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 名: 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论
作 者:
王孝哲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
ISBN: 9787811107104
开本: 16开
定价: 18.00元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开始转向着重研究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论》作者试图比较系统地、逐步递进地探讨和论述人学的各方面问题,并阐明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必须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
王孝哲,1946年生,安徽 萧县人,1969年毕业于
安徽大学,现为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 常务理事。主要从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学、伦理学和 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和研究。已出版独撰和合作著作十几部,发表 学术论文140多篇。代表性论著有:《 哲学原理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人生观概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国改革的大思路》( 红旗出版社,1993年),《公关示范》(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天府新论》1994年第6期),《试论社会制度及其基本制度和 社会体制》( 《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试论社会关系文明》(《 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论人的需要及其社会作用》( 《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论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产生人类
二、 人类起源的时间和演化历程
三、 古猿转变为人类的内在根据、外在条件和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 能动性和受动性
一、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动性
二、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受动性
三、追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第二章 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活动
第一节 人类的存在方式
一、人类存在的特点
二、实践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方式
三、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体性、对象性和中介
性活动
第二节 人类的生命活动
一、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人类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历史性
第三章 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关系
第一节 人类的相互交往
一、人类相互交往的必要性
二、交往的特点和形式
三、交往对于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人类交往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全球化
第二节 人类的社会关系
一、人们相互交往结成人类社会
二、人们交往的多样性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历史性
第四章 人性和人的本质
第一节 人性
一、人性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
二、人性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的具体本质形成的内在机制
第五章 人的需要和利益
第一节 人的需要
一、人的需要及其特点
二、人的需要的类型和层次
三、人的需要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人的利益
一、人的利益的本质
二、人的利益的种类
三、妥善解决人们的利益矛盾
第六章 人的素质
第一节 人的素质的特征和结构
一、人的素质的特征
二、人的素质的结构
第二节 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一、人的素质的动态发展
二、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
第七章 人的价值
第一节 人的价值的本质
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二、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三、人在 社会价值关系中几种价值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
一、人生的价值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八章 人的权利
第一节 人权的实质和基本内容
一、人权根源于人的本性
二、人权是历史的产物
三、
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
四、国内人权和国际人权
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形态和 基本原则
一、人权的基本形态
二、人权的基本原则
三、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
第三节 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人权
一、人权与 国家主权的关系
二、人权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努力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人权和世界人民的人权
第九章 人的信仰和理想
第一节 人的信仰
一、信仰的特点和结构
二、信仰的类型和功能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节 人的理想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二、理想的类型和功能
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十章 人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现实的人是历史主体
一、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
二、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历史过程的 客观性
第二节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一、在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三、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及社会制约性
第十一章 人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人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一、人的不断发展
二、人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第二节 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一、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规律
二、 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规律
三、人的 社会存在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四、人的 社会素质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五、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第十二章 以人为本,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人是人类社会之本
一、历史上关于人类社会之本的几种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人类社会之本观点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 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论》由教育部2006年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资助。
后记
科学的人学乃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正像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一样。紧随着并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也应该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曾一度进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遇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才显露蓬勃生机,并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许多学者积极探索,各抒己见,笔者也发表了不少论文。然而,对于人学概论这种书籍来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其理论框架?如何阐述其观点和原理?本书所设计的章节安排也许不尽完善,提出的诸多观点、见解也许不甚精当,然而,笔者愿意与学界同仁共同努力,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是朱士群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6年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所作出的一点贡献。本书的出版得到该项目经费的资助。本人在此向朱士群教授表示感谢!
本人在研究人学的过程中,阅读和学习了一些学者的有关论著,获益甚多,但难以一一述及。在此,本人也向他们表示感谢!
序言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开始转向着重研究人学。
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属于人们进行自我认识所形成的一门具体学科。人学是研究人类自我所形成的哲学层次的认识成果。这种认识是人们对于人类自我所形成的带有根本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认识。其根本性在于,它所研究和揭示的是人何以为人,而区别于他物。其整体性在于,它所研究的是人的整体,所揭示的是人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结构、本质、特性、功能,而区别于人体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科只是对人分别进行个别部分、方面的研究。其综合性在于,它要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来对人加以研究(因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
人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之认识成果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人类本身就是物质世界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类具有特殊性的物质形态。人类是物质世界中唯一具有主体性的物质形态。有着实践能力的人类,不仅必须深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应当深刻认识人自己。由此,人们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效地发挥能动作用。从事任何职业的人们,都有此必要。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