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国道(或“国道211线”、“G211线”)是在中国的一条国道,起点为宁夏银川,终点为陕西西安的国道。 这条国道经过宁夏、甘肃和陕西3个省份,银川、永宁、吴忠、环县、庆阳、合水、宁县、旬邑、淳化、三原、西安11座城市。银川至永宁20公里、永宁至吴忠39公里、吴忠至环县204公里、环县至庆阳91公里、庆阳至合水31公里、合水至宁县37公里、宁县至旬邑114公里、旬邑至淳化71公里、淳化至三原46公里、三原至西安38公里,全程691公里。其中,银川、永宁、吴忠3座城市属宁夏,环县、庆阳、合水、宁县4座城市属甘肃,旬邑、淳化、三原、西安四座城市属陕西。
211国道在宁夏境内途经的主要城镇有:银川至永宁20公里、永宁至吴忠39公里、至吴忠至石沟驿39公里、石沟驿至惠安堡39公里、惠安堡萌城40公里、萌城至甘肃边界约5公里,全长180余公里。其绝大部分在今吴忠市境内,约130余公里。
211国道不仅如今是宁夏境内的一条省级公路干线,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是由中原通往西北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指西汉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古老的陕西关中平原,曾用宽厚的胸腹,托起过周、西汉、新、玄(西)汉、东汉、晋、汉赵、前秦、后秦、西燕、北魏、北周、隋、唐等14个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和帝宫,历时 11 00多年。中国历史最为璀璨的大唐帝国的京都长安,是世界闻名而让西域各国人们向往的大都市。由长安通往中亚、西亚及中南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极其重要,意义极为深远。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为汉代开辟;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为汉代开辟;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为唐代开辟。而且丝绸之路并非一条,而是每一段又都又有一些分支,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这是因在各个不同时期,因战事造成的阻绝、自然条件的变化、沙漠河流的移动等各种原因,时有赞成道路不能畅通现象发生,只好绕行探索,“踩”出新的路线。这样一来,就使丝绸之路的各段都有旁逸斜出的分枝。211国道在亘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北方的一条重要道路,就是在丝绸之路分枝拓展的过程中,被纳入到了丝绸之路中去了。
早在隋唐时期,灵州(今宁夏灵武)就是朔方重镇。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驾临灵州,接见归降臣服的回纥、拔野古、同罗、仆固、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吐谷浑、斛薛等十一姓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尊其为“天可汗”的朝贺,公元755年,唐肃宗李亨在灵州登基等重一系列大政治历史事件,促使了灵州的地位更加重要,灵州与长安及中原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就十分频繁,由中原通往灵州的道路自然就成了“热线”,驿站连绵,驿马倥偬,使臣、商贾、僧侣来往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长安至灵州的大道上留下了足迹。
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兼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罗丰先生在《五代、宋初灵州与丝绸之路》(载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忠与灵州》一书中)一文中研究考证,古代“灵州,通往内地驿道基本上有三条”。第一条是“沿环州青冈峡至庆州、邠州至中原”,第二条是“溯清水河而上至镇戎军、渭州一线至关中”,第三条是“沿盐州、夏州经陕北至关中”。 “灵环道在通往中原的三条道路中以环庆路最为重要”,“中原至灵州使节商贾、赴任官吏均沿此道而行”。罗丰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灵环道”、“环庆路”,正是今天211国道所在的这条路线。
唐中叶之前,今211国道所在的这条路线还算不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但却已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国内通衢。据《宁夏通史·交通、邮电卷》主编、宁夏历史学会及方志学会事鲁人勇先生所著《唐末五代至北宋的“丝路”主线》(载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忠与灵州》一书中)一文考证,唐中叶之前通西域的丝绸之路,自有固定的走向。“其东段由长安至凉州又分南北两线:南线沿渭水西行经秦、兰等州;北线出泾水过原、会等州,渡黄河经今天的景泰县至凉州”。也就是说,此时的丝绸之路东段无论是南线还是北线,都只是从今宁夏南部的固原以南地带通过。
唐中叶以后,吐蕃部族强盛起来。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后,吐蕃部族击败吐谷浑等部族,“入大震关,陷兰、廓、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卷二二三”语),渭水流域、青海、六盘山等地区全部为吐蕃攻占,丝绸之路东段(即长安至凉州段)南北两路及青海路完全断绝。中西交通由此阻隔,只好改弦更张另谋出路。当时西北臣服大唐的各少数民族部族向唐王朝谨见纳贡,都要绕道多走三四千里,由居延、天德、夏州等地至长安,也就是大约沿前面所提到的灵州通往关中的第三条路线,即“沿盐州、夏州经陕北至关中”。
此时唐朝在西北的门户,唯有灵州一隅。而由长安通往灵州,此时唯有灵州道(,又称灵武路,即今211国道所在一线)最为捷径,是最佳路线。约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至公元860年),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大唐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臣,开始使用这一路线。由此,灵环道接通了丝绸之路,成为了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211国道(16) 由于这一路线的重要,以后虽丝绸之路其他路线又陆续开通,但唐末五代至北宋,这条路线一直是丝绸之路的主线。直到明代,这一路线仍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主要通道。这一点,在《宁夏志》和《嘉靖宁夏新志》两部志书中反映的最为明显。
《宁夏志》是明代庆靖王朱栴编修的一部宁夏最早的地方志书,《嘉靖宁夏新志》是明代嘉靖年间由胡汝励编修、管律重修的一部宁夏地方志书。在这两部志书中,都记载了宁夏境内的驿站。《宁夏志·(卷上三十一)驿传》篇全文为:“宁夏在城驿;高桥儿驿,在灵州;石沟儿驿、盐池驿、萌城驿。皆洪武间设立。以百户领甲军应役,民亦有应役者。”“宁夏在城递运所、高桥儿递运所、石沟儿递运所、盐池递运所、萌城递运所亦皆洪武间设立。以百户领甲军应役。”“铺所:自宁夏至庆阳界,共二十所。洪武间设,为递文书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