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文名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任领导 院长:朱彤党委书记:李振山
校址 北京大学环境大楼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3]

1972年创建我国最早的环境科学专业之一(包括环境化学分析、环境地学方向);

1974年开展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和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研究工作,成为我国环境学科早期科研工作的典型范例;

1978年获环境化学、环境地学专业等硕士点授权;

1982年成立环境科学中心,协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教学与科研;创建中国最早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

1983年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点授权;

1985年正式以环境科学中心为单位招收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地学、大气物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等;

1986年环境科学中心成为北京大学与国家环保局的双管单位;

1987年招收北京大学首届环境化学博士研究生;

1991年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1994年成立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995年成立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探索工程学科发展途径;

2000年国家首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同时获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点授权,同年建立“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2年环境科学中心、城市与环境学系和技术物理系的环境化学教研室合并成立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博士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博士点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

2011年“区域与全球大气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2014年“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7年“河流多物质相互作用及其通量效应”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2018年“大气污染的环境与气候效应创新团队”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负责人:张远航)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

机构设置

院领导机构

院长 朱彤 负责行政全面工作,主管人事工作
书记 李振山 负责党委全面、教工工作
副院长 王奇 负责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和继教育、纪检等工作
副院长 李天宏 负责行政、财务和国内合作、保密等工作
副院长 刘永 负责科研、外事和学科建设、宣传等工作
副书记 刘卉 负责学生、校友工作
副书记 陆克定 负责安全、工会、博士后等工作

[4]

院属实体负责人

实体名称 负责人
环境科学系 陈忠明
环境工程系 童美萍
环境管理系 李文军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敏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倪晋仁
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张远航
国家环境保护河流全物质通量重点实验室 倪晋仁

[4]

师资队伍

院长 朱彤 负责行政全面工作,主管人事工作
书记 李振山 负责党委全面、教工工作
副院长 王奇 负责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和继教育、纪检等工作
副院长 李天宏 负责行政、财务和国内合作、保密等工作
副院长 刘永 负责科研、外事和学科建设、宣传等工作
副书记 刘卉 负责学生、校友工作
副书记 陆克定 负责安全、工会、博士后等工作

系所中心

实体名称 负责人
环境科学系 陈忠明
环境工程系 童美萍
环境管理系 李文军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敏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倪晋仁
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张远航
国家环境保护河流全物质通量重点实验室 倪晋仁

环境管理系

蔡旭晖 陈忠明 陈左生 郭怀成 韩凌 韩鹏 何玉山
黄艺 胡建信 胡敏 籍国东 康凌 梁宝生 林官明
李天宏 刘建国 刘阳生 刘永 刘兆荣 李文军 李振山
栾胜基 陆思华 毛小苓 毛志锋 马晓明 梅凤乔 倪晋仁
邱兴华 尚静 邵敏 宋宇 宋豫秦 孙卫玲 唐孝炎
童美萍 王奇 王维敬 王雪松 温东辉 吴为中 谢绍东
谢曙光 薛安 徐建华 徐晋涛 晏明全 要茂盛 叶文虎
叶正芳 曾立民 张剑波 张世秋 张远航 赵华章 赵智杰
朱彤 郭松

[5]

环境工程系

蔡旭晖 陈忠明 陈左生 郭怀成 韩凌 韩鹏 何玉山
黄艺 胡建信 胡敏 籍国东 康凌 梁宝生 林官明
李天宏 刘建国 刘阳生 刘永 刘兆荣 李文军 李振山
栾胜基 陆思华 毛小苓 毛志锋 马晓明 梅凤乔 倪晋仁
邱兴华 尚静 邵敏 宋宇 宋豫秦 孙卫玲 唐孝炎
童美萍 王奇 王维敬 王雪松 温东辉 吴为中 谢绍东
谢曙光 薛安 徐建华 徐晋涛 晏明全 要茂盛 叶文虎
叶正芳 曾立民 张剑波 张世秋 张远航 赵华章 赵智杰
朱彤 郭松

环境科学系

学院特色

北京大学环境管理系是在中国第一代环境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创立起来的,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环境管理系的前身,环境科学中心环境规划与管理教研室,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也是最早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单位。目前环境管理系拥有一支文理交叉、具有多学科综合学术背景的教师及科研队伍,其中教授(博导)8人,百人计划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

学科定位及建设目标通过研究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支持,并为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是本学科创建以来一直明确的特色定位。基于该定位,目前已经建立并将逐步完善的综合学科体系包括: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政策与法学、环境规划与评价学、环境人文学等。未来建设目标:建立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到决策支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体系和科研群体;成为中国社会、环境、经济综合决策的思想库与科学决策支持基地。

研究领域、方向和特色

针对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尤其是转型时期特有的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经济以及制度变迁的环境响应及宏观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转型时期的制度、经济与环境管理和政策响应;区域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与政策;乡村环境问题及管理;城市及区域环境规划理论、方法和应用;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化进程与区域政策与对策响应;中国履行多边环境协定的政策支持。今后将继续秉承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融合为研究特色,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针对中国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影响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行为的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和影响

针对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中国环境管理的现实需要,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课题与理论研究成果,如湄州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臭氧层保护系列研究等,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的规划理论和方法;(2)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3)环境社会系统发展理论;(4)全球环境资源管理与全球环境合作的理论与机制;(5)环境价值理论及产权和自然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6)环境管理制度变迁等。

学生培养

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研究生36名。已经毕业的历届学生中,有许多在环境及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包括在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政府及国际组织的官员、企业的管理者等。他们永远是北大环境管理系的骄傲!

未来发展方向

在研究对象上,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抓住关键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研究方法上,更进一步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在研究理念上,敏锐把握自然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界面”,寻求研究的创新点。[6]

毕业前景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以理工结合为特色,现有占编教师和其他全时工作人员二十余名。近年来,环境工程系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已经和正在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200余名。注重基础研究,着眼国际前沿,在水沙运动、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微生物、水环境改善等理论方面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促进了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的健康发展。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在城镇污水深度处理、特种工业废水处理、市政垃圾渗滤液处理、新型水体生物脱氮除磷、饮用水处理与安全保障、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高效微生物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流域水环境改善与河流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许多瓶颈技术,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部分专利成果已在重要的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环境工程系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等30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有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等十余项奖励。在早期创办的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型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饮用水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环境工程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水处理与环境微生物中试基地以及国际SPO水与环境技术合作研究平台。

环境工程系拥有20余台大型仪器设备,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液相色谱系统、石英晶体微量天平、石英晶体微量天平配件、总有机碳分析仪等,还拥有傅里叶红外光谱、原子荧光光度计、微生物发酵培养系统、ICP-OES、热丝CVD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流动注射分析仪和TOC测定仪等,为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保障。

环境工程系以其年轻的朝气和踏实的作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经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毕业生视野开阔、基础宽厚、专业扎实、适应力强,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和欢迎。[7]

词条图册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前身可以追溯到1972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之一。历经四十年演变和发展,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四十年来,环境科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许多毕业生活跃在国际环境科学界;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支持。环境科学系和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一起荣获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近年来,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其中在三个国际一流专业期刊出版4个专辑, Science上发表论文4篇,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区域与全球大气化学过程及环境效应”研究团队被评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

环境科学系现有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区域复合污染与全球变化、环境与健康、环境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环境科学本科学位点,环境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环境硕士点以及生态学硕士点。环境科学系现有教职员工32人,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3人,校“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3人,副教授及高工13人。许多教师任职于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或担任学术期刊编委,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环境科学系承担大量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863项目、国家环保部重大公益项目和水专项项目等。环境科学系还积极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决策制定以及国际公约决策支持。

展望未来,环境科学系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和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求,重点发展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与健康、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领域研究,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多学科整合和多方位开放联合的“政学研产”一体化为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和励精图治,努力使环境科学系成为世界一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决策的思想库,成为推动我国环境科学技术实用化的基地。环境科学系欢迎优秀的学生来这里学习研究,欢迎优秀的老师来这里建功立业,让我们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和谐世界作出重要贡献。[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