。再逮正片癸酉,复罹孽④。”
新编《龙泉县志》记载:“元未,苏东坡书榜毁于战火,亭阁亦数兴数废。”张裕《留槎阁》写于嘉靖十三年(1534),他表述“先已摧毁”,指的应为元未。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龙泉,1278年青田起义军又攻克龙泉,时城一片大火,史书记载仅城郭就有两千余户房屋毁于战火。在战火中,留楼阁实难免于患。明初洪武年间(1368—1435),留槎阁应有人重建。元未明初在世的叶子奇,明洪武年间曾题咏留槎阁二首。诗中未提及有苏东坡题榜。明代以留槎阁为题的诗作有数十首,皆未提及苏东坡的题字,说明代重建的留槎阁已无苏轼的题字。
张裕《留槎阁记》记载,阁“先已摧毁”,如指元未,那洪武年间应重建,否则便无叶子奇的“留槎阁秋日怀古”一诗。此阁至明正德年间,复遭火毁。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1513),龙泉城内大火,延烧谯楼,济川桥及民居二千家。嘉靖三年(1524),南昌人氏,朱世忠,(号长湖)任龙泉知县,他来龙泉之时,龙泉城内是既无济川桥也无留槎阁。他任职期间,重建了济川桥与留槎阁。明张裕记述:“桥仍曰济川桥”,“阁仍曰留槎”。
清初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留槎洲上留槎阁应存,因在此期间,有不少文人及县令以留槎阁为题撰文作诗,咏景纪述。乾隆年间,留槎洲上还有留槎书院。清光绪版县志,刊有留槎洲图,图示,留槎洲上不仅建有“留槎阁”,还建有“文昌阁”、“育婴堂”。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毕诒策在洲上增植树木,还建留槎精舍,招收诸生,亲自授讲。每年苏东坡生日,在留槎阁上举行东坡生日嘉会,召集文人雅士吟诗作文。
清代留槎洲,绿树成荫,亭阁,精舍耸立,曾是邑人与商贾浏览之胜地。自古龙泉城区有十四景⑤,留槎洲与留槎阁是其中的二景,代表性诗作有《灵溪风月》、《危阁斗牛》。
光绪三十年(1904),夏至,龙泉遭受特大洪灾,水满城内与屋檐平,船可撑至清修边⑥。据老人回忆,留槎洲当时有一老者看守,遇此洪水,老者与阁同被洪水冲走。自此,留槎洲上的树木与阁及其他建筑物被洪水席卷,仅留现存的一株树。
①《龙泉县志》1994年6月第一版,大事记,简称新编《龙泉县志》。
② 清顺治《龙泉县志》,国内至今未见原版本,县志办公室留存手抄本。
③ 引自宋季南寿《留槎阁记》。
④ 明张裕《留槎阁记》刊于清代乾隆版《龙泉县志》十二卷。
⑤ 《龙泉地名志》艺文。
⑥ 新编《龙泉县志》大事记。
众人皆知,苏轼,号东坡,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为民办实事;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全才,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诗词为一代之宗,他精通绘画,深知音律,谙于鉴赏,善于烹调。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源于其烹制而闻名。这样一个大名人,怎么会给龙泉溪上一个小小的“泥石淤”命名呢?芽苏东坡不仅把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泥石淤”命名为“留槎洲”,而且还亲笔题书“留槎阁”。
在宋代,龙泉是颇有知名度的,其因:一是当时龙泉青瓷正处于鼎盛时期;二是在朝为官者众多。北宋时龙泉进士就有一百多个,其中何氏宗族特别兴旺,何琬是宋神宗的政事“高级顾问”,何执中官至宰相。何琬的父亲何子奇(字才翁),是开明绅士,常在江浙一带结交名士。苏东坡曾前后两次在杭州为官,在苏东坡第一次在杭州任通判时,何才翁就结交了苏东坡,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和诗。在苏东坡第二任杭州太守时,何才翁曾专程从龙泉去杭州探望苏东坡。一天,他俩泛舟于湖上,边饮酒边叙谈。苏东坡说:“才翁,西湖乃人间天堂,何不迁之来颐养天年。”才翁说:“吾之家乡龙泉有一景比西湖更佳,江之中有一小洲,亭阁于丛林之中,四周种植有桃树与柳树。此小洲,形如木筏,传说是有仙乘槎留下的。”苏东坡举杯叹曰:“得非张骞所乘之槎留下也。”张骞是汉代之人。他所乘之槎怎么会途径龙泉。苏东坡是大名人,又时任杭州太守,何子奇也借着酒性,忙应说:“眉山先生是说如此,真乃张骞所乘之槎。”苏东坡即兴说:“尔家乡之洲,何不曰‘留槎洲’。洲上之楼阁,应为‘留槎阁’。”何子奇曰:“如此,眉山先生何不书名?芽”苏东坡随即提起案上之笔,写了三个大字:“留槎阁”。才翁把苏东坡“留槎阁”三个遒劲大字携回家乡,捐资刻匾高挂于阁楼上。
“留槎洲”原名“蒋秦淤”,是由瓯江上游南面秦溪与北面的蒋溪冲积形成的,面积约2平方公里,形似一叶芭蕉,又如停留在江中之木筏。苏东坡的命名是极其形象化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又具“名人效应”。现留槎洲已辟为“留槎洲水上公园”,重建的留槎阁比古时的更为壮观,苏轼的题字是按苏轼的字帖真迹书写的,是当今龙泉一大标志性的景观。
留槎洲上的留槎阁,自宋代苏东坡题字后,就名扬处州十县,誉满江浙两省。南宋进士季南寿曾撰写《留槎阁记》一文,据考,此文是最早的留槎阁记,原文刊于清顺治版《龙泉县志》第十二卷。
季南寿,龙泉宏山人,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道州知州,礼部侍郎,简州知州等职。《留槎阁记》一文约写于绍兴二十八年至三十年间(1158—1160)。
文章以散文体,描写了留槎阁的雄伟,苏东坡题写的遒劲刚毅,贤良陈舜俞题诗的豪迈气概,并记述了重建留槎阁的经过。此文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赞扬陈舜俞的诗与苏东坡的题写;第二层次,描绘留槎洲与阁的景观;第三层次,主要阐述这一风水宝地,地灵人杰的历史;第四层次记述重建留槎阁的经过。主题是,通过对留槎阁题诗题字的赞扬和龙泉自有此阁后出名人历史的阐述,指出留槎洲及其阁不仅是江南的一大景观,而且是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
(宋) 季南寿
南寿儿时,喜诵古篇章。一日,先君口授以留槎阁之什断章云(1):“凭谁为问槎边客,未必无人犯斗牛(2)。”击节叹赏久之(3)。敢问阁安在?芽曰:“吾邑有济州桥焉。桥之中涌沙成洲,而附桥为阁,杰立于洲之上也(4)。”赋是诗者为谁?芽曰:“贤良陈公舜俞也。”想是阁之雄伟,味诗辞之警迈,固知名非虚也。
先君又曰:“是名也,大书于颜,笔势遒劲,邑人歆艳,与其诗号为二绝(5)。”问:“题其颜者谁?芽”则曰:“眉山先生苏轼也(6)。”自是,益跂慕愿造焉(7)。而寄目后十年,隶籍于县庠,暇日登临,令人缥缥然,意气飞扬,而徘徊不忍舍(8)。追思二公足迹不一至,其标榜之深切,模写之巧妙,周尽厥美,若亲见之,岂有得于冥冥而与造物者为一乎(9)?
窃谓天地有英特清迥之气,尝融结于山川(10)。山灵川后往往呵护隐匿,不肯呈露,必得鸿儒硕生以汗墨藻绚为之伸张,不容靳啬,乃效为祥瑞,播为景物,钟为公卿,于斯阁概见矣(11)?
古者以洲为吉祥,诹验表表(12)。邑之水自西南二溪而下,发源深桥之上流则合为一。为数百步,突然有灵洲特起,溪分左右,虽支流满除,而此不与之增损,隐如鳌负,其广袤未易,以寻丈计(13)。佳木修篁,林矗乎其上;渔 贾舸,徙倚乎其侧;烟霭出没,鸥鹭伏见,望之若瀛洲然(14)。故当时指为沙堤之兆,意必有拜相者,载于里谣。未几,清源何太宰相首叶是谶,为一时王公大人(16)。阴阳家以阁之倚桥,颇似今之朝冠,兹又嘉谶也(17)。苏眉山第取其景胜,仿佛仙槎,至是而容与不论(18)。其地灵人杰,自然契合,有可以前知者。
无何厄于寇燎,尺椽不遗,将一新而谋,屡不集(19)。进士张津,以胶庠之英,慨然为之倡,士庶翕从,苾刍彦时有干翮出,力董厥事,不浃岁而落成,实绍兴二十有八年冬十月也(20)。书来以记文为请,且持不腆之辞,载其名附二公之后以行远,窃有荣耀,南寿之幸愿也(21)。乃承命辑见闻颠末而并书之。
(1) [什断章] 什:犹言辑,指书篇、诗篇。《诗·小雅·鹿鸣之什》。断章:断其篇,摘其中句。
(2) [斗牛] 斗牛指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星座义。此为宋陈舜俞诗《留槎阁二题》中之两句。
(3) [击节] 节:古时竹之乐器。《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此引申为拍案,在桌上打着节拍。
(4) [济川桥] 建于宋代,原题名“清化”,后改称“济川”,历元、明、清屡建屡毁。1964年,在原址建今之南大桥。
(5)[颜] 面目,指阁之扁榜额。[歆]羡慕义。
(6) [眉山先生] 苏轼,号东坡,四川眉山县人,故称眉山先生。
(7) [益跂慕愿造焉] 抬后脚跟站着。造:前往义。
(8) [隶] 附属。 [庠] 古代的学校。 [暇日] 闲空之日。 [缥缥然] 洒脱、自然有样子。
(9) [厥] 同其。 [冥冥] 幽冥,昏暗之处。[造物者]古人认为有一种创造万物的神主。
(10) [窃] 谦指自己(意见)。 [英] 才能或智慧过人的人才。 [迥] 明亮。
(11) [匿] 闭门,隐闭。 [藻绚] 色彩华丽之词。 [靳啬] 吝惜义。 [祥瑞] 好兆头。
(12) [诹] 在一起商议。
(13) [除] 台阶。 [鳌] 传说中之大龟或鳖。
(14) [修篁] 长竹。 [渔 贾舸] 指打鱼之舟,贩货之商船。
(15) [谶] 将来应验之预言。
(16) [宥] 宽义。 [袂] 袖子,联袜,即手换手。 [缨] 古代帽子下系的带子。
(17) [今之朝冠] 指宋代朝廷官帽。
(18) [苏眉山] 即苏轼。
(19) [厄] 遭遇。
(20) [绍兴二十八年] 南宋,公元1158年。
(21) [不腆之辞] 腆:丰盛、丰厚。
晚登留槎阁
百尺留槎溪上楼,山光水色共悠悠。
龙腾宝剑无踪迹①,闲倚栏杆数钓舟。
留槎阁秋日怀古
留槎溪头霜叶黄,水天上下秋茫茫②。
古人无复照清景,渔舟依旧歌沧浪③。
非惟地当山尽处,亦自秋绝雁来乡④。
千年欧冶剑何在,空有乱鸦啼夕阳。
[注释]
① 龙腾宝剑:相传欧冶子在邑之南剑池湖铸就的第一剑曰:“龙泉”,淬水后化青龙腾空而去。
②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
③ 沧浪:沧,暗绿色(水); 沧浪:指流动的碧波。
④ 雁来乡:秋日候鸟雁群南飞,龙泉地处浙南,秋天常见雁阵过境。
[解读笔记]:
诗作者叶子奇,龙泉人。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专心于学,凡天文、历史、哲学、医学、音乐之书,无不研读。与青田刘基,浦江宋濂同为浙西南著名学者。明洪武八年(1375),曾授湖南巴陵县(今岳阳市)主簿。洪武十年春,受株连入狱,当年事释归乡里。从此,仕途无缘,在乡里著书立说,其《草木子》与刘基《郁离子》齐名。叶子奇归乡里后,游遍龙泉名山大川,写有许多有关龙泉山川的诗篇。龙泉山川名胜昴山,古来山皆留下了他的绝妙诗句。
题留槎阁二首,约写于作者归乡里之初。诗人满腹经纶,未得仕遇,借物抒情,处处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慨。留槎洲之美景,留槎阁之壮观,在同时代的诗人笔下,是很有朝气的。如明邑令张 诗:“亭亭高阁倚仙槎,天限风光与月华。浩荡乾坤诗句写,崛奇山水画图夸。”然而在叶子奇眼里,却是“山光水色共悠悠”,“水天上下秋茫茫。”诗人的才华,有如驰名中外的龙泉宝剑,然而无人赏识,只好满川风雨独凭栏,清闲地数着江上的钓舟。诗人想到自己的机遇,不禁发出内心感叹:古今多少雄才,皆如江水东逝去,白发渔樵,一壶浊酒都付笑谈中。怅寥廓,问苍茫,诗人之情是惆怅的,但智者随遇而安,凭栏望着这碧如蓝的灵溪江水,静心地指点着江上的渔舟。作者在乡里写过许多诗文,皆续成书名《静斋诗集》、《静斋文集》,把自己书屋冠名“静斋”,可知作者示人以随遇而安,取静之意。
灵溪风月①
琼阁势凌空,长桥亘彩虹②。
下临双涧水③,高入四轩风④。
秋月当窗白,春花夹岸红。
往来人到此,真在画图中。
[注释]
① 灵溪:龙泉大溪中游,中阻留槎洲,分为蒋、秦溪,过洲而又复合为一流。
② 琼阁:有的版本为檐阁,指留槎阁。亘:横贯。
③ 双涧水:即留槎洲南之秦溪,北之蒋溪。
④ 四轩:轩,有窗的长廊。四轩,指阁上东南西北轩。
[解读笔记]
这首诗可以说是描绘留槎洲的一幅秀丽画卷,读后无不令人神往。古时的留槎洲是多么的壮丽啊?
高耸入云的留槎阁势如凌空之蜃楼,洲边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贯灵溪两岸。阁下南北碧水悠悠,与长天共色。登上阁楼,东南西北长廊凉风习习。登斯楼有如登上古诗文中的岳阳楼。秋天,朱红的窗棂抹上了白银色的月光;春日,洲上桃柳相映,鲜花盛开,在溪中之洲点缀着灵溪两岸的春光。游人在留槎洲观光,宛如身入这绝妙的水墨画中。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留槎洲的景观,给人有一种轻松、舒适之感,诵读这样的诗句,犹如是在欣赏一幅画。
笔者,早就读过此诗,但一直没有身临其景,甚感遗憾。旧时留槎洲阁及洲上草木,约在光绪三十年间,被特大洪水所毁。50年代至70年代,留槎洲是一片荒漠。80年代滥造为建筑工地。二次创业以来,开始在洲上重建留槎阁与公园。一座比古时留槎阁更加雄伟,比古时留槎洲更加秀丽景观已呈现在全市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