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1]。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结构心脏病学组副组长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病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
FSCAI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江苏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1][2]。
肽酶抑制蛋白16调控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大和心脏重塑的分子机制
SMOC-1调控MAPK信号通路抑制BMP2-SMAD信号在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病变中作用与机制研究
细胞周期新基因CCNL2与心脏发育缺陷关系的研究
HCK基因与胚胎心脏发育关系的研究[3]。
从1998年开始主要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随访,先天性心脏病缺损型病变致病机制及植入心脏内器械的研发和优化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2009年代表中国向世界先心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CSI)大会转播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并先后应邀在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讲学和手术演示。2006年开始重点进行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研究,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设计制造出可经皮介入植入体内的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术者于2010年应用自主研发的人工瓣膜产品在越南完成世界首例经皮人工肺动脉瓣植入治疗肺动脉瓣功能不全病例,并应邀在CSI大会、亚太结构性心脏病学年会上报道。作为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省级课题资助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2001-2012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世界首个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生物陶瓷镀膜封堵器并建立配套介入治疗技术,产品和技术推广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13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国内首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著和经典教材。2007-2011年获国家863计划课题资助,完成国内首个自主创新介入人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装置研发和瓣膜产品的临床转化,作为术者2012年完成世界首例经皮人工肺动脉瓣植入治疗肺动脉瓣功能不全病例。近五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项目资助,主攻国际首个功率超声高血压研究装置的研发工作。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孔祥清,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张智伟,和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德元组成的团队,在广泛吸取国外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失败的经验后,开始着手新的封堵器设计。医生大胆的设想,工程技术的不断更新,几年动物实验中的摸索,一个精巧的封堵器诞生了,结束了只能开胸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历史。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它带来的喜悦。后续的应用中,又不断创新,通过纳米涂层解决了镍金属的致敏的难题。2015年1月9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奖励。孔祥清代表整个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系统的研发团队,领取了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2]。